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湖边观风景 湖边风景观伊人

早晨仍然是清冷,虽然穿着长袖衫出门,但是风小,感到不那么冷。

下午趁着太阳还没有下山,温度还可以,去游泳池。几个水池空无一人。算是初冬的天气了,泳池的水温尚好。不过,热水池的设备正在维修,水温不够100°。那本来是我们一个主要的目的,天一冷,腿脚关节就会酸疼。在热水中泡一泡,舒筋活血,浑身舒畅,各个关节的酸疼也随之消失。没办法,只好游泳了。

大泳池里没有人,平常总是三三两两有人在里面泡着。悠哉游哉地在大泳池里一口气来回“横渡”了四圈,相当于小泳池的十个来回。这个运动量是平常活动的的一半。在初冬的小风里,当手臂和头部在风中感到寒冷时,身体的血液循环会加剧。水很温暖,一点都不觉得冷。这种水温,即使在冬天也可以游泳。

只是露在外面的手臂和头部,打湿后会感到冷。于是像水鸟钻入水中一样,尽量将身体融入水下,享受水的温暖和柔滑。只有除了换气时,才把头侧露出水面,像大海里的鲸鱼时潜时浮。这种全身浸泡在温水中的感觉,大概在子宫里才有。虽然,这种感觉当婴儿在母腹中不能意识到,但是一定留下了某种神秘的肢体记忆,在一定的情境下会唤醒这种意识。

领导在另外一个有阻力的泳池里锻炼。整个游泳池安安静静的,只有我一个人在里面。奇怪的是我并没有那种孤独感,就像在自家的后院的泳池一样,一点都没有陌生。仿佛是回到母亲的怀抱,回到大海那个万物起源的地方。

不久,每天到泳池边看书的波兰老太太也来了。仍然坐在老位置,手里还捧着一本书。是不是她觉得这么大一个游泳池,上有蓝天白云,下为红瓦碧水,如果没有一个人坐在躺椅上欣赏风景,岂不是浪费了社区的资源?

将卞之琳的小诗《断章》,改变一下,便是一首续貂的狗尾巴。

你在躺椅上观看湖边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湖中观赏躺椅上的你
斜阳装饰了你和手中的书
你和书却装饰了别人的梦

大约游了一半时间,平静中微澜乍起。又来了一个中国邻居,也是泳池的常客。诺大一个游泳池,如果只有我一个人游,是不是太奢侈了?两人分享,会让我奢侈浪费的负罪感减轻很多。

为什么他没有去那个有泳道的泳池里一个人独享,而要到我这个大泳池来分享?估计那边的温度要低一些。游完后起来发现,原来那个有泳道的泳池里也有人在游。

那个人是皮特,他的自由泳游泳速度在我们社区是数一数二的。他可以在手臂划10下之内就游到对面,而我一般需要划15下才能划到对面,身体状态最好时,也只能12~13下。我们这里的大多数人,自由泳游到对面都要划20下左右。他对他们的评价是“海龟”。我大概属于海牛,比那些海龟稍微快一点。

皮特肯定是受过专门训练的,他曾经在海军陆战队服役过。不然,姿势不会那么正确,速度也不会那么快。我曾经努力跟他比拼过,那就是一个专业运动员跟业余游泳者之间的差距。而且皮特耐力特好,前两年可以一口气自由泳游个50~60来回。我一般游10个来回就休息一下,然后再游10个来回。一口气游20多个来回也不是不可以。不过,我估计自己顶多可以游30~40个来回。

当然,这是说的是自由泳,如果说蛙泳的话,我也可以游个50~60个来回没有问题。以前在横渡长江集训时,在东湖游个一万米也是没问题的。有句话说得好:好汉不提当年勇。提当年勇的人,自然也不是好汉。服不服老,人还是老了。

不过近年来,皮特体力有所下降,每次只游2个来回,就休息一下。聊天时,他说,论耐力,他现在比不上我,但是他的速度仍然比我快。这倒是真话,他看起来不紧不慢的几下,就把我抛在后头。因为熟悉了,就问起了他的年纪,结果吃了一惊,皮特已经82岁了,比我们子鼠丑牛的大了一轮。我不知道,到了他这个的年龄,我是否还能在游泳池里混?不管怎么说,皮特给我树立了一个榜样,也给予了希望。努力哦!

