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微信看到一个帖子,转自易中天的微信号。大年初二,中国习俗是出门拜年的时候。以往,易中天都要到上海龙华寺与照诚大和尚和茆帆老师参禅斗诗。但是今年避疫江南小镇,去不了,便改在线上进行。
游戏规则如下:
我以前也玩过斗诗游戏。不过玩的是绝句,由四句组成,每人一句,只要平仄押韵,不要求对仗,因而较为简单。
五言和七言律诗,格律严密,由八句组成。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而且,中间两联(颔联、颈联)要求对仗。学诗人对此大都耳熟能详,但是要写好不容易,尤以中间两联的对仗需要功力。我因为功力不足,所以平常多写绝句,少碰律诗。
他们这个游戏规则主要一点,是将颔联和颈联分开。由不同的人出上句,不同的人对下句,这是很考验下一个对诗者的。
易中天教授
先来看看这几位斗诗者。易中天就不必多说了,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他在央视举办的《百家讲坛》上,因讲《易中天品三国》,一炮走红全国。曾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茆帆居士
茆帆,本名栾国藩。1949年生于上海。幼承庭训,研习诗书画印50余年。头衔有一大堆:中国书协会员、上海美协会员、上海书协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其书画此处暂且不表,仅就诗词而言,茆帆自幼喜读书、谙格律。四书五经、论语、孟子等书均博阅、背之。他古体诗写了几百首,全是格律诗,诗境近晚唐,诗趣追汉魏。
还有一事值得一提,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茆帆正式皈依三宝,成为一名在家修行的居士。其中因缘是他自幼心仪的李白、白居易、苏轼、张大千皆居士。
照诚大和尚
照诚大和尚,俗姓王,1967年生于大连。1989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现任上海市佛教协会副会长、辽宁省佛教协会会长,上海龙华古寺方丈、辽宁营口楞严禅寺方丈,以及上海、辽宁一些寺庙的住持。
照诚法师在龙华寺讲经。据说,听众踊跃,欢喜赞叹。信徒们讲:“听他的开示,能顿开茅塞,增长智能,树立正知正见。”
照诚大和尚是上海龙华寺方丈,茆帆是上海在家修行的居士,两人谈诗论禅都有机缘。易中天一介俗人,也去龙华寺凑什么热闹。难不成也要皈依三宝?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回到兔年初二网上三人的斗诗参禅上来。
第一首 (* 为易中天的评语。)
蛾眉初上喜迎春(易中天)* 蛾眉就是娥眉月,是每个月初二的月亮,也暗示兔年。
暖雨华林翠色新(茆帆)* 写景亦应景,承上可启下。
最是禅房多雅趣(茆帆)* 写到今天的事情了,下句必须对仗。
从来古寺少烟尘(照诚)* 对仗工整!
烦忙不解梅花意(照诚)
静处难能翰墨心(茆帆)
结网虚空观自在(照诚)* 观自在者,自在观自在
善缘广接有缘人(易中天)
易中天手书
第二首
网上参禅贺兔年 (照诚)
半因旧例半因闲 (易中天)
从容应对须灵感 (易中天)
着意随心赋昊天(茆帆)
不识诗家新句出(茆帆)
勉随细雨旧时迁 (易中天)
当春莫谢多三窟(茆帆)
诸佛欢颜笑我癫 (照诚)
对完后,照诚大和尚马上发现问题,里面有两个“旧”和“随”字。易中天改为:旧例——惯例,勉随——尤来。
照诚大和尚手书
网上参禅贺兔年(照诚)
半因惯例半因闲(易中天)
从容应对须灵感(易中天)
着意随心赋昊天(茆帆)
不识诗家新句出(茆帆)
犹来细雨旧时迁(易中天)
当春莫谢多三窟(茆帆)
诸佛欢颜笑我癫(照诚)
第三首
脱兔欲何求(茆帆)
云舟入海流(照诚)
心光浮塔影(照诚)
世事上眉头(易中天)
千里同哀乐(易中天)
三年别苦愁(照诚)
回春终有日(易中天)
笑对一浮沤(茆帆)
茆帆最后一句对完后,易中天发现前面有浮字,问:“要不改改?”众人答:“改就改!”但是,改了几个,都不满意。
易中天说:“别沤了,宽韵不用生僻字。”茆帆老师回说:“这个字已经在锅里煮熟了。”
易中天又说:“那就捞出来放进冰箱。” 茆帆老师说:“你怎么知道我家冰箱坏了?”
易中天再说:“放生池。进了放生池,就变鸥了。”茆帆老师说:“可以改,沙鸥。”于是,诗成。
茆帆居士手书
脱兔欲何求(茆帆)
云舟入海流(照诚)
心光浮塔影(照诚)
世事上眉头(易中天)
千里同哀乐(易中天)
三年别苦愁(照诚)
回春终有日(易中天)
笑对一沙鸥(茆帆)
对诗完毕,意犹未尽。易中天提出:“大和尚再写个偈子吧!我们两个跟一下,算是收场。”
自在观自在(照诚)
善缘有缘人(茆帆)
易中天写: —— 我掉井里去了。
无处无可乐(茆帆)
新春是阳春(照诚)* 大和尚还解释,今年两个春,大家都阳了。
阴着便阴着(易中天) * 易中天想,我还阴着呢?
