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汉码头火车渡 滨江公园纪念碑

就要进入9月下旬的天气,一年中的高温时段已过。纽约一进入9月份就感到秋意,清早的大街上,人们已经穿出长袖衣来,到底是北方。三伏之后,我们佛州日间最高温度也就在90华氏度左右,早晚70多华氏度。大家都熬过了炎热的夏天。


上个月的天气,在中国大陆出现一些较为极端的现象。比较引人注目的是长江水位降低,一些沿江城市露出平常看不到的江滩景象。微信的视频出现过许多武汉长江枯水后难得一见的报导。对于从小在长江边长大的我,大多数的场景都经历过。当年在汉口居住,对于汉口一带,尤其是江汉关到汉口粤汉码头一带的江滩十分熟悉。但是对江对岸的武昌的江滩,却不太熟悉。印象中,隔江望去,似乎对岸并没有宽阔的江滩。

徐家棚火车轮渡铁轨遗址

再加上小时候,很少到对岸的青山区(武汉钢铁厂)去玩。记得有一两次曾经从汉口的粤汉码头乘坐轮渡到武昌的徐家棚码头。大概不是枯水季节,武汉的枯水季节大都在冬天,所以没有看到过旧时粤汉铁路栈桥、桥墩、铁轨。今天在照片上看见这些遗迹,不禁勾起我这个老武汉的回忆。

徐家棚火车轮渡桥墩遗址

多年前,京汉铁路从北京到了汉口就停下来了,长江上没有桥,火车开不过去。同样,粤汉铁路从广州到武昌也是如此。那时中国的科技尚未发达到在长江上造一座大桥的地步。如果是一辆从北京南下汉口的客车,乘客需要先到汉口大智路火车站下客,从汉口粤汉码头搭乘专线轮渡过江到站,再重新等待上车。这就是旧时粤汉码头的功能和由来。

而火车则开到江岸车站刘家庙码头进行解体,车厢经过编组,由专用火车头推到铁路码头,乘火车轮渡逆水到达徐家棚码头。火车轮渡,样子有些像小型航空母舰的轮船,一次装载13节车厢。编组后的车厢配上新火车头驶向车站,接走早已抵达多时的旅客。

由于洪水多年冲刷,江岸车站刘家庙码头早已没入泥沙之下,但曾参与粤汉铁路上下客的汉口江滩“粤汉码头”,却因此被武汉人铭记。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后,京汉铁路得以与粤汉铁路接轨,全线改称为京广铁路,徐家棚火车轮渡码头就此废弃。现在的长江上,不知道有多少座长江大桥,人们已经习惯坐火车,或者驱车从长江大桥上而过,还可以从过江隧道“暗度陈仓”来往两岸。早就不记得当年的长江天堑,曾经迫使火车无法过江的历史。


小时候我家住汉口,离江边蔡锷路口的粤汉码头很近。顺着沿江大道走,几个街区就到了。小时候父亲常常带我早上到滨江公园遛弯。父亲在那里打拳,这是他多年行伍出身养成的习惯。他带我在那里跑步和早锻炼,就是不让我养成早上睡懒觉的习惯。到粤汉码头就必经当时的滨江公园大门,人们从这里坐轮渡到对岸的武昌青山区的徐家棚。

不过,一大早起来锻炼,还是有奖励的。可以在公园大门口粤汉码头前的早点摊位上买我想吃的早点。一般我都会买一个炸面窝和一碗鸡蛋米酒,武汉话把糯米酿制的米酒叫作“伏子酒”。那些早点中还有有油条、油饼、米粑、热干面、豆浆,米粉等等,我会换着吃,天天不重样。现在国外,虽然自家也会酿米酒,做豆浆,可是没有面窝和地道的热干面了。

还有我们小时候在江边游泳时,常常在我们洞庭小路口的江边下水,然后游到粤汉码头上岸,爬到轮渡上(不要钱),等船到江心,便扑通一声跳进江里。上中学参加“横渡长江”纪念活动时,也是在粤汉码头和滨江公园上岸。对那一带的水势,再熟悉不过了。

今天的粤汉码头被“武汉长江游览”专用码头所替代。

粤汉码头一上岸就是沿江大道,面对蔡锷路口。蔡锷路口的右边是铁路工人俱乐部,左边是一幢4-5层楼的公寓式宿舍楼,斜对着粤汉码头。楼房里有着我小学的两位同学,以前常到他们家里玩。回国参加小学同学会时见到他们,让我想起小学的一个故事。在其中一个同学的家里,我们发现有人参,当时对我们而言,非常少见,只在连环画看过。这位同学由于好奇,试着尝尝家里的“人参果”,发现一股中药味,并不“好吃”,于是我们都没有接着尝试。结果,第二天到学校去,那位同学的半边脸红肿得像个大包子。后来才知道,人参虽然大补,但是“火气”大。如果没病,千万不要去“大补”。


现在到武汉,长江上大桥林立,地下过江隧道也通车了。以前经常乘坐的过江轮渡码头,基本上都消失了。儿时的滨江公园已经被更为巨大的江滩公园所替代,原来的粤汉码头也成为武汉的游览景点,被“武汉长江游览”专用码头所替代。上个世纪的记忆只剩下原来滨江公园中那座纪念碑——《纪念武汉市人民战胜1954年特大洪水》,还矗立在现今的江滩公园中。

战胜1954年特大洪水纪念碑

不管是洪水还是枯水季节,长江总是按照自己的节奏拍打着码头和江岸,但是岸上的人们却将这座码头之城的版图不断扩大,从粤汉码头到长江大桥,从长江大桥到过江隧道,每一次回国武汉都在变化着,让我这个老武汉目惊口呆。相信2020时代的武汉在疫情后,应该正酝酿着另一次华丽转身。正是:

滚滚长江东逝水,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去年今日,戏作七绝一首。


2022年9月19日

有感竹床上的“汉味儿”

【五言】 九首

夏味斟太满
蓝夜溢进窗
白昼高温下
傍晚大街旁

书旧老板瘦
卧读既食粮
板沙可消暑
巷深床阵长

睡榻可作业
摘菜亦上床
街头常露宿
汉口到沈阳

桥头觅小憩
屋顶寻纳凉
巷口通风处
江边下饺忙

街头卖西瓜
巷尾买冰棒
此景随处见
不惊以为常

地热暑气蒸
降温水洒上
露宿随处有
竹床列阵长

拍摄独家有
唯恐时不长
不图赚稿费
只为见阳光

老片载历史
复古是时尚
快门摄乡愁
定格驻时光

闲云独行侠
野鹤走四方
民间有烟火
纪实存炎凉


09/1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