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苍茫都不见 伊人宛在水中央

好大的雾!浓浓的像全脂牛奶,那种没有抽脂减肥的牛奶。混沌得连太阳的万道金光也刺不透,更不要说凡人的目光了。就连一衣带水隔岸邻居家的房屋,竟连个朦胧的影子也看不到。

大雾不仅可以隔绝视线,仿佛连路过车辆的声音都被屏蔽了。路上好安静。偶尔,从浓雾笼罩的树林里,传出一阵啄木鸟急促的敲击声,像是难受得憋不住了的急喘和咳嗽。

大雾,像浆糊一样让人迷惘,也像乳汁一样使人单纯。天地苍茫,人若蜉蝣,宛在水中央。

不禁联想到《诗经》中的《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随之,毛公【浪淘沙·北戴河】中的句子突然就跳了出来。“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故依韵戏作雾吟。

【浪淘沙·雾吟】

浓雾卷荒烟
罩地笼天
瓦蓝湖畔独凭阑
日月苍茫都不见
知向谁边

伏枥几经年
竹杖吟鞭
望乡空赋有闲篇
洄溯蒹葭游白露
在水之间

不经意之间,2023年的头一个月就这样过去。只觉得时光荏苒,碌碌无为。唯一算赶得上是干了点什么的,就是随笔记录一点白驹过隙的瞬间。

写诗填词,与我本是好玩,一种文字游戏。当然也是一种感觉的表达。此外,现在还要加上一个防止老年痴呆,因为需要学习和动脑筋。

尽管有时候搜肠刮肚,费尽心机,甚至“捻断数根须”,想弄出点与众不同的花样来,不过,正如《圣经》所讲:“太阳底下无新事。”我所学到的东西全部来源于前人的知识积累。整体看来,或许跟他人有所不同,不过诗文的成分,那些词汇、组成词汇的字,以及语法结构,甚至表达方式,都是直接或间接从前人那里学来的。

有人说:“原创性只来自上帝。而其余的一切在你之前就都被人用过了,从来如此、仍然如此、将来也是如此。”这句话有道理,但似乎不全对。人类的认识是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深入和拓宽的。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就不用提了,语言文字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一些旧词老字古代语法已经或者逐渐被淘汰,而一些新字词汇和新的表达方式正不断产生。

远离故土几十年,可以明显地意识到,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涌现,颇有些落伍的感觉。这不过才短短的几十年,人类漫长发展史上须臾的一瞬间。


01-31-2023 周二

花残山深心空远 天荒地老燕不还

重拾宋词三百首。不意间发现,晏殊的词竟然入选十一首,跟欧阳修一样多,并称“晏欧”。

细细读来,原来那些至今脍炙人口的名句,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他写的,怪不得。还有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而属于第一境界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也是晏殊写的。有意思的是,晏殊的儿子晏几道,也是有名的词人。世称晏殊为大晏,晏几道为小晏。

晏殊的文章内容丰富,词藻华丽,“为天下所宗”。他的词作,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人称之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与欧阳修共开“江西一派”。

此外,据说晏殊还创作了上万首诗歌,诗中有閒雅的意趣和多情的思绪。可惜,没有流传下来。


一时兴起,用汉俳五七五的格式,习晏殊婉约词风,权作读诗随笔。

【汉俳·读大晏】

新诗入斜阳
花残无奈燕不还
旧酒几时香

熏风易销魂
地偏山深心空远
落雨也伤春

淡泊平生意
绿波依旧平湖里
涟漪随情寄

风细霜叶坠
绿酒催诗人易醉
轻枕小窗睡

清虚漏声残
星摇云稀松影碎
更深月微寒

浮生算无绪
长梦人间神仙侣
云散无觅处

风流应有数
笑醉花间莫独醒
是梦留不住

湖绿风微暖
天涯玉真思不见
玉钩斜日晚

残雨千万缕
梦醒年少五更时
离愁无尽处

行人去棹远
香尘久隔天望断
波平夕阳晚

野径阴阴见
晨雾蒙蒙扑人面
情锁深深院

瑶台知有路
双飞红笺凭谁附
独守萧萧雨

风轻催新雨
红杏莺语惊落絮
好梦无觅处


01-30-2023 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