出神就出神(易中天)
心光共佛光(照诚)
都是八丈身(茆帆)
没想到,大和尚又说:狗日岁岁期 *(初二是狗日)。易中天便对:“不必问东西。”另外两个赶紧都说:”打住打住了。打住!”
好吧!最后开放式结尾:
狗日岁岁期
不必问东西
打住就打住
明年……
明年怎么样啊?再说呗
看到三位高人节日期间参禅斗诗,我认真拜读,收获大大。但是有些疑惑之处,想请教大方。于是在学艺不精的情况下,贸然谈谈一点浅见和不成熟乃至错误的看法。
在此需要认真声明。我对易中天教授十分佩服。虽然与茆帆老师和照诚大和尚素不相识,但是非常欣赏他们在艺术和佛学方面的造诣。以下置评,绝无冒犯他们的意思。只是为了质疑辨惑,提出疑问,请教解答并加以研究、辨析,以增进学业而已。
第一首 (合掌)
最是禅房多雅趣(茆帆)
从来古寺少烟尘(照诚)
易中天的评语为“对仗工整!”看起来的确如此。不过细读起来,禅房和古寺两词意思相近,就如同神州和赤县,不知是否有合掌之嫌?茆帆的书画都是相当了得,若用“画壁”来代替古寺,似可去合掌之嫌。不知当否?
烦忙不解梅花意(照诚)
静处难能翰墨心(茆帆)
该诗押真韵。茆帆所对第六句“静处难能翰墨心”,“心”为侵韵,此其一。另外“心/意”意思相近,也有合掌之嫌。不知可否考虑改为“翰墨人”,擅长书画或辞章的人,来代替之?
第二首(借韵)
网上参禅贺兔年(照诚)
半因惯例半因闲(易中天)
易中天的这句“半因惯例半因闲”对的不太好。按照《平水韵》和《词林正韵》来讲,该诗押先韵。而第2句“闲”字为删韵,算出韵。如果按《中华通韵》,押安韵就和韵了。不过,这首诗如果通篇都按中华通韵来看,其它的几句就有平仄不对的问题。倘若改成“半因惯例半因天”或者“半因惯例半因缘”,不知是否就说得过去了?
另外,五律和七律诗,如首句入韵而借用可以通押的旁韵,称为借韵。这算是“借韵”吗?
关于重复字的问题。古诗词中的重字现象非常多。不过,一般应尽量避免出现重复字,能不用就尽量不用为好。这几位都是诗词界大师级人物,当然尽可能不用重复字。其中用旧例替代惯例,改得非常好。不仅意思依旧而且平仄也对。
不识诗家新句出(茆帆)
犹来细雨旧时迁(易中天)
不过,这一联中的“勉随”改成“犹来”,不识对犹来,对得比较勉强。不知用“只因”可否?
第三首 (重字)
茆帆最后一句“笑对一浮沤”,又遇到重复字“浮”。浮沤本指水面上的泡沫。因其易生易灭,常比喻变化无常的世事和短暂的生命。宋人范成大《石湖中秋二十韵感今怀旧而作》中就有:“水天双对镜,身世一浮沤。”但是,三位大师们改了几个,都不满意。
茆帆本意不想改:“这个字已经在锅里煮熟了。”但是,易中天提到“宽韵不用生僻字”。意即该诗用的是“尤”韵。尤韵可以用的字很多,也叫“宽韵”。还是坚持要改。不知这样理解对否?
“沤”字在现代汉语中用得较少,算是“生僻字”。最后,勉强改为“笑对一沙鸥”。意思跟原来想表达的生命短暂和世事无常就完全不一样了。为了字词不重复,而牺牲了诗意,是不是一个改得不好的例子?还是为了诗意不改为好?
其实,第一首诗中,“善缘广接有缘人”(易中天),不是也有重字“缘”吗?至于后面的偈子中,重字就更多了。又何须在一个浮沤上纠缠不休?
偈子
偈子,又名偈頌,因為大多是詩的形式,又名偈詩或禅诗。是阐述佛理的诗歌,简单地说就是出家人作的诗。通常以四句为一偈。比较有名的偈子如: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偈子比一般的诗要难,不仅形式上要符合诗的格律,更要在于诗中表达禅意和佛理。有意思的是,作为俗家中人的易中天,即使身为大学教授,也对不上出家人的偈子,直言我掉井里去了。其难可见一斑。
他们的偈子,如果按诗的格律来看,平仄上有一些问题。特别是俗家弟子那句“阴着便阴着,出神就出神。”不仅平仄有误,该联下句还犯了“孤平”。更不知道其中有什么禅意或佛理?
至于说到开放式结尾:
狗日岁岁期
不必问东西
打住就打住
明年……
我想斗胆狗尾续貂一句:明年莫对诗。
01-26-2023 周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