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通关一管血 坦帕机场第一名

美国有一家消费者研究、数据和分析公司“君迪”(J.D. Power),今天发表了一份报告“2022北美机场满意度研究”(2022 North America Airport Satisfaction Study)。这是“君迪”连续第17年公布旅客对北美机场的满意度调查。

报告以机场规模大小分为三大类。机场规模不完全在于机场的占地面积和航空公司的多少,而在于每年旅客的流量。今年研究共计针对过去30天之间曾经出入至少一座北美地区机场的26,500名美国或加拿大居民进行调查。调查评分的满分为1,000分。

其中超大型机场(mega-airports)的定义为每年有超过3300万进出人次的机场;大型机场(large airports)每年游客进出人次在1000万至3290万之间;中型机场(medium airports)每年游客进出人次在450万至990万之间。

我想看看我们居住地的坦帕国际机场(Tampa International Airport)是怎么排列的,是否榜上有名?

说实话,坦帕机场在我心目中属于中小型机场,原以为不入流。不料在报告中被列为大型机场一类,这倒出乎我的意料。不过,更出乎意料的是,坦帕机场竟然以846分的评分拔得头筹。看来坦帕机场的服务和旅客的满意度都是很高的,可以作为今后的一个标准来衡量其它的机场服务。

超大型机场的第一名由姊妹城市的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罗国际机场(Minneapolis-Saint Paul International Airport)以800分获得。这个机场,当年在我的印象中超大,中国当时最大的北京首都机场和上海的虹桥机场都没法比。80年代我从华盛顿到威斯康辛大学读研时,就到过这个机场。不过几十年后,现在中国的超大型机场机场应该在人流和机场大小上都超过了这个姊妹城机场,但是顾客满意度就不知道了。

中型机场中,印第安纳波利斯国际机场(Indianapolis International Airport)以842分排名第一。调查报告指出,游客对于北美机场最常埋怨的问题包括班次减少、航厦拥挤以及餐饮选项大幅缩水。

上世纪90年代从美国回中国,中国机场的服务态度,跟日本航空公司和美国航空公司相比,以北京和上海为例,机场服务不是一般的差,而是差得一塌糊涂。记得在日本的成田机场转机时,因为乘坐的班机晚点,我在机场大厅碰到一位的工作人员,询问下一个航班的登机口。经查,虽然航班正式起飞时间未到,还有15分钟,但是登记口已经关闭,那位小姐用机场通讯设备直接跟航班通话,告知有顾客尚未登机。5分钟后,我赶到登机口,机上服务人员已经在门口等候。等我坐在座位上时,离飞机起飞时间还有5分钟。不得不说人家小日本的服务就是好!什么叫做“顾客就是上帝”?

同样的遭遇的在北京机场上演,我到达指定的登机口,还有半个多小时的时间。但是登机口没有航班号、没有起飞到达地点、没有起飞时间,没有任何说明航班的信息。我赶忙问其它登机口的工作人员,那些工作人员在当年简直就是“你大爷的”,不管你怎么“同志,请问…?”他们只管自顾自的聊天,其间连眼皮都不抬一下,更不用说往顾客这边扫一眼,直接视我为空气。好不容易抓住一个肩膀带袖标的空乘人员,说是飞机已经登机并关门,虽然没有到起飞时间,但是按照规定是不会再开门了。实际情况是,当时明明还有半个小时的时间,大厅里的航班表上还标志着此刻的航班为登记状态。

唉,规定就是规定,管你是上帝还是凡人。那么,为什么日本的航班就可以呢?

记得那是中国大年三十的早上,我赶着回家跟父母团聚。我回到机场大厅的服务台询问,说是可以换乘下一个最早的航班,但是得在两天之后。问:为什么这么晚?答:春节期间,民航放假。OMG!我从美国辛辛苦苦赶回来,就为了跟家人团聚吃上一顿年夜饭,本来应该当天中午就到了。这一来,不仅吃不上年夜饭,连大年初一春节都赶不上了。就是能够马上买到当天的火车票,那时中国还没有高铁和动铁一说,到武汉也是一天一夜后初一的下午了。如果火车春节期间也休息过年呢?后来,通过在中国民航工作过的亲戚,走后门,换了一张当天中午的机票,终于下午赶回家,有惊无险,跟全家度过一个团圆年。后来父母双亲先后去世,记忆中,那是出国后回家跟父母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

