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岛长崎珍珠港 宽容和解求和平

看到一个新闻,美国驻日本大使跟日本广岛市市长昨日(29日)签署了广岛和平纪念公园跟美国珍珠港国家纪念馆结为“姊妹公园”的协议,意在促进昔日二战太平洋战争两敌国之间的和平与友谊。

日本广岛和平纪念公园

美方在签署仪式指出,“没有人可以到珍珠港,也没有人可以到广岛和平纪念公园,进入前门,走出出口,还会是同一个人。我认为此时的希望在于,我们鼓励来自美国各地与日本各地的人们参观广岛和平纪念公园跟美国珍珠港国家纪念馆,这样他们就可以学习和解的精神”。

广岛市长则表示,“两个公园之间的姊妹协议涉及了战争的开始与结束,将会证明人类尽管犯了发动战争的错,仍能清醒过来、和解与追求和平”。

可见,双方签署“姊妹公园”协议的目的,是为了和解与今后的和平。

美国珍珠港国家纪念馆

新闻中没有报道美国民众对此的想法,只是报道了部分日本民众的看法。根据《中国新闻》报导,一位当年的原子弹爆炸幸存者对协议表示了欢迎。他认为珍珠港对美国人是一个铭记战争的痛苦之处,“我希望日本与美国携手,竭尽所能为和平做出努力”。

不过,也有一些当年的原子弹爆炸幸存者谴责这分协议不恰当,这个协议是“侮辱”幸存者。“两个公园的历史背景将永远不同”,日军攻击珍珠港是把海军基地作为目标,而美军在广岛投下原子弹则是无差别杀害大量的平民。这两场战时攻击“并非我们应该互相原谅的事,他们是历史教训,要从中学习与绝不重演”。

是从战争的痛苦中获得理解和宽容,并且寻求双方和解好呢?还是不愿意互相原谅,为自己的罪行(攻击珍珠港)辩解,一味指责对方(是无差别杀害)对呢?或许这是理智和感情之间的选择。

众所周知,日美之间的这场战争,是当时的日本军国主义者挑起的战争,美国是被侵略的一方。只不过战争的结果是日本战败而已。一个以侵略者开始,以战败国结束的国民,面对被侵略国和战胜国抛出的橄榄枝,不但不自求反省、思过赎罪、感恩对方和解的意愿,反而鸡蛋里挑骨头,这种人恐怕无可救药了。

不过,世人还有另外一种解读,这可能是美国企图进一步拉拢收买日本,或者是日本趁势利用美国,在日本建立美国太平洋地区反华联盟的一招。


今天是六月的最后一天。窗外,依然是风和日丽。

时光在飞逝,我在享受每一刻的幸福。一切都值了。


06/30/2023 周五

流水落花身去也 人间天上两相安

我第一次面对死亡,是在20岁左右。那是一个朝朝暮暮相处了几年的同学,早上分开时,还是活蹦乱跳的一个鲜活生命,晚上再见面,就静静地躺在那里像一个睡着了洋娃娃。尘世间的理智提醒我,她已经往生,可是感情却固执地告诉我,她还活着,像一朵含苞待放的兰花,随时都会睁开眼睛,像往常那样醒来。

现在想来,她是幸运的,上帝在一瞬间将她带到天国,没有让她遭受人间的磨难,让她像鲜花一样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不像我后来看到的那些癌症病患者,和老年后失去意识的植物人,在失去尊严的“活着”中,慢慢煎熬得油尽灯枯。

在挺过了为五斗米折腰的无奈后,好不容易开始了退休生活,终于“幸福”起来。可是幸福的日子却是屈指可数的。我不怕死,哪怕现在就死。只是担心到时候会在无助中,失去尊严的赖活。国人对此有句话,叫做“好死不如赖活”。当然,说这种话的人,也有他们的道理。

“死亡”对于活着的的人,是一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也因为各自的人生道路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的感悟,导致人们对生与死的不同观念。据一项美国“残疾人之家”社交网站发起的在线调查,在1000名美国各地的成年人参与的调查种,其中有52%的人,在死亡和失去独立生活能力之间,选择了前者。

如果能够,愿意上帝保佑我,我愿像我的那位同学一样,突然地,出乎意料地,“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再不然,就是能主动选择“安乐死”,在仅有的尊严中安乐地离开这个世界。既然人人都躲不过,与其“活受罪”般的苟且,何不走得洒脱一点呢?

除了一些欧洲国家的“安乐死”服务是合法化以外,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还是不支持“安乐死”的。即使在美国和加拿大,也只有少数地方有这种服务。听说,中国也在考虑这个问题,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开始建议安乐死合法化。近来北京协和医院成立了“安宁缓和医学中心”,其它地方的医院也开始了此类的服务业务。正在执行按照安宁疗护的理念,“不延长痛苦的时间,也不缩短享乐的时间。”至于具体怎么做道这一点,这里面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根据北京协和医院的经验,几乎所有患者都会告诉医生,“我不怕死,我只是不想遭罪”。在死亡和遭罪之间,那个更为轻松一些?在医院里,关于“受罪”的表述有很多种:疼痛、头晕、吃不下饭、便秘、恶心、睡不着觉、身上没劲儿、没精神……没有体验过“遭罪”的人,恐怕很难具体地想象这种患者的痛苦。另外,患者“遭罪”的副作用,还可以传染家人和友人,让他们也在其中“遭罪”。

说是这么说,等我们真正到了那个时候,谁也不知道这个世界会怎么样,AI人工智能可以给我们带来些什么?医学和科学的发展会给我们的生命带来些什么?人们对于死亡的观念又会有什么变化?

虽然,我们的出生不由自己做主,未来的发展将会有许多的未知,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人的死亡是可以由自己做主的。这是上天恩赐给我们的一项特殊权力,就如当年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选择吃禁果一样。

我常想,死亡也许并不是一个生命的终结。正如半个世纪后,那朵含苞待放的兰花,还时常萦绕在我的心间。


得小诗一首,聊作今日随感之收官:

【临终自主】

生死循环皆有定
届时油尽便灯干
随心所欲逍遥去
天上人间各自安


06/28/2023 周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