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孩子中国养 东西文化各不同

一对美国夫妇,2006年来到中国上海,在那里度过了接下来的16年。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先后迎来了两个健康的女儿。由于疫情,特别是去年上海的新冠封锁,他们无法见到家人。他们于去年6月回到美国,搬到了我曾经居住过的华盛顿特区。回美国后,他们谈到了中美两国之间关于抚养和教育孩子的问题。其中涉及的不仅仅是教育,而是文化和包容的心态。

在中国,他们面临是去读昂贵的国际学校,还是去政府监管且沉浸在中国文化和价值观中的本地学校就读。这对夫妇权衡了中国学校的利(女儿能学到流利的普通话,也有希望具备开阔的世界观)与弊(暴露于中共的政治宣传,以及作为外国人在中国学生中可能遇到社交孤立)。决定冒险一试中国本地学校。

很快,他们就感到政府就像一个严厉的共同抚养人。女儿们所在的中国幼儿园凡事都要说教家长,包括女儿们应该睡多少小时,吃什么饭菜,以及她们的最佳体重应该是多少。每天早晨,孩子们要列队做体操,在升旗仪式上高唱国歌。为了促进空气流通,防止通过空气传染的疾病,教室的窗户通常是开着的,即使在冬天,孩子们都得穿着外套上课。

随着时间推移,好处开始显现。上了越来越多关于中华民族同心协力的道德、历史和文化课程后,女儿们回到家里也会讨论自律、正直和尊重长辈的话题。学校灌输了牢固的刻苦精神和对优秀成绩的全力以赴,作为家长,他们不再需要敦促女儿们写作业;让老师和同学失望的羞耻感足以点燃她们的斗志。

他们认为,中国强调的重点则在于,只要你听老师的话努力学习,就能取得成功。为了弘扬中国文化,并提供替代西方影响的选择,政府资助的活动总会包含民乐表演、传统戏剧等等。有时候,女儿们会复述政治宣传内容,或是担心赶不上同学的成绩。

美式教育盛行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孩子的需求,以及什么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独立思考。这是他们第一次在美国做两个女儿的家长,她们正处于初中和高中阶段。坚强、开明、独立,她们在这里茁壮成长,但也有很多东西需要适应。

在某些方面,回美国带给他们的文化冲击比刚到中国时更强烈。他们回到了一个分裂的美国,许多人都认为政府不能插手民众的生活。美国不仅犯罪率高,枪支也泛滥到学校里来了。美国经常可以听到校园枪声和无辜师生的死亡。最近,她们在学校第一次接受实弹射击训练,作为家长的他们也得改变认知,以一种他们在上海从不需要的方式保持警惕。在这样的时刻,他们开始想念那个中国的共同抚养人。

在中国抚养孩子的其他好处也逐渐显现出来。比如严格的审查制度让互联网对孩子更友好,国家还对未成年人玩网游的小时数进行了限制。讽刺的是,对国家管控严格的共产党带来了另一种自由:犯罪和人身安全方面的担忧基本不存在,女儿们从11岁起就可以在一座约2600万人口的城市不用大人陪同乘坐地铁。随处可见警察维持秩序的身影,不过他们态度温和(大部分没有持械);街道和每个街角的绿地都很整洁,公民的自豪感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他们看来,美国的评论人士对中共的批判不绝于耳,其中很多是有道理的。但是,在中国的经历让他们懂得,深入了解一个对日常问题有不同答案的文化,会改变一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往看似非黑即白的做法有了更复杂的维度。

作为在中国的美国家长,他们学会了欣赏强烈的共同价值观和民族团结意识。在他们眼里,齐家如治国,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必须确立优先事项,必须做出艰难的选择。

这对美国夫妇是到过中国,并且在上海生活过很长时间的美国人。不管他们的感觉在别人的眼里如何,但是他们的作用,是在给那些从来没有到过中国的美国人讲解他们看到的实实在在的中国,而不是美国那些有偏见的媒体和政治家口中的中国。

同样,到过美国的中国人也要向他们那样,真实地讲解他们了解的美国。中美两国人民通过交往,相互学习,在民间、国家和世界之间架起一道相互理解和包容的桥梁。


01-19-2023 周四

流王于彘壅而溃 防民之口甚防川

床头一本《古文观止》,原打算每天睡前读两篇,两三个月慢慢读完。结果不断有别的书插队进来,去年一年也没有读完。我试用一种新的读法:一篇顺着读,从前往后;一篇倒着读,从后往前读,最后在中间结束。从年代来讲,前面难读,后面易读。前面读到【卷三 周文】,后面读到韩愈的文章。

今晚读《召公谏厉王弭谤》,发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典故原来出自这一篇。

文章开始就是一句“厉王虐,国人谤王”。说的是周厉王暴虐,是个暴君,因此,国中人们都批评指责他。然后召公出现,报告说:“民不堪命矣!”老百姓已不能忍受了。

厉王听后大怒,派人监视那些批评者,一经发现,就杀掉批评者。这样一来,国中百姓里都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仅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这比中国近代史上,公共场合曾经贴有有“莫谈国事”的标语更为甚之。只要不涉及国事,至少老百姓可以在茶馆里喝茶聊天。

厉王闻之大喜,对召公说:“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

下面就是这篇文章的重点,召公对周厉王的“弭谤”的劝谏之辞。其中召公用河水做比喻,说明不让人讲话的危害。“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这样做是堵(障)的做法。阻止人民说话的危害,比堵住河水更厉害。河水堵塞(壅)就会冲破堤坝,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象河水一样。

相传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大禹的父亲鲧受命治水。鲧用障水法治水,也就是在岸边筑堤坝堵水,结果失败。大禹继任治水之事后,改障水为疏导,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

召公随之提出:“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因此治理河水的人,要疏导它,使它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让他们讲话。并据此提出很多具体的建议,这里就不赘叙了。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但是,厉王不听召公的话,百姓们于是不敢讲话。

“三年,乃流王于彘。”结果,三年以后,人们便将厉王放逐到彘地去了。


历史上有许多君王,不听人劝,下场都不好。

比如,战国时楚怀王不听屈原力劝:“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结果一入秦国,楚怀王就被扣留,要挟他割让楚地。最后,楚怀王死于秦国。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再如,楚国伍子胥因被迫害,投奔吴国。辅佐吴国大破楚国,打败越国。但是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的“联齐抗越”主张,反而赐死伍子胥。伍子胥留下遗言,要家人于他死后把他双眼挖出,挂在城门上亲眼看着越国军队灭亡吴国。结果,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灭了吴国。


我看《古文观止》主要是读古文,从中学习古汉语。不过,其中有许多历史典故,确实值得今人深思,以史为鉴。


01-18-2023 周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