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今天的微信,一位作协的笔友当了一个视频节目的主持人,节目是“美国华人故事会”。标志着这位笔友的故事从书面的一维写作中,开始进入多媒体表达的故事世界。
故事的传播,在人类早期,是靠口通过声音到达耳朵,被我们的大脑接收并记录下来。然后,再被人们由口到耳,世世代代、祖祖辈辈流传下来。例如,深受西藏人民欢迎的史诗“格萨尔王传”。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故事从口的传播开始,经历了结绳、石刻、甲骨文、青铜鼎、竹简,丝绢布帛和纸张等媒体,到现代已经发展到更多的媒体传播方式,如当下的电脑、电视、电影、手机,平面或立体,以及正处端倪的AI人工智能。
故事的接收,也从人类的耳朵——眼睛——耳朵+眼睛——大脑。例如今天,就眼耳并用地听读了一个时间的故事。我深信,将来的故事接收器会通过各种媒体,发展到到身体各种感官的总和。
在这个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年代,很多以前的幻想都被人类实现了,什么“敢上天揽月,敢下海捉鳖”都不在话下。很多以前从来不曾想像的东西,就在眼前突兀出现,如电脑、手机、三维打印,AI机器人等等。人们还有什么不敢想,还有什么不敢信的呢?
今天收听的故事来自对一本书的解读,书名是《时间的秩序》(The Order of Time),告诉我们时间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这本书的作者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是一位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是我们婴儿潮同时代的人。在科学界,他被誉为下一个史蒂芬霍金。因此,他讲的故事必定是“科学性”的可靠,绝不是网路上那些“网红”们的信口开河和耸人听闻的骇世奇谭。
故事带着我,还有其他的“听众读者”(或许将有你),从宇宙宏观角度和微观量子力学角度去探索时间的本质,颠覆人类对宇宙中时间的固有看法。
故事分三部分来解读这本书。第一,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去探寻时间的真相。第二,进入一个失去时间的世界,看一看宇宙万物在没有时间的指挥下如何运行。第三,去探索在一个不存在时间的世界里,我们为什么还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时间。
听完“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时间的真相”这一部分,一下子颠覆了我以往的观点。时间的六个特征:独立性、统一性、当下性、方向性(过去到未来)、连续性、确定性都被否定了。时间真的没有了,绝对地没有了。那么,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一个永恒的故事吗?

接着听第二部分“没有时间的宇宙与世界”。时间没有了,我们周围的世界只不过是一系列的变化,是“事件”,而不是物体,之间相对的变化。这是我们这个世界真实的运作方式。如果真是这样,人们怎么会感觉得到“时间”呢?
第三讲“为什么会有时间?它来自何处?”回答了这个问题。原来,时间来源于我们人类的“记忆”。人们是通过各种“痕迹”来判断时间的。有痕迹的是“过去”,没有痕迹的是“未来”,我们感受到的时间,是人类大脑制造出来的一种连贯的“感觉”。那当下的“现在时”呢?回答是:时间不具有当下。
“时间只在人类的范畴里存在,它是由我们内在的感知塑造出来的”。这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和海德格尔的看法。

爱因斯坦在友人去世时说:“他从这个世界离开了,比我先走一步,但这没什么。像我这样相信物理的人都知道,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区别,不过是持久而固执的幻觉。”
故事结论是:时间因为我们(人类)出现而产生,我们才是时间的创造者。
这个故事让我已经打开的脑洞更加“黑洞化”,大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感觉。看过“三体”故事的我,已经知道在那里“物理学,真的不存在了。”那么,在我们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可以相信的,或者说,是不可以相信的呢?
往时今日
脸书所载七年前小诗两首。
【七绝·咏荷】

犹记新荷尖小角
悄然碧叶鹭飞汀
莲花盛放春光尽
蓬落终须伴泛萍
【七律·咏牡丹】

孟夏牡丹娇态羞
园中数点逐风柔
采来国色颦婷立
好借天香染白头
素雅浓妆皆华贵
天生丽质自风流
此生若得结知己
滚滚红尘何复求
05/17/2023 周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