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跳蚤要人命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位德克萨斯州休士顿居民感到身体不适,到医院就诊。医生诊断出他得了一种叫做斑疹伤寒(typhus)的病,传播的媒介是一种特殊的跳蚤(flea),在美国只有加州和德州才有这种跳蚤。由于他的病情恶化得相当厉害,医生把他的两只手掌和两只脚的前半部截肢,并且指出如果再晚48小时送医,他的命就没了。

教训是,到加州和德州要小心,不要被这种跳蚤咬了,搞不好会要命的。

这辈子见过一次跳蚤。那还是大学时到野外实习,曾经住在河南省安阳地区的一个农村里。此前从没有见过跳蚤,因而也不知道跳蚤的生活习性以及它们如何咬人。在农村住老乡家里,一位同学被虫子咬了,仔细观察,发现了行踪。这位同学用一个装银翘解毒片的小玻璃药瓶,成功地将一个小虫子关进了小玻璃药瓶。那个瓶口只有拇指盖大小,也不知道他是如何做到的。是同学的眼明手快,身手矫捷,还是那个小虫子笨拙,初次咬人,不知道人类“马王爷三只眼”的厉害。

这是一个喜欢显摆的同学,不久大家都看到密封在小玻璃药瓶中的那个咬人的玩意儿。那是一个芝麻粒大小的褐黄色小虫子,视力不好的同学一般都看不到。我们把玻璃瓶对着阳光,就像放在显微镜底下一样,仔细观看。有农村来的同学认识那家伙,说是跳蚤。跳蚤在众目睽睽之下,十分不安,在那个小玻璃药瓶中上蹦下跳,就像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一样。可惜在人类的玻璃壁面前,它一点办法也没有。谁叫它敢在我们那个同学“太岁头上动土”呢?不过,不能不佩服我们那位“太岁”用小玻璃药瓶活捉跳蚤的本领。

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希望也是最后一次看见活的跳蚤。不过,被跳蚤咬了,还会要命,这还是第一次听说。


今天晚上游泳,又碰上大雨,好在没有听到雷声。回家的路上,虽然坐在高尔夫车里,全身仍然被淋得透湿。其实也无所谓,刚从泳池里出来,本来全身就是湿的。不禁想到以前写的那句小诗,“雨人雨马雨中行”。

往时今日

四年前的今天,正巧有一首小诗【七絶·雨游】。

湖暗雲沉天一綫
千絲萬綫點連圈
輕遊慢蹬池中靜
野鶴無聲栖岸邊

另有一首【七絶·聽雷】。

星流電掣茅廬震
野曠湖濤雁鴨驚
閑坐虬簷搬小凳
輕紗細雨聽雷聲

还有一首【七絶·七彩雙虹】。

雷聲漸遠晚晴空
碧水金波旖旎中
落日餘霞依绿岸
遙天七彩挂雙虹


07/22/2023 周六

屡教不改骗复骗 人性善恶可有之

国人从小读“三字经”,开章第一段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昨天所讲《法庭的故事》就是人性善良的一个例子。中国儒家如孟子和朱熹这些大儒们大都持性善论的看法。

西方也有认为人性天生善良的,如英国人亚当·斯密和法国人卢梭。亚当·斯密认为“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卢梭则认为在原始时代,人们一无所有,愚昧无知,自由自在,但同时没有任何社会性,纯洁、善良,不会相互欺压,因此人性天性本是善良的,天生拥有自由、理性和良心。

不过,也有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说这话也是儒家人物,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西方也是如此,尤其在宗教中,以“性恶”,亚当夏娃的原罪,作为思想基础。诸如德国的哲学家叔本华就是性恶论者。叔本华明确地说:“在新生的婴儿身上已带着原罪,不过要在他成长时才显出来。”

可见,古往今来,对于人性,人们有着不同认知,反映在形而上的哲学中,也是一个有争议性的话题。这个问题要讨论起来,就跟哲学中唯物论跟唯心论,以及信仰中的有神论和无神论一样,争论到如今都没有结果的问题。因为现实世界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人性善的一面,同时也展现了人性恶的另一面。

比如说,近期许多报道都提到的温斯坦恩(Eliyahu Weinstein),之前因为经营“庞式骗局”(Ponzi scheme),让投资人损失2亿3000万元,被判处24年有期徒刑。入狱服刑不到8年之后的2021年,由前总统特朗普卸任之前获得特赦而出狱。但是这个大骗子,恶习不改,释放后继续行骗。据新泽西州联邦检方调查,温斯坦恩用假名与多名共犯向投资人声称要为处于战争中的乌克兰提供医疗器材、婴儿奶粉以及急救设备为名,大规模诈骗对投资人吸金,向150名投资人骗取共计3500万元。据此,温斯坦恩前几日再度以诈骗投资人而遭逮捕。这种屡教不改者,是不是就是天生的“性本恶”呢?

当然,除了性本善和性本恶以外,还有人性本无善恶,人性善恶兼之等看法。如中国明朝的思想家和哲学家王阳明著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以我个人狭隘的人生经历而言,我比较同意人性善恶兼之的看法。此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汉朝的董仲舒、杨雄、王充,唐朝的韩愈等。尤其赞同西汉哲学家扬雄所说:“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扬雄的提法跟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看法相似。柏拉图认为人有欲望、意志和理性。当理性能驾驭欲望和意志时,就能获得善。反之,就是恶。

我们谈人性的时候,有一些是人的“自然本性”(动物性)。人本性所具有的自然的本能和冲动不是人有意识确立起来的,而是大自然所预先赋予的,比如饿了需要吃,渴了需要喝,成熟了就会有传宗接代的性需求等等,这些老天赋予的人性非常奇妙,人类至今也不知道是怎么得来的。因此,正如我们不能说狮子为了生存而猎食弱小动物(牛羊)为“恶”一样,这一部分人的“自然本性”(动物性)不能在道德意义上被称为善或恶。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被哲学家康德认为的人的“自由本性”(人类性),即自由地选择行动,就如伊甸园中亚当和夏娃的选择。这一部分才是问题的关键。

在“自由本性”这一方面,我比较赞同“合二为一”,或者“一分为二”的观念,善恶正如矛盾和生死的关系,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

况且,道德意义上的善恶本身也是相对的,因时因地而异。昨日之恶,可能是今日之善;今日之善,亦可能是明日之恶。非洲之恶,可能是亚洲之善;亚洲之善,又可能是美洲之恶。譬如跟人“性”相关的看法,一夫多妻、一夫一妻、无婚同居、同性恋、以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婚姻自由,是与非、对与错、善与恶之间的关系都是相对的,道德观念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改变的。

亚当和夏娃的选择,到底是人类的原罪,还是大自然(上帝)赋予我们的神圣的权力(天性)?善乎,恶乎?


07/21/2023 周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