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自然个人化 表达理解竞自由

气温今天达到历史上同期最高温83华氏度(28摄氏度)。但是,除了换成短袖以外没有太大的感觉。


不知道怎么又读到顾城。刚退休时,读过两本厚厚的顾城。让我对他有了一个两本厚书的了解,包括他一生的故事,还有海外的诗集。那时接触新诗不久,读他那种在自我中随意跳跃的诗歌,字和词的意思都懂,整个的诗却不知所云,只有一种朦胧的感觉。

后来,读得多了,发现,原来很多诗人写诗,只是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一种自我。至于,别人懂不懂,那就不是诗人的事了。

譬如,今天读顾城【水银】组诗48首。作者有感于其表达方式及意涵的特殊而集结的一组诗。对此,顾城有如下解释:

此后我发现寻找“我”、对抗世界都是在一个怪圈里旋转。我对文化及反文化都失去了兴趣,放弃了对“我”的寻求,进入了“无我”状态。我开始做一种自然的诗歌,不再使用文字技巧,也不再表达自己。我不再有梦,不再有希望,不再有恐惧。《颂歌世界》和《水银》是这个时期(从1986至今)的代表作。前者有一种宗教感,后者完全进入到一种自然的个人化生活。

在【水银】中找两首诗歌,来体验一下顾城“自然的个人化生活”。

【惺】
  粉红色  客人
   一对  毯子
   说过
     厚嘴唇
      湿
        跳入内室


【小神】
  搬开云母的事
  你说四 你说四十

也许别人能够读懂,反正我是不能。再说,写这些,也不是为了让别人懂的,不懂,就对了。

于是,我也体会一把“自然的个人化生活”。读顾城【水银】,有感于其表达方式及意涵的特殊而写一组诗。题目就暂定为【自然的个人化随笔】,权作为我的读诗随感。

【距离】

疼痛 可以放在温暖里
孵化前 是没有感觉的

坐着 就会忘记
身体的某个部位

那张纸屑 扔向垃圾桶
隔桌子还有一步之遥
飘摇中 羽毛砰然落地

轮椅 载着失去的知觉
划过邮票的海峡
精卫鸟
扛起一座沉重的山

【橘子】

橘子 是一张签证
盛橘子的篮子
就在马路对面

一条船 等着橘子
通往不知道哪里
一个地方

棕榈树叶 无所谓
晃着眼 摇摆着阳光

拿不到橘子
怎么上船
怎么到奥克兰

【房子】

落叶 高大茂密的森林
柔软起伏的深处
应该有一座房子 红色的

四周还应该有
无边的大海 蓝色的

大海上面是大气层
包裹着地球 透明的

一切色彩 都是迷幻
但却具有可怕的真实

就像眼前这座红房子
心里明明不相信
眼睛就是不允许

【自我】

我用自我,去区别他人
来封闭自己
像蛹在茧里 蛙在井里

自我是舒适的
因为里面装的全是自己

在自我中 舒适地膨胀
直到整个宇宙都属于自己

【耕种】

锄头深深扎进泥土
翻起满心的欣喜
播下生命的种子

然后
扛着锄头回家
剩下
发芽 开花 结果
和一切的其它

即使生命之树
被时间的虫子啃光
我只爱耕耘

【身体】

世界上有一种
麻烦和累赘
叫做身体

渴了还渴 饥了还饥
各部机械零件
还会出毛病

世界上有没有
肉眼看不见的
一种存在状态

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除了想一想
还有上帝

——如果您读不懂,那就对了!


修身养性不容易。近来在牌局上较好地克服了输赢的问题,但是又有更多的挑战出现。

有一些看不惯的东西,比如违规的行为,还是看不下去。违规后还要找各种理由来辩解,尤其看不下去。唉,为什么别人可以不当一回事呢?说明还是自己的问题,明显有很大的差距。好吧,那就接着继续修炼!


2023年2月8日 周三

民权运动反歧视 社会前进促和谐

今日起来,腰部疼痛有所好转。在小区的院子里转上三圈。邻居看见我们在小区的小路上行走,觉得奇怪,平常我们都是在社区的大道上走的。看到我手扶着腰,步履艰难的挪动,就明白了。

平时我们在社区的大路上散步时,也会看到有人一拐一拐的走路。有一位腰已经直不起来的老太太,每天在老公的陪伴下,在路上蹒跚而行。还有坐在轮椅上,手推车轮“走”得比我们还快的人。也有被人推着轮椅出来“锻炼”的。更多的人,则像我们一样,正常地步行。其中有些健步行走者,大步流星,从后面很快就超过我们。偶尔也可以看到跑步的人,大汗淋漓从身边跑过。


我们瓦蓝湖社区,是个55岁以上的活跃成年人社区(55+Active Adults Community)。不知道中国目前有没有这种社区。入住这种社区,首先必须年龄在55岁以上,这是硬指标。其次是指自己能够行动自理。不能生活自理者,就要送进“全托”护理的老人院了。

为什么不叫老年人社区,而叫“成年人”社区?还得从马丁·路德·金博士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发表“我有一个梦”的演讲开始。上世纪60年代那场百万人的大游行,轰轰烈烈掀开了美国的民权运动。连大洋彼岸的北京天安门广场也遥相呼应,以百万人的大游行来声援。毛泽东更以“520声明”来“支持世界人民发对美帝斗争”。

虽然今天不再提“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但是,其中有句话,我至今仍然认为有道理:“无数事实证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美国的民权运动的发展就证明了这一点。