经过此事,以后回国尽量避免走北京,改走上海。然而,走上海却有另外一种遭遇。记得那年中国遇上艾滋病流行,本来是河南当地由于卖血消毒不合乎要求引起,但是我们从国外入境的人,却被强行要求在机场海关处验血,检查是否有人携带艾滋病入境,还要自费,大概是90多美元。如果这是中国政府颁布的统一规定,作为旅客我们也没有意见。可是下飞机的旅客却根据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分成两组。国人都在那里缴费验血,外国人却眼睁睁地直接过关走掉了。我们问为什么外国人可以不检查就过关,回答是,他们在城里另外有地方检查。这不是扯淡吗?如果说艾滋病是外国人带进中国的,那么首先就应该检查那些外国人。放他们出关进城,到哪里再去找他们?没准还没有找到他们之前,他们又传染了多少中国人。

被抽了一管子血,还自费90多美元,如果一视同仁,倒也罢了。可是这不明摆着欺负自己人吗?崇洋媚外,欺辱国人,不就是逆向种族歧视吗?为什么只敢抽国人的血?!难道外滩公园“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招牌至今还烙印在某些上海人(国人)的心上?

正巧我带着一个小型录像机,于是就把这个过程录了下来。海关人员看到了,大声说此地不可录像。其实我录像前,看过周围是否有不许摄影的标记,因为没有看到,我才敢进行录象。不过,海关人员说不行,那就是不行。他走过来要我将底片“曝光”。我一听,心里笑了起来,录象带是磁带,“曝光”的不怕。于是当着海关人员的面,将录像磁带拿了出来,并把磁带捞出一点来给他看。他这才放我走了。也许当时国人还不太熟悉这种小型录像机设备,也许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让我走了。现在那种小型录像机和磁带早就被手机给淘汰了。

不管怎么说,走上海的这趟经历也满是身心屈辱。本来打算留着录影带回美后,跟中国大使馆“投诉”一下,那时的我还算是海外“侨领”,跟大使馆的关系很不错。后来听说上海的这个举动在国内和国际上反应太大,并且不是国家的统一政策,当时北京和广州等其他口岸并没有这等“艾滋”检查,这个洋上海的土政策很快就被取消了。想起中国那句老话“家丑不可外扬”,我也就算了。

当然,这是中国上个世纪末的事情。如今,中国的机场也跟国际接轨了,各种服务也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国内大机场很少看到当年国人北京“大爷”和上海“洋泾浜”的举止了。现在回国的感觉是,中国的硬件设备在很多方面都赶上并超过国际水平。但是,国人在整体的素质上,仍然有一定的努力提升空间。


哇,脸书上捞出一张11年前的照片,那是一次出席大使馆会议后晚餐的照片。当时真年轻!

并有一年前,看到10年前小照后的感慨。戏题词《浪淘沙令·十載一瞬》

感辛卯(2011)小照

湖靜月清明
對影關情
憑欄遙望漢陽城
十載風雲如逝水
一事無成

最怕問生庚
暗自心驚
何曾健筆意縱橫
綠水靑山任老去
但慰平生

还有6年前的一首小令。有解释:“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时节易相思,习小令《长相思》以抒相思之情。”


2022年9月21日

美西摄影展奇景 类迩义远现本真

身体开始渐渐适应坦帕初秋的天气,早晨的气温73华氏度,走起路来非常舒服。位于美国最南端的佛罗里达尚且如此,美国北方各州大部分地区应该已经是秋高气爽之时。尽管北方应该凉快一些,但是这时候也不至于会下雪吧?

“中国最冷小镇”已经下雪并开始供暖。

听说中国的北部黑龙江大兴安岭,那里已进入零下的气温。有的地方近日已到零下(-7.3℃)。具有“中国最冷小镇”之称的大兴安岭呼中镇,昨天(19日)已经供暖,比往年提前了一周,开始迎接8个月漫长的冬季。这个呼中镇可不是一般的冷,年平均气温竟然在零下(-4.3℃),历史最低温度达-53.2℃,每年低于-40℃的天气就有30余天。这个“中国最冷小镇”冬季时间更长,从9月下旬到隔年5月中旬都是冬季,长达7-8个月的供暖应当是当地重要的民生大事。

当年在威斯康星州读研时,10月份就开始下雪。一直到来年的5月份,雪就没有化过,差不多半年都是白色的冬季。对我这个南方人来说,这种冬季实在太长了,好在室内都有暖气。不过,宿舍里的暖气非常热,而且干燥得鼻子会出血。幸好同寝室的同学有一台加湿器,不然真的很难受。冬季我们的运动,除了打保龄球以外,就是到学校的室内游泳池游泳。出门一吸气,就感觉冷空气透过口罩,穿过鼻腔,直接插往肺里。虽然我们在马里兰居住时经历过几尺深的暴风雪,虽然到过更北的加拿大(夏天),虽然到过北极圈附近的阿拉斯加(秋天),但是,我冬天呆过的最冷的地方还是威斯康星。比起“中国最冷小镇”来,那又差远了。