年龄这个东西,是个尺度。每个人在这个尺度前,其身体特征表现都会有一定的规律。70~80岁还能“游泳”的,而不是泡在泳池里的“海龟”,在美国应该不稀奇,尽管对多数人而言,还是一个坎儿。不过,前两年,皮特还叫得出我的名字,今年就不行了。虽然我们相互打招呼,他却悄悄向别人打听我们的名字。问完了,第二天,还可以叫得出我的名字,但是却记不得领导的名字了。

岁月终究不饶人。尤其在我们这个年龄段,经常在一起还不觉得,隔段时间一看,“年龄”就渐渐地显露出来。就跟我们看那些被时光摩灭的石雕、城墙和石磨一样。它们的昨天就是我们今天,它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想起来,既有无奈,更明白那是不可抗拒的自然。那就抓紧过好每一天吧!


11月19日 周六

常态化疫情结束 有朋来不亦乐乎

早起,天气在无预警的情况下,无风无雨地就忽然降温,一下子从昨天的80多度降到50多度。

早上的温度计显示55华氏度,摄氏大约在15°以下。出门顿时感到凉了。这已经不是佛罗里达秋天那种任意穿长袖和短袖两可之间的温度,而是不穿长袖会感到冷的气温。走在路上,人人都身着长袖了。但是,有些美国人大概是从小就不怕腿冷,上身虽然是长袖夹克衫,腿上仍然是短裤装束。


有一个新闻,比天气无预警的降温更令人吃惊,甚至有点石破天惊的味道。据说石家庄,昨天还新增加500感染者,今天是一下解封了。除了重症区以外,学校复课、工厂复工、商场超市复业,社区公共场所全部开放,不用扫码了。大量核酸检测点一夜之间人去庭空。三年疫情恍如隔世,说不做就不做了,说不管就不管了,说不封控就不封控了。

可能是幸福来的太突然,突然解封后,人们反而一下子不适应,大脑一片空白。人们发现,开放第一天,小区里比静默时还要静默。幼儿园通知开学,各种奇葩理由请假不上幼儿园。习惯早上遛狗的老太太也不下楼了。解封放开,不是大家一直想要的吗?怎么却连门都不敢出了。有人说,一管就骂,一放就怕,是不是魔障了?

有人解读,虽然各地都有各种不同程度的松绑和准备进入“常态化”防疫,石家庄此举,全国第一。是否可以看成是官方在舆论上的一次试探,一次上级授意下的政治实践,或者是中国式防疫结束的一个信号呢?

从中人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个(疫情)时代的结束,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


下午有马里兰州的老朋友来访。很高兴老朋友们在退休时,都会考虑将我们佛罗里达作为他们的一个选项。四年没有相见,再见时,我们这个年纪的人,自然是有明显的衰老。头发会更加花白,身体会衰弱一些,这都是很自然和预料之中的。甚至会被医院留下,在身体上做一些修补的标记。好在人还能跑动,尚未到老态龙钟的地步。

这是两个为大华府地区做了多年义工和社会服务的夫妻,也是我们得以结识并成为好友的基础。他们信主,也为主做一些善事。坐下来聊聊他们近些年到中国边远地区,内蒙古和大兴安岭,的经历和趣闻,还有他们帮助聋哑人到美国求学之事。顺便也谈谈当下时事,美国的选举,中国的清零自然也是饭桌上的话题。

带他们坐高尔夫车在社区游览一圈,他们对这里的住房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很感兴趣。因为他们还要到湾区对面的圣彼得堡市区和清水公园去看看,所以趁着太阳没有下山就分手了。

人生就是这般聚散匆匆。聚就是缘分,碰到了要好好珍惜的。

作《七绝·赠超华伉俪》记之。

义工奉献生缘机
廿载情真至古稀
茅舍尽欢无主客
斜阳徐步沐余晖


11月17日 周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