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为了10月的出行,打了最后一针新冠加强针。在拜登总统说“新冠已经结束”后,估计现在几乎更没有人再去打加强针了。
上次到医生那里例行检查时,医生特地建议我们走之前的半个月,打一针加强针。据说这一针是专门为了对付新冠变种奥秘克隆的。以前打过的三针,现在应该差不多失效了。行前提前半个月打,出门后抗疫的效果最佳。

我们这个主管医生是个印度裔的女医生。她不是那种为了赚钱让我们什么药都吃,什么针都打的“医生”。我在马里兰时的那个医生就是那样的,我们在外面打流感针,她会不高兴,问我们为什么不在她那里打。后来琢磨出来,在她那里打,可以找保险公司报账。那时,我的“三高”都处在危险区边缘时,她开始给我开药吃。后来,听了一位在美国医疗健康总署(NIH)工作的原北京协和医院的大夫的劝告,说我这种“危险边缘”的状况,不要急着吃药,先观察一阵子,看有没有恶化再说。于是我停了下来。结果现在一直不吃药,每年检查都是老样子。说明我的情况可以不用吃药,坚持锻炼,管好饮食,就不会恶化。
搬到佛罗里达来。每年的身体检查,各类指标都跟马里兰的检查相似。我们这位医生也不主张我吃药来控制。而是跟我探讨日常的饮食习惯,建议我如何少吃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以及如何渐渐改变减少米食的摄入量,还有不要吃太饱,少吃多餐等方法。不是动不动就让人吃药的医生。还有,我们上次自测感染阳性后,打电话问主管医生,是否要吃药。她仔细询问病情和身体的反应后,极力劝阻我们不要吃药。说是吃药后会有较大的反应,而且病情还可能会有反复。几天后,果然我们就安然无事的转阴了。因此,我们还是比较信任这位医生的。况且,加强针是免费的,到处可以打,跟她没有一点经济利益。
我们在沃尔玛的药房里打的加强针。不用事先预约,去了就打,很方便的。而且看到那些自测新冠的试剂盒仍然摆在窗外的柜台上,任人免费领取。现在美国民众心里早就把新冠流行不当作一回事了。不管拜登是否说新冠流行结束了,民众多数是这样认为的。当然,商店里,人多的地方,还是有人带着口罩。
当护士打针时,我注意到一个细节。以前打完针后,护士会用一个医药棉球或者是一个创可贴之类的东西,按在注射后的皮肤的针孔部位,以防注射部位感染。今天则是一上来,就拿出一个圆形的白色软垫,有酒瓶盖子大小,撕掉中间的一个大螺丝帽大小的一块,出现一个圆洞,变成一个像螺丝垫圈(washer)一样的软垫。将软垫粘贴在打针的部位。然后拿起针对准中间撕掉的孔进行注射。
不知道是针头细小,还是护士打针技术高超,我几乎没有一点注射的感觉。打完针我就贴着那个软垫回家了,就像以前贴着创可贴一样。

回家发现那个软垫圈上面还有一层透明的薄膜,可以保护下面的针孔不被外物污染。这个小发明省却了护士好几个动作。很早以前,护士打针前,手里那两只棉签,一个是碘酒,一个是酒精。在注射处用碘酒棉签擦一下,然后再用酒精棉签擦一下,注射前消毒,然后进行注射。
很多小朋友一到酒精擦到皮肤上这个环节,就觉得皮肤凉凉,要打针了。于是皮肤自然就紧缩起来,或者开始大哭“不打针啊!”。小时候,送女儿到儿童医院,每到这个时候,女儿就会哭起来。大人也为之难受,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现在注射前,似乎不消毒了。为防止针口感染,事先用这种软垫圈包起来,打完针直接走人。又安全又方便。不知道是谁发明的这种小玩意?赞一个!
打了针以后,我白天没有什么反应。到了晚上,开始觉得打了针的那只胳膊动起来有些酸疼。好像晚上的觉没有睡好,起床后,有点浑身没有劲儿。加上领导不舒服,今天的遭锻炼就免了。
领导的反应则比较大,当天就头疼胳膊疼,到了晚上身上发冷,找了一床薄被子盖上。一觉起来没有精神,早餐也没有好好吃,接着睡了一上午。本来今晚原有的牌局也推辞了。到了下午才感觉有所好转。明天,又是一条好汉!
往时今日
去年十月,填写小令一首《浣溪沙·十月》

曛暮金風送夕陽
停吟倚杖賞清凉
湖窗遠望是吾鄉
遙睹神州新歲月
時聞四海舊滄桑
無邊秋意訴衷腸
202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