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风雅读侘寂 幽谷和风习汉俳

继续读日本人大西克札先生的美学著作《侘寂》。其中一部分是讲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美学观念风雅之“寂”。美学的概念,归根到底,其实是人们世界观对外在物的一种反应,是一种形而上的哲学问题。这种玄学的东西,咱们老百姓不容易搞懂,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不需要弄懂为什么。喜欢什么就随性随心地喜欢便是了,正所谓“罗卜白菜,各有所爱”。你喜欢你的玫瑰,我喜欢我的茉莉,只要不强人所难、夺人之爱就好。

另一部分谈到俳谐,日本“俳圣”松尾芭蕉先生和门人眼中的“寂”。从具体的俳谐诗句中,讲解和分析俳谐的风雅。因为我也在学习汉俳,所以对这部分比较喜欢。在阅读中,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日本的俳谐(Haiku)和中国的汉俳,在“汉文化”同“和文化”之间既有传承,又有各自发展,表现为两种文化相互学习和融合的关系。


中国的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高峰时期。从初唐、盛唐、中唐到晚唐,唐代的诗人们创作了许多杰出的诗歌作品。这些唐代的诗歌在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唐代的诗歌被翻译成日本语,并为日本的诗人们提供了灵感和范例。

和歌(Waka)

和歌(Waka)是一种日本传统的诗歌形式,起源可以追溯到8世纪初的日本平安时代。在此之前,日本的文化和文学主要受到中国的影响,包括汉字的引入、佛教的传入以及文学作品的翻译。在这种影响下,和歌的形式和创作技巧受到了中国唐代诗歌的启发。一些日本的和歌诗人受到中国唐代诗人的影响,将中国的诗歌形式和技巧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例如,百人一首(又称《后撰和歌百首》)是一部收集了许多和歌的文集,其中许多和歌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中国的唐诗。

虽然和歌受到了中国唐诗的影响,但它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风格。和歌通常较短,由五句、七句或者五七五的句式构成,着重于表达情感和感受自然。而中国的唐诗则更加注重叙事和抒发思想,句式和结构上也有所不同。总的来说,日本的和歌与中国的唐诗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影响和借鉴,但和歌在日本发展出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并成为了日本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的俳谐(Haiku)脱胎于和歌,起源较晚,在17世纪由松尾芭蕉等诗人发展起来。俳谐则通常由三行构成,采用五七五的音节形式。是日本文学在诗歌方面的独特发展。俳谐在历史上走过强调娱乐性和教养性的“贞门”派,以及主张滑稽性,强调创作上自由奔放的“谈林”派,一直到“俳圣”松尾芭蕉出现,将两派风格熔铸一炉,并加以发展,使俳谐成为具有艺术价值的平民诗歌。

日本“俳圣”松尾芭蕉

而汉俳,则是上世纪80年代初中日文化交流的结晶,被人称作“汉语诗苑新开的一朵奇葩”。

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两国的文化交流大增。据记载,1980年4月,著名学者、诗人公木先生随中国作家协会代表团访日,进行文化艺术的交流后,开始关注日本的俳句,并有意识地尝试创作“拟俳句”。在1980年4月号《诗刊》发表了一首《俳句》现摘录其三:

把历史真实
再还给真实历史
刘少奇同志

历史的良心
容不得半点迷信
权威等于零

说话得真实
不回避也不夸饰
这也就是诗

1980年5月,中日友好协会首次接待“日本俳人协会访华团”,当时日本诗人送来了松尾芭蕉、与谢芜村、正冈子规等古代俳人的诗集,由此国人开始得识松尾芭蕉那首著名的《青蛙》:

闲寂古池旁
青蛙跳入水中央
扑通一声响

两国诗人欢聚一堂,著名诗人赵朴初先生诗兴勃发,参照日本俳句十七音,五七五的句式,依照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声法、韵法、律法等特点,即席赋诗三首,诗曰:

上忆土岐翁
囊书相赠许相从
遗爱绿荫浓

幽谷发兰馨
上有黄鹂深树鸣
喜气迓俳人

绿荫今雨来
山花枝接海花开
和风起汉俳

由于《其三》中有“和风起汉俳”诗句,从此,赵朴初定型,就把中国人用汉语写成的俳句称为“汉俳”了。自此汉俳引起中国诗坛注目,由萌芽破土逐渐蔓延,直到1991年,出版中国第一部汉俳诗集,并在1993年出版了中国第一部汉俳理论专箸《汉俳论》。2005年,中国汉俳学会在北京成立,编辑出版《汉俳诗人》杂志。汉俳在中国这块沃土上扎根并茁壮成长。现在汉俳已为中日诗人和学术界认同,日本有出版《现代俳句·汉俳作品选集》收录汉俳作品。

我们地质大学的学长,曾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也在日本进行中日关系“融冰之旅”,首次吟诵了自己所作的汉俳:

和风化细雨
樱花吐艳迎朋友
冬去春来早

从中土大唐的诗歌开始,被一衣带水的邻邦引衍成和歌,从和歌中孕育出俳谐,然后又被邻邦“山花枝接海花开”地传播到中国,并在中国以汉俳的形式,“和风化细雨”地百花吐艳,真是百川归大海。

