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隐不决显丢份 外长免职又回归

在中国前外长秦刚“神隐”一个月后,他的去向终于揭晓。据新华社报导,十四届中国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2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经表决,决定免去秦刚兼任的外交部部长职务,任命前任外交部部长,现任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为外交部部长。

此前,秦刚一直没有在外交场合露面,各种揣测早已在媒体上沸沸扬扬。中国政府迟迟不揭开这个锅盖,引得外界质疑对中国政府处理此类危机的能力。时隔一个月,楼上的鞋子终于扭扭捏捏心不甘情不愿掉了下来。

但是,为什么免职?没有说明。于是,外界又不免议论纷纷。

我知道秦刚,是他出任中国驻美大使,近两年的事情。因为在华盛顿地区居住多年,比较熟悉驻美使馆的官员。离开华府后,对历任新大使就有一种习惯的关注。

秦刚驻美期间,既不像外交部某些战狼式的强硬,也不是有些“温文儒雅”型的大使,到了华盛顿看不到他们在美国政界和商界乃至侨界露面。我听过秦刚的任职发言,除了英文不错,讲话政策性强,属于不卑不亢、绵里藏针的角色。而且经常看到他出席一些美国政界和商界的活动,颇有主动出击,阐释中方立场,化解误解的外交家应该具有的素质和风度。外交,就是要在外面主动跟别人交往,宣示自己的立场,而不是缩头乌龟,这是最起码的。

秦刚的这一点,外界比较喜欢。《华尔街日报》曾形容,秦刚风度翩翩,在外界看来是一位擅于把握分寸的职业外交官,和国际社会印象中那种斗志昂扬的“战狼”中国外交官形象不同。香港记者描述与秦刚交互的经验称,私下的秦刚并不属于温文儒雅型的,而是处事果断,“他向同事下指示言词直白,对外国政府在两国领导人会谈时新闻采访安排的一些无理要求,就坚定回绝,有次还说:对方也欺人太甚了!”

秦刚赴美任大使前,中国资深外事专家,国际关系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表示,秦刚对中国的外交风格、外交立场、外交实践,包括对西欧国家、对美的外交都非常熟悉,会是十分杰出的一位外交官。

从外表来看,秦刚是中国一个不错的外交官员。而且近来官运亨通,回国任外长本不稀奇,前几任驻美大使回国都有任外长的经历。主要是很快就升到国务委员,副国级高官,俨然一颗闪亮的政界新星。至于,内里是否如一,就不得而知了。

不料,秦刚却成为中国任期最短的外交部长,成为今后比外长任期的一个尺度。听传言,是未能洁身自好,出轨事小,与间谍有染事大。唉,只是有点儿可惜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大家都能理解。政府官员犯错(罪?),政府将其免职(治罪),并昭告天下,不失为君子坦荡,大国风度,天下皆知。只是这般神隐的处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不免有失人格和国格。学一句时下流行术语(北京土话):丢份儿。

往时今日

两年前,曾作小诗【七绝·憶楚都】一首。

楚國沉淪九歌長
郢城霸業入黃粱
離騷絶唱終蕭瑟
雲夢依稀史莽蒼


07/25/2023 周二

宁缺勿滥是缘分 甜酸苦辣世人知

看到七年前写的一首现代新诗【树叶和小鸟】。说实话,如果不是脸书提醒,早就忘了,恐怕也不会再从其它地方看到。人生一直往前走,过去事情发生后,就抛到脑后。脸书的这个功能不错,给我们这些走过漫长人生路,前面的道路屈指可数使的人,提供一个回忆的机会和重温往事的可能。

诗中描写树叶枯黄后的一叶飘零,述说一种孤独和孑然一身的无奈感。

“为何有此感悟?”一位朋友问道。

是啊!当时怎么会有这样的感觉?现在回想起来,大概人生多多少少都会有孤立无援的时候和感觉。现在没有,不等于过去没有;过去没有,不等于将来没有。有谁敢打保票呢?

孤独是对社交孤立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孤独感不仅仅存在于那些社会不幸者,即便是婚姻幸福、人际关系良好、家庭和睦、以及事业成功的人也会有。其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社会、心理、情感和身体因素。但这些都不是我想谈及的方面。

幸好当时有问有答,从我的回答中发现,那时读到一篇有关单身的文章,然后联想到身边一些非常熟悉的人。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这些人总是会被别人在背后非议。正是由于熟悉,才知道许多事情,包括姻缘,都涉及到一个自身无法掌握的“缘分”,或者这是命运。对于这些个人,的确有点“无奈”。他人最好能够理解和同情,即使不能理解,也不要臆想,更不要不负责任的四处传播那些不实的想象。遂有感以小诗寄托。

比如说,有些人由于婚姻或者家庭的问题,孑然一身。年纪大了、身体差了,身边没有人照顾,长此以往,不免便会有孤独感产生。有些人单身的原因是在于谈婚论嫁时坚持“宁缺毋滥”,没有碰到心仪之人,结果就单了下来。那么,到底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还是委曲求全,将就人生呢?难说。

世上有有两句话,一句是“世事难料”,另一句是“事在人为”,两者看起来是比较矛盾的。如果改成“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否就会比较说得通呢?宁缺毋滥,则几乎断绝了可能,而将就人生则还有些许希望。

将就的一种可能,就是到最后将就不下去,终究还是散了。另一种可能,就是虽不能如愿,但是有所得有所失,勉强将就一生。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开始的将就,后来发展成为一段“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恩爱姻缘。中国古代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于当事人双方都是“将就”的,对方好不好,双方过得好不好,似乎完全是天意。现在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了,男女双方都是婚姻自主,仍然有不如意的事情,离婚就是一个证明。

那篇有关单身的文章,提到单身的一个原因。摘录部分如下:

总有人问你,有对象没?
呵呵,没有。
不会吧,不可能吧 ……
其实,那是真的,不是没人追,没人要,只是没有合适的;不是眼光高,要求多,只是没有感觉的。
也许有时想恋爱,想让自己不再寂寞,可是那个人却没有,不想随随便便的爱了。
有时候当自己静下心来会觉得自己的执著很可笑,为什么不去恋爱?为什么要让自己单身呢?难道是爱上了孤独爱上了寂寞吗?
其实不然,因为有一种单身叫“宁缺勿滥”。

我觉得,还要加上一种,自己有感觉,对方却没有——单相思。一种不幸和悲哀!

可能还要加上一种,自己有感觉,对方也有,只是命中注定无缘,错过了。一种更大的不幸和悲哀!

朋友的理解是:

这件事上,人性(libido)多一点儿,就很快恋了,结了,生了;理性多一点儿,就思考了,犹豫了,最后往往蹉跎了。20岁左右时,95%的人属于前者,造物主大概也是这样一个意思,于是人就繁衍下来了。性与爱不分,性爱令人昏。太明白了,就加入到那5%里去了。两种结果,个中各有甜酸苦辣滋味,唯有自知。也是老了,才胡诌出这些“理性”思考,莫当真。

这是7年前,两位老友对此事以过来人的身份各自思考的表述。其实,我们都是命运的善待者,都有着幸福的婚姻和完满的家庭。佛家说,那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洒家这辈子的事情都忘得差不多了,喝过孟婆汤后,哪里还记得上辈子的事情?姑且信之。

今日看来,婚姻和孤独的问题,似乎仍然还是回到那个看似虚无却无处不在的命运。所谓宁缺勿滥和将就人生,皆为表象,冥冥中自有天定。据说,能悟到这一点,多是良缘错过者。信也不信?


07/24/2023 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