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面写过的“瓜地吃瓜”故事,又想到一些跟西瓜有关的事情。知道为什么西瓜叫“西”瓜吗?

据史书记载:西瓜是公元十世纪由契丹人从中亚带回中国的。顾名思义应该是西域传过来的瓜。
据科学考证:西瓜原产于非洲,古称寒瓜。热带生长的水果属性寒凉,所以西瓜能清热生津,解暑除渴。
据我所知:吃太多西瓜会冲淡胃里的胃酸,引致胃炎、消化不良或腹泻等病。这是一毛钱在西瓜地里买来的深刻教训。
在“瓜地吃瓜”那个夜黑风高的晚上,炊事班长带领我们到了西瓜地里,大家潇洒畅快地笑谈渴饮“寒瓜”了一回,也不知道吃了几个瓜,反正是吃的肚子涨鼓鼓的回来。不料,却乐极生悲。回来后诸位兄弟都有不同程度的腹泻现象。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城里人不会想到的卫生间的问题。
老乡家里的卫生间,原本设计是自家享用,按现在标准,既不卫生,又没有“间”。就在后院里的露天里,一堵土墙后,无遮无拦的。我们人多,白天去怕人看见,实在不“雅观”。村里有一个公共卫生间,设在村口的大路边上,有土墙和草门帘遮掩,自是安全。只是设计时没有考虑到下水系统和通风设备,加上疏于管理,因此,内里状况,到过上世纪60-70年代农村的诸位,可想而知。如果不是万不得已,我们都尽量不去。每次进去都是掩鼻闭息而入,速战速决,然后夺门而出。最好能在一口气中解决战斗。

西瓜腹泻的症状比较特殊,红色进来又红色出去。于是有人便想起红楼梦里林黛玉的一句诗“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蹲在卫生间窒息间,不禁反其意而用之:“瓜本红来还红去,不教污气入鼻沟。”直到到后来,肚子里西瓜早已泄完了,还是总有腹泻的感觉。整的我们几个夜闯瓜地者,三番五次地掩鼻而进,闭息而入。
炊事班长事事都走在我们前面。吃西瓜是,腹泻也是。白日里,多次使用了村里的公共卫生间后,大家晚上借着夜幕掩护,就近在老乡家里解决西瓜带来的问题。人一多,就难免有排队等候的现象发生,来不及的人只好到外面的村公厕去解决问题。
说到排队入厕的困境,也碰到几次,多半是旅游景点的公厕太少,一时间消化不了那么多旅客。记得在德国旅游时,我们旅游大巴士到达一个加油站,一下车几十号人乌泱泱地直奔加油站的卫生间,排起队来。不料德国的卫生间还要缴费使用,我没有带零钱,还专门到小卖部去换。小卖部不换零钱,结果买了一瓶德国啤酒,才换得几枚硬币。结果后面有来了几辆大巴停下,一下子就排起了长队。等我好不容易排到,解决了问题,我们大巴士开车时间已过,全车都在等我一个人。这是我第一次耽误大家的时间,弄得我好生狼狈。
更有甚者,我还经历过“粥少僧多”到极致的窘况,一边是女士进入男厕排队,一边是男士面对小便池背对排队的女士们,大家相互掩面。嗨,情况特殊,可以理解。扯远了,还是回到我们村里来吧。
炊事班长那日腹中不爽,也不知道昨晚吃了多少西瓜,从白天一直忙到太阳下山和月上西墙。这才引出一段炊事班长讲述我的故事“一碗小米粥”来。想必诸位已经看过,不再赘述。简言之,炊事班长,在老乡家卫生间的半堵矮墙下,为了我的事情,在月光下半提溜着裤子,半露着腚。一个眼睛费劲地从矮墙缝隙看着俩黑影,两只耳朵竭力地捕捉那压低声音的对话,脑子里在紧张地揣摩着对方的心思,肚子里没准还在西瓜大寒的影响下叽里咕噜。更可恨的是那些蚊子,竟然趁人之危,在这种情况下,对炊事班长半掩半露着的敏感地区进行惨无人道的攻击。要知道那些野地里的蚊子,大白天连大骡子大马都敢进行攻击的啊。想到这里,我感同身受。可怜的炊事班长,是为了我才受此折磨,做出如此重大牺牲的。这故事直到毕业后很久我才知道,令我感动不止。

第二天,炊事班长为了彻底根除西瓜大寒的对自身的影响,当然,更重要的是为了全体同学们的身体健康,采取了一项既治疗又防治的措施:吃大蒜。炊事班长特意为此查过《本草纲目》。据记载,蒜可治疗便毒诸疮。炊事班长还咨询过随队医生,得知现代医学认为大蒜可以用来驱除肠内的寄生虫,靠抑制幽门杆菌的生长来预防胃溃疡,对于各种疾病或感染都有效。
于是,我的行军床头出现了一根白色的大辫子,那是一串编织在一起的大蒜头。当然,其他同学那里也有。辫子有大有小,我的那根最大,由五十个大蒜头编织而成。那时候,一颗蒜头一分钱啊。每天早餐生吃上几瓣,还带上几只到工吃地上,午餐晚餐接着吃。开始吃生蒜辣得眼泪都流出来,到后来习惯了就好一些。几天下来,同学们西瓜大寒的影响就此绝迹。炊事班长晚上也不再往老乡家的卫生间跑了。
大蒜神奇的功效,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炊事班长吃货的厉害,不仅可以把肚子吃坏,还可以把肚子吃好。不过,大蒜还有一种神奇的味道,除了让饭菜增加香味,还足以将夜袭的蚊子熏跑,只可惜那晚炊事班长没有事先吃蒜。记得,当我们一行人下工后雄赳赳气昂昂从村子里走过,高唱“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时,大蒜味道四处飞扬,好在大伙儿彼此彼此,正所谓,子曰:“久居鲍市不闻其臭”。不过其他同学和路人村民皆掩鼻。
就是今天四处肆虐的COVID-19病毒,想必闻此也会退避三舍的吧?
初稿于马州饿半拉山庄 02/25/2018
修改于佛州瓦蓝湖 07/1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