民权运动已经从当初的种族歧视逐渐深入社会的各个层面。歧视已经包括地区、肤色、种族、宗教、性别、性向、阶级、教育、职业和年龄等不同性质的层面中都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歧视。

当年我在公司上班时,公司员工每年必须要学习两个课程,一个是安全保密条款,一个就是反对各种形式的歧视。这两门课都是公司根据联邦法律制定,由专业部门制作的软件。员工自行到网上学习,上完课还有考试。考试完后将成绩单打印出来,交给上级主管部门。课程的内容侧重如何界定歧视,例如通过实例列举哪些属于歧视的行为,如何通过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力,以及触犯这些法律会受到什么惩罚。印象中主要的还是侧重于种族和性别的歧视。

社会的进步,开始是法律的指定,人们的执行,然后慢慢就从观念上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比如语言和词汇。首先从那些带有歧视的侮辱语言开始,例如把黑人叫做“黑鬼”(Nigger)是属于种族歧视,如果在公司里或者公共场合使用这种语言,是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的。黑人(BLACK)这个词在当时是属于中性词,后来逐渐发展到“黑人”也带有歧视的意义。比如二月份原来是“黑人历史月”(Black History Month),现在叫做“非裔美国人历史月”(African-American History Month)。

华盛顿红皮队(Washington Redskins)标志

我们华盛顿特区的美国足球队,原名“华盛顿红皮肤”(Washington Redskins),有歧视与冒犯美洲原住民的争议。几经争议后,最终改为现在“华盛顿指挥官”(Washington Commanders)。另外其它的一些球队,如亚特兰大“勇士队”(Braves)、堪萨斯城“酋长队”(Chiefs)和芝加哥“黑鹰队”(Black Hawks)都涉及到此类的问题。

聊到这里就有些远了。但是,现在回答为什么不叫“老”(old)年人的问题,就比较容易了。随便说别人“老”,也是一种冒犯和歧视。因为“老人”在一些人的眼里,就暗含观念老旧、身体衰老、行动不便、脑子糊涂、苟延残喘、行将就木的一群人。现在改为跟“未成年”一词相反的“成年人”(Adults)一词。成年人的包括青年、中壮年和老年,因此不带有“老朽”的贬义。将成年人限定在55岁以上,表明成年人的一个年龄段。再用是否能够生活自理,是否处于活跃(active)状态来进一步说明这个年龄段的特征,这样的表达就消除了歧视的意思。

英文中表达老年人时,现在多用另外一个词“senior”。这个词通常指或为年长或更有经验的人。在美国,老年人(senior citizen)通常被认为是达到退休年龄的人,或者年满62岁或以上的人。该词还有一种意思,即居于高位和权威地位。比如美国教育系统中,指高年级学生(senior student),相当于中国的高三和大四年级的学生。由于这两种含义,这个词听起来相当于长者或前辈,有尊敬在内的褒义。当然,汉语中也有许多表示尊老的词汇,这里不赘叙。

美国民权运动的发展和进步,给我一种感觉,在某些方面似乎比中国走的更前卫。当中国人说着“黑人”(black)或者“老人”(old people)时,很可能意识不到其中歧视的味道。这里面涉及的因素很多,也比较复杂。不是三言两语能讲得明白。以后有兴趣再聊。

代表LGBT社群的彩虹旗

单说美国民权运动的范围就比中国广泛。比较明显的是性别平等中的性向平等。指的是除了“男女两性平等”之外,更广泛的涵盖不同性别、性取向、性别认同、性别气质以及同志(LGBT)权利对多元性别者的性别平等等。在男女两性平等这方面,我认为,中国做的比美国要好得多。

中国社会有一种歧视比较明显,一部分城里人对农村人和农民工的歧视,这个可能涉及到地区、阶级、教育、职业等方面。可能社会上对此已经有了一定的意识,但是还没有上升到法律和制度的层面。


我的腰疼,主要是站立行走不便。其它的姿势,躺和坐都无大碍,或者说,保持一个姿势不动,都没有问题。不过,睡觉时翻个身,就会有疼痛的感觉。反应最大的就是坐久了站起来,要用手撑着椅子的扶手,慢慢站起。起来后,腰部有好一阵子不能伸直。弯着腰,老态龙钟地走一阵子,才慢慢能直起腰来。从站姿改到坐姿也是如此。

就这样,上午还开车到好市多购物去了。开车腰不疼。下车购物推着购物车,只当是一个活动的拐杖,倒也可以减轻行走时的疼痛。无非是证明,自己还属于一个“55岁以上活跃的成年人”。

往时今日

去年今日,习作七绝一首。改一词。

【七绝·春晨】

春郊草挺碧晶生
水静萍浮一木横
薄翳流阴蒙晓日
八荒万象寂无声


100年前的今日,我还记得。我小学同学们的那一代人,也应该记得。

“二七大罢工”。不知道今天是否还有纪念活动?

1923年,中国京汉铁路总工会举行罢工,军阀武装镇压,而导致一场流血事件。这是中国工人阶级早期的争取自己合法权益的运动。相当于当年(1890)芝加哥工人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而被警察武装镇压的干草市场事件,即后来的“五一”国际劳动节。

小时候的事情,总是记得清楚。尤其还记得与大罢工有关的两个人名,林祥谦和施洋。这大概跟我在武汉长大,也有关系。


2023年2月7日 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