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人忙观刈麦 牛刀小试机器人

五月的第一个周日。五月的头一周似乎很忙碌,挤挤攘攘的五一节过了,又是回首往事的五四青年节,加上农历立夏,北半球开始进入夏天。还有今天,似乎只有我们这辈人还记得的,发布于五十七年前的五月七日的“五七指示”。脑子里突然跳出小学课本里的一句唐诗:“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来自白居易的《观刈麦》。

小学的时候,老师让我们背书。当时记得是将全诗背诵了下来,这就是我的“童子功”。不过,几十年后差不多又还给了老师,现在只记得诗中一些片段,零零散散地还原不了全诗。老师天上得知,会不会气得下凡来打板子?想起了人工智能的聊天工具(ChatGPT)不是很牛的吗,这首少儿都耳熟能详的唐诗,应该是手到擒来吧。

于是问聊天工具:“请教白居易的《观刈麦》的全诗?”

回答如下:白居易的《观刈麦》是一首描述夏季农村景象的诗歌。以下是该诗的全文及英文翻译: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个回答开始的解释不错,不过举例的诗句就简直太离谱了,英文翻译也不必看了。

莫非我的记忆有误?接着我又问“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是谁写的诗?

回答是:这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出自他的《登鹳雀楼》一诗。全诗如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OMG!越错越离谱,简直张冠李戴,连诗人名字都搞错了。后面四句,完全是东拼西凑的。我不禁回复:你错了。“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是白居易写的。请再回答一遍全诗?”

聊天工具很礼貌地回答:非常抱歉,我的回答有误。这句诗实际上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出自他的《登鹳雀楼》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全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什么乱七八糟的。看到这里,你还相信这个聊天工具吗?是不是开始怀疑这个小机器人的智商?

好吧,既然诗歌你的不行,那就问点近代历史吧,比如说,什么是“五七指示”?

聊天工具回答:“五七指示”是指毛泽东在1943年5月和7月两次发表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这些指示是针对当时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遭受的困境和挑战而发表的,强调了党的工作方针和策略……

唉,一开始就错的没有边了,后面的主要内容也就不必细看了。看来,这个聊天工具的云端数据库中文数据太少了。忍不住对聊天工具说:对不起,“五七指示”发表于1966年的5月七日,是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你再想想看?

这次的回答是:“非常抱歉,我的回答仍然有误。您所提到的‘五七指示’是指毛泽东在1966年5月7日给林彪的一封指示信,这封信后来被称为‘五七指示’。在这封指示信中,毛泽东号召全国人民‘抓革命,促生产’,并强调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重要性和目的。此后,这封指示成为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重要政治宣言,成为了中国当代历史中一个重要的事件。

因为我的知识库截止于2021年,因此在这一问题上我的回答是有误的。非常感谢您指正我的错误。”

这还差不多,算是勉强及格。既然我告诉了机器人正确的答案,那么下次它会改吗?于是我把同样的问题又问了一遍,结果,机器人把同样的回答又重复了一遍。我无语。没治了。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聊天机器人知识库的含金量和提供正确答案的效率。人们相信,随着数据库的不断扩大和完善,还有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都是小问题。

即令机器人能回答所有的问题,还有一个大问题:机器人是否会具有人类的“思维”和随之而来的“情感”?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了,那我们人类恐怕真的就会被机器人所解决了。


附录:

【观刈麦】全诗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05/07/2023 周日

成龙受访叹脱节 辛顿离职表忧心

昨日潇洒了一回,随心所欲的从长篇回忆录跳到【清词丛论】的纳兰性德。今日收心,重游王鼎钧公的【怒目少年】。

读了一天书,到了晚间,换换脑袋,看看新闻。

影星成龙

成龙,影坛资深巨星,跟我们年纪差不多。不过,他一直不用通信软件、没有微信帐号,因为他觉得在手机上最浪费时间。因此,他在央视节目“鲁健访谈”时,感叹自己和年轻人的语言脱节,现在年轻人讲的话他都听不懂。

成龙表示宁愿多把时间放在思考上面,看些好电影、听很多歌、把国语学好、多读诗词、看些有用的东西,多开会弄些好的剧本,多练功,其他就希望世界和平,每个人都能健健康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只要不妨碍别人、违反公德和法律,就行。其实,作为同辈人,我倒是很赞成他的一些活法:看些好电影、听很多歌、多读诗词、多把时间放在思考上面。不同的是,我每天都会看手机,时间不定,一般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之间。即使这样,仍然是跟年轻人的语言脱节。这是代购,也是当下科技发展给我们这代人带来的淘汰感。

当下的科技发展已经到了人工智能(AI)时代,开始代替许多以前的人工操作。微软支持的OpenAI去年11月开了科技竞赛的第一枪,将其开发的AI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开放给大众使用,开放2个月内的月用户达到1亿,成为史上成长最快速的App。

就如同不管你是否使用手机,手机已经成为仅仅次于人类第一需要的吃穿住行的工具。手机有利有弊,譬如成龙就认为浪费时间。但是多数使用者还是认为利大于弊。那么,AI呢?


杰弗里·辛顿 (Geoffrey Hinton)

杰弗里·辛顿 (Geoffrey Hinton),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和人工智能研究人员,被广泛认为是“AI教父”。为人工智能领域做出了许多贡献,是第一个证明使用深度神经网络进行语音识别的有效性的人。

辛顿最近离开任职10年的谷歌,为的是要大声说出人工智能带来的危险,而不致影响前东家。众人皆知,辛顿在谷歌的工作对AI系统的发展极为重要。

辛顿在接受路透访问表示,“我不会贬低气候变迁,我不会说‘别担心气候变迁’,那也是很大的风险。但我认为AI也许更急迫。针对气候变迁,建议要怎么做很容易:只要停止燃烧碳。如果照做,最终不会有问题。但针对AI,还不清楚该怎么做”。与此同时,许多科技界领袖公开对AI可能造成的威胁表达忧心,包括推特首席执行官马斯克(Elon Musk)。

我想,他们是内行,其担心必有道理。我不知道的是,人类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中,是否会被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打败,就像谷歌的机器狗可以打败人类的冠军棋手一样。目前对此众说纷纭,我们一般人还看不出端倪。

不过,一旦这种事情发生,那也没有什么。正如人类有生就有死一样,既然诞生了,死亡就不可避免。至于怎么死,死于机器人、地球冰川的另一个寒武纪、地球爆炸、外星人入侵,那都是人类未知的未来命运。

正如庄子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一切都似乎很遥远,至少我们这辈人是看不到了,虽然,我很希望看到。

纵然活到“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在地球和宇宙之间,也不过一瞬间而已。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的使命就是:快快活活地过好当下,足矣。


05/06/2023 周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