佛罗里达虽说夏季时间长一点,可是“冬天”季节却不下雪,这是我们搬到佛州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大早,领导就到菜地忙活儿去了,说是早上凉快,早去早回。一人在家,独自面对电脑。正好看看这几天因为追剧而忽略了的微信们。


美西犹他州的布赖斯峡谷国家公园。

嚯,好玩意儿不少。摄影组发了一个视频“锐影美西摄影分享”。锐影是一个摄影发烧友的群,其中许多人都可是被称为是大咖级别的。吸引我的是美西摄影这个标题。五月曾经到犹他州附近的几个著名西部景点一游,但是还有许多景点由于体力和时间没有顾及到。而且美国西部很大,我们这次主要在美西南,真正的西部还在加州一带,那是我今后西部游的目标。当然,对于摄影者来说,他们的眼光独到,常常能发现我们常人忽略的景色。这些独到的眼光,往往给我们带来新的视觉和新的认知。两个小时的讲座,让我不仅欣赏到大量精美的图片和摄影者图片后详尽的介绍,并且再次一次燃起我探奇西部和拿起相机的欲望。

然后是作者们众多的诗歌、散文和小说。这段时间,似乎诗兴全无。编辑们约稿时,才发现8月份竟然没有一篇可以拿出,不管是旧诗还是新诗。日子平凡,琐事繁忙都不是借口,诗心没了,江郎才尽恐怕才是现实。

看到加州刘荒田早期(2013年)的一篇论诗的文章《我所欣赏的“日记体”》,近期被“新大陆诗刊”转载(2022-09-19)。谈到他对一篇是“日子的流水帐”般的诗歌的感想。

人们知道,诗要意象,庸常日子却是“散落一地的鸡毛”。诗要冲击力,普通人没有意外的生活,从来是乏味小事的罗列。在和平时代,过着安份、刻板、平静日子的诗人,如果不具备做“日记体”的能耐,如何把诗进行下去?“总不能为做情诗而制造一次次失恋,为追逐灵感而酒驾吧?”

那篇“流水帐”般的诗,有两点引起荒田君的兴趣。其一,诗中有着“人生本真”的呈现;其二,举类迩而见义远*,此句出自《史记 屈原列传》,意为列举的虽是眼前事物,但是,表达的意义很深远,相当于微言大义的意思。

所谓“本真”,对于刘荒田而言,琐碎人生,有着亲切和温暖,接着地气。越是没有惊涛骇浪,越是可爱。“奇情,戏剧性,大起大落,悬念,柳暗花明,出奇制胜,这些法宝让以收视率为唯一鹄的的编剧们拿去吧!”说句题外话,时下的电视剧,多半看了前面就知道后面结果,套路实在狗血庸俗。自己偶以“第三导演”的身份,因为导演和副导演已经榜上有名了,来推断后面的剧情,一箭中鹄者常有之。

谈到“举类迩而见义远”,比起平易朴实,这却有些难。如果诗人拘泥于琐屑事件本身,那有可能失手。詩看起来可以“平鋪直敘”,但是,字里行间要有张力在涌动,在叙事中,须得不失时机地插入精到的议论,或是背后归结到广义普遍的人性高度或者深刻的哲学思辨的厚度。这就在于作者的学养是否深厚和立意是否高远了。

写诗如此,写其它类型文章,又何尝不是如此。刘荒田一文,表达了他个人观感及喜好,而世间喜好“奇情,戏剧性,大起大落,悬念,柳暗花明,出奇制胜”者大有所在。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个人喜好与偏爱,本无所谓好坏也无需评判指责。只是正好我与荒田君观点类似,独爱那种可预测、可安详品味的非“末日”人间,并且愿以“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为目标,来做好自己的文章。


脸书传来六年前今日的一首诗作。去国前,最后教过的是85年入学的学生。2016那年,连着两个学生来信问候,一时颇有桃李芬芳之感。然而其中提到,他们当中竟然有四位学生已经先后离开人世,时年不过50岁而已。学生走到老师前头,颇有白发人送黑发人之悲怆。故不胜唏嘘,做七律一首《孟秋感怀 》记之。


*迩(ěr):近,浅之意。见《史记·屈原列传》: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022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