听说,在汉俳五七五的句式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三五三的“小汉俳”。如:

一夜愁
染白少年头
三尺瘦

万籁寂
灵魂被抽空
心窒息

钟声响
伊人在远方
推开窗

由此可见,文学这个东西,如果时逢太平盛世,就会植根于肥沃的土壤,爆发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从“春风杨柳万千条”到“百花齐放春满园”。


继续学习汉俳,续作组诗【瓦蓝杂咏 三】。

夏日热烘烘
佛罗里达大蒸笼
瓦蓝笼屉中

白发老夫妻
热气蒸腾沐汤浴
推拿两相依

温汤蒸晚霞
一只黑蚊乜斜斜
咬出红疙瘩

路边龟一只
见人进退两迟疑
噗通扔塘里

小径泥零落
鳄鱼孤独爬行过
水中忒寂寞

日昏影幢幢
蜥蜴散步纱窗上
觅食捕虫忙

霹雳一道闪
刹那划破雨夜暗
撑开电光伞

夜深人语悄
瓦蓝湖静无喧嚣
鸥鹭应睡着

夜半雷雨稠
晨起门前棕榈树
大风吹断头


06/19/2023 周一

风雨一夕折病树 晴空双臂振雄风

昨日不小心说漏了嘴,将父亲节比作劳动节。今日上苍显灵了。

夏季一到,棕榈树便开始发情,雄花和雌花竞相开放。开始时,花束挺拔得像一柄黄色的宝剑,继而嫩黄色的花束就像鱼籽结成一块,最后变成黄绿色的果实顶着花粉随风飞舞,撒得到处都是。而黄绿色的棕榈花则从翠绿的小果实,长得竟有葡萄大小。它们盛开后便沉甸甸地压在棕榈树上,重的我一个人还抬不起来,要拖在地上走。

成熟的棕榈树果实

可惜我们瓦蓝湖社区没有它们繁殖生长的地方,每家每户房前屋后只允许各种植两三颗。所以这些果实花朵开到盛极而衰时都要被割掉,不然就会有碍观瞻。既然这样,与其等到花果长到巨大,使劲割下来费力搬运走,还不如再襁褓中就将其“扼杀”,轻松地完成一项将来会是“艰巨”的任务。这样还不会浪费供养大树本身的养料,“道是无情却有情”。

门前棕榈树

一大早出门,遵从领导懿旨,将车库存放的鸡粪和牛粪用小车搬运到后院,顺便将棕榈树上新开的花果割下来。不料一出门,看见门前一株高大的棕榈树,被昨夜的暴风雨“斩首”,整个头部带着芭蕉叶大的树枝全部趴在下面的小树上。这颗棕榈树不知得了什么病,一直病病歪歪的,树枝渐渐变得枯黄。顶上新生出的新枝叶后来由绿变黄,渐渐了无生意。虽然整个棕榈树病得蜡黄,身带病容,可是还像一只廋死的骆驼,依然张开臂膀,挺立在前院的最前列。我一直为它祈祷,希望它能挺过病痛,可以自行痊愈,重新焕发往日的精气神。可惜了,一夜风雨竞折腰。

断掉树头的棕榈树干

腰折处离地至少有我两三个人高,大约十几英尺。我将车库中的折叠梯子搬来,上升到最高一级,爬到最高处,勉强可以够到折断处的底部。试着用一把手锯将藕断丝连的部位一点点的锯断。锯着锯着,咕咚一声,病树之头掉了下去。就是算是完成了主要的一部分,斩首。将折叠梯子收了,割掉的树头从花丛中拖出。树下的栀子花和木棉花在棕榈树掉下的过程中,受创不小,其它的一些小花也程度不同地缺枝断叶。真是城门失火,殃及鱼池啊。

把掉下来的棕榈树头拖到马路边,身上就没有劲儿了。早餐还没有吃,怪不得。

吃完早饭,剩下的活儿,就是将树头上的宽大硕长但是已经干枯的“芭蕉叶”一根根地锯下来,然后再将其裁为几节,堆放在路边,等每周三社区人员将这些残叶收走。太阳出来了。趁着此时刻阳光还不是正午的那么厉害,抓紧时间将后期整理的活儿搞定了——树枝锯下来,裁成2、3尺长短,堆放在马路边的树下,清理车库走道和马路上残枝剩叶。

一身的衣服都汗湿了,好久没有这样畅快的大汗淋漓了。赶紧回家,淋浴下冲凉,户外一身暑气在淋浴的冲击下,消失在爪洼国里。好一个“爽”字了得。

路边树下处理过的残枝剩叶。

回到书房,抬头窗外,往日里屋头那颗婆娑摇曳的棕榈树,只剩下一个光杆,还有一枝残存干枯的“芭蕉叶”,在夏日的熏风里摇摆,孤零零的。

今天,正正经经的是“父亲节”,老天有眼,许我再振父亲雄风。


06/18/2023 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