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抗日何来对错 走歧路各自因缘

今天是大陆五四青年节。当年的青年同学,今天在微信上发了一个给我们这些老青年的共青团团徽。我们这代人,当年被人称为“红旗下生,红旗下长”,这枚团徽,曾经伴随着我,度过高中和大学的岁月,直到参加工作。它是我们的青春,也是我们理想的一部分,不管回头看是否幼稚。多年过去,看到它,即使在海外,就跟小学少先队的红领巾一样,热血依然会沸腾起来。也许,这就是一个人的青春烙印。


今天开读王鼎钧的回忆录第二部【怒目少年】。很巧,鼎公那时的年龄正相当于我上高中和大学的那几年。处于抗战时期沦陷区,他们那个年代的青春是如何度过的呢?为什么这段回忆录要用“怒目少年”这个题目?带着这些疑问,我慢慢看来。

刚开始,我就被触动了。回忆录中写道(摘录):

七七事变发生后,有一个青年对他的母亲说:“我已经十八岁了,不应该留在家里,我要去参加抗战。”母亲非常感动,问他打算跟谁一起。他说:“我去参加八路军,您看好不好?”母亲说:“很好!很好!”动手为儿子准备行李。

三年以后,这个青年的弟弟对母亲说:“我也十八岁了,我要去参加抗战。”母亲非常感动,问他打算跟谁一起。他说:“我去参加中央军,您看好不好?”母亲说:“很好!很好!”动手为儿子准备行李。

那时,有人到大后方(后来叫做国统区),有人去解放区(当时也叫共区),大半由因缘决定,人人以为殊途同归,谁能料到这一步跨出去,后来竟是刀山血海,你死我活。

那时日本侵略中国,中共以联合抗战为号召,热血青年同仇敌忾,但各有因缘,不管北上延安或西去重庆,应该说大家都对。不幸后来有了内战,内战后又有政治运动。到国统区的校友罪孽沉重,留在大陆上受尽政治运动煎熬的那些同学,颇有人恨自己“走错一步”。然而去解放区的进步青年,后来也多是伤心人。

几十年后,他们老同学相聚,问:“你当年为什么不投奔解放区?你当年为什么投奔国统区?被问的人哑口无言,因为它实在没有答案。”


我想,那个时候,国军共军,已经组成抗日统一战线。青年投身抗日,保家卫国,不管到哪个部队抗日,都没有错。即使,现在能找出什么答案来,又能如何,能把历史翻过来重新写一遍吗?

从小到大,直到我出国,我都以为我只有一个舅舅,在东北老家。出国后才听家里人说,我还有一个小舅舅。那时候,父母亲都已经过世。母亲为什么一直瞒着我们几个子女,她还有个弟弟,直到去世前,才向我们透漏这个消息?因为,我这个小舅舅是国军团级以上军官,在大陆被列为“历史反革命”。母亲这样做,是为了她子女的“前途”,是为了我们不受“反革命”的牵连,而一直隐瞒了我们身上这个历史的“污点”。

现代中国,有个名词叫“流亡学生”,它前后有三个梯次:第一梯次,“九一八”事变发生,东北青年入关。第二梯次,“七七”抗战开始,沿海各省青年内迁。第三梯次,内战期间,各地青年外逃。

我所知道的是,“九一八事变”后,我母亲和小舅,作为东北青年学生,流浪到关里。“七七”事变后,母亲和小舅分别参加了抗日队伍。不过,一个参加了国军,而另一个参加了八路军。可惜母亲已经去世,无法问她当初为什么选择不同。不过,当初的这个选择,影响力他们一生。听说,小舅在解放战争中被俘,解放后被打成历史反革命。其间不知道小舅经历了些什么,但是可以想象,他为当初的选择,后半辈子付出了何等的代价。

母亲则随着解放军南下进城,成为新政府的“国家公务员”。我们则在母亲小心翼翼的羽翼下,长大成人。

这么多年过去,不知道我这位小舅是否还在人世。一想起这个事来,我就心潮翻涌,特别想去见见我这位小舅,问问他当年……


鼎公写道:“平心而论,我当初入国统区读书,并没有错;像我这样的人,中共要计较阶级成分,他也没错;台湾操危虑深,处处防患于未然,更没有错。推而广之,中国人的这一场大悲剧,竟以‘谁都没错’酿成,真是诡异极了!”

青年啊青年!你们真的“谁都没错”吗?那些人间的“悲剧”怪谁?是社会,是时代,还是命运?


05/04/2023 周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