最近,看到一篇《美国大学本科入学申请文书写作讲座》的文章,是一位曾经给我们写作班上过课的老师讲的。这位老师是美国华裔作家,除了著有英文传记和小说外,他的中文散文集也很耐看。他在美国MIT拿的学位,并在哈佛大学做过多年研究工作。

讲座以大学的入学申请文书写作为主,目的是为了让学子们“真正掌握了美国大学招生的原则和精髓所在,才能有更大的希望进入心仪大学。”老师的文章好,讲座也很好。但是,他却没有提到美国大学,尤其是好的大学,除了考虑考生个人的学术成绩,以及课外、体育、个性之外,还有一些所谓的“综合”考量。这些跟考生本人的表现无关,比如哈佛大学就有哈佛招生秘密标准。
据纽约时报揭露,在幕后,哈佛大学令人畏惧的招生官员还有另外一整套标准。他们讲的是一种秘密语言——“备审表”、“缩减名单”、“小奖励”、“DE”、“Z名单”和“院长关注名单”——他们还有一个筛选系统,其中的条件包括申请者来自哪里、父母是否从哈佛毕业、他们有多少钱,以及他们是否适合学校的多样性目标,这一切可能跟SAT考1600分满分以及个人其他表现优秀一样重要。
也就是说,即便是考生的考是成绩是满分,即便是入学申请文书写得再好,甚至考生的课外、体育、个性都达到人学标准,但是大学还会以另外一些标准,比如种族平衡来考量。如果考生是一名亚裔,很可能会被录取亚裔学生数量的配额所限制。比如说亚裔学生的入学配额是100名,而今年准备录取的考生中有120名是亚裔,那么,就会有20名会从这个名单中删除,原因不在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个人表现,仅仅在于他们属于亚裔。
专家说,数据表明,如果禁止哈佛把族裔作为录取的考量因素,该校亚裔美国学生的比例就会上升,而白人、黑人和西语裔学生的比例会下降。普林斯顿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亚裔学生的SAT成绩需要比白人高出140分,才会获得同样进入私立院校的机会,一些人称其为“亚裔税”。
在录取上设定限额,在中国早就有过。远的不说,就说这比较近的明朝和清朝,科举考试中,南方的举子中榜的比北方的多。皇上为了“公平”或者叫“平衡”,对南方的学子就有配额限制,比如说南北各取一半。看起来似乎朝庭在南北的学子面前是公平了,但是这对南方的学人就公平吗?

再说近代,记得上世纪的70-80年代,我曾经多次参加过高考阅卷和大学招生,到过一些边远的省份如云南、内蒙古、新疆等地招生,知道少数民族考生是有特殊的政策照顾,比当地的高考分数线要低。当时的理解这是国家对少数民族的“照顾”,有点类似美国平权运动采取的一些措施。对少数民族的“照顾”,是否就意味着对汉族考生的不平等?
而且,对同样是多数民族的汉族,在全国统考同样的考分面前,也有不同的区别,近乎沿袭明清的措施,有抑南拱北的对待。具体就是南方诸省的高考分数录取线普遍都高于北方。以我们湖北的考生来说,如果湖北的高考录取线定在500分,那么北京的录取分数线大概只有450分,甚至更低,这样是不是对南方的学生不公正?
北方,或者是边远地区的学生觉得他们在教育资源方面,学生的起点和环境较之南方要差。众所周知,同样的学生接受不同的教育,必然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对不同环境不同资源背景的学生采用同样的标准,是公平还是不公平?
那时的中国,还是在执行国家计划经济的框架下,据说制定这些政策是根据中国的国情,为了平衡全国先进和落后地区的差别而做的调整。如今,早就不时兴计划经济了,不知道这些过去的招生政策是否有所改变,各地考生的录取标准是否相同了?
回到美国的问题上来。最近,新闻中报道了一起有关状告哈佛大学录取新生的案子,正受到波士顿联邦地方法院的审理。原告是一个叫“大学生公平录取”(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的组织。

原告指控哈佛大学歧视亚裔美国申请人。哈佛大学对亚裔美国人设定了高于其他族裔的录取标准,并诉诸于种族平衡的做法来构成其每届新生,违反了民权法。原告说,哈佛大学的做法是通过操纵其录取过程的某些方面,尤其是非学术的判断——包括“个性评分”这种难以量化的标准。
这个案子被普遍视为是围绕平权法案的未来的一次斗争。有关种族在录取中的作用的辩论正在各个层次的教育机构中展开,从大学、到精英高中、到有天赋的小学项目,这些机构都将专注地观察等待一个广泛的裁决。
对于这个问题,在美的华人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我个人的理解,大学教育资源,尤其是名牌大学的招生名额都是有限的。如果按照“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择优录取的公正法则,实际情况就是亚裔在其中占得的比例,会高于他们人数在美国的比例。
据美国2020年人口普查结果亚裔群体占比增至大约6%。哈佛校网站上的数据显示,哈佛大学2021届学生中有14.6%的非洲裔美国人,22.2%的亚裔美国人,11.6%的西语裔美国人,以及2.5%的美洲土著居民或太平洋岛民,而占人口多数的白人美国人则不到一半,仅为49.1%。
但是这个比例引起其它少数族裔,甚至是主流白人的不满。这是两个方面的不满,一个是美国的平权法案的支持者,另一个是支持宪法“人人平等”的反对方面。这个问题如果聊起来就很复杂了。简单的讲,就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处境,以及由此产生的立场和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亚裔要争取亚裔的权益,其他族裔也要争取他们的权益。不是简单一个对错就可以回答的问题。

民权运动(Civil rights movement)自上世纪60年代起,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了。民权运动导致了一项政策成果,就是美国的“平权法案”。从字面理解,平权措施起初旨在支持帮助少数及弱势族群。赞同者认为“平权法案”可以消除歧视,避免历史倒流,从而达到平等。支持宪法的反对者认为:即使由于个人命运的不幸,也不允许普遍优待公民中的一个整体,保障少数及弱势族群变相让他们有特权及优越待遇,且并不会实质上消除歧视。部分亚裔认为,现实中的平权法案不仅不保护作为少数族裔的亚裔,反而对亚裔的伤害多于对白人的伤害。甚至在某些情况下,白人将从中受益。
我们将拭目以待审判过程和结果。即使审判结果出来了,也仍然不能消除社会上资源不平等而产生的分配和占有的不公平或者是不公正。在当下共产主义理论和实践基本黯淡无光的情况下,人们只能看着资本主义的各种形式是如何回光返照和发展的了。
2022年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