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勿于人忠告 奈何撒旦话不听

听人说:一定要记住,克制自己纠正别人的欲望,不要随便给别人忠告和劝告。

在成年人和成年人之间,我发现,尤其是这样。至今,我身边都有一些这样的人,总是认为他们是正确的,总有一种纠正别人的的欲望,说得好听叫做“好为人师”,难听的话就不说了。

其实,我又何尝没有这种欲望呢?不过我已经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意识到这种状况,并且在努力克服和改正了。

因为我认识到,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和事物,其实未必就是对的,况且,每个人对所谓正确和错误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所以要想改变别人,太难了。还是改变自己来得容易些。

因为聪明的人不需要,他们会自己判断一个行为或者结果的对错,并在此判断的基础上做出坚持或者改正的行为。

而愚蠢的人在听不懂或者固执的情况下,听不进你的所谓“忠告”,不管正确与否。


如果,这种想要纠正别人的欲望太强烈,在忠告和劝告不起作用的情况下,怎么办?有的人会用某种方法,强迫别人按自己的意愿行为。

加州拉古纳伍兹的长老会教堂。 THE NEW YORK TIMES

最近几周,发生了一系列震惊全国的暴力事件。其中一起,跟当下种族主义仇恨煽动下杀人和为报复在学校枪杀学生和教师不一样,是一起对大陆和台湾认同而产生的凶杀案。

在加州一个安静的退休社区,一个68岁出生在台湾的“外省人”,手持两支枪和四瓶燃烧弹,冲进了拉古纳伍兹教堂,一个只讲台语不讲国语的台湾基督长老教会的教堂,企图枪击一位67岁出生在台湾的“本省人”牧师,导致一人死亡五人受伤。

这次枪击事件以其独特的方式引人注目,它是美国悲剧的一个变体,似乎表明,遥远的冲突,即使是那些发生在遥远过去的冲突,也可以在美国的枪支文化中产生回响。

这个遥远,至少可以从明朝算起。郑成功率领大军围攻台湾,迫使荷兰在投降(1662年)。后被清军攻克占领(1683年)。200年后的1894年,清朝与日本爆发甲午战争。隔年,双方在马关签订《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予日本。又过了50年(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结束,日本战败,将台湾、澎湖、满洲归还予中国。其间将近300年的时间。然后,短短的4年,中国大陆上共产党战败国民党,国民党领导的中华民国政府迁台,至今又过了70余年。

大陆与台湾的这种特殊关系,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上都是一个令人挠头的问题。而在台湾,一直在台湾生活的“本省人”和1949年迁台的“外省人”也一直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基本上,老一代的“本省人”认为他们受到“外省人”的政治压迫,这种隔阂和感觉自然也延伸到了海外,甚至在教会活动中。据成为枪击者目标的那位“本省人”牧师说,他的会众与拉古纳伍兹的外省人互动很少,外省人大多参加普通话教会。

与一些以台湾人为主导、以普通话或英语提供宗教仪式的教会不同,美国的大多数台湾长老会教会坚持使用台语,部分原因是他们认为普通话是“压迫者的语言”。虽然拉古纳伍兹教会没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但对独立台湾身份的信仰弥漫在这个机构中。比如,拉古纳伍兹教会组织过关于“二·二八”事件的讲座。在该事件中,国民党政府在1940年代后期在台湾杀害了多达2.8万人。在礼拜仪式上,面对中国日益高涨的威胁,成员们经常为台湾的安全祈祷。

而这位出生台湾的“外省人”枪手,事前就有反对台独的言行,被人认为他的政治观点“过于激进”。事件发生几天后,据《世界日报》洛杉矶分社称,该报收到了该枪手的七本题为《灭独天使日记 》的手写日志。

拉古纳伍兹枪击案让许多台湾和中国侨民感到震惊,尤其是那些在美国长大的年轻一代,他们不太感受得到几十年前的不满情绪。据他们的回忆,小时候,很难理解为什么母亲认同自己是华裔美国人,尽管她会说台语,而且她的家族世代生活在台湾。通过这次事件,才明白作为侨民的担忧,以及为什么他们的父母坚持自己的华裔美国人身份,而朋友的父母却强调自己是台湾人。

作为枪击者目标的那位“本省人”牧师对发生在教会的冲突进行了思考,表达了无奈。“枪手跟我出生在那一个年代、那个政治环境之下,逼得我们两个族群很难去互相接纳,”他说。“这个是一个时代的原罪了。”


拉古纳伍兹枪击案,其实跟美国拥枪和禁枪的关系不大。因为即使没有枪枝,其它武器,如燃烧弹和炸弹,也一样可以用来杀人。正如目前正在审理的美国国会暴乱案件,没有武器也可以暴乱伤人的。

这些事件的根源,就在于一部分人不认同另一部分人的看法,并且,这些人要“纠正”他人,不仅用语言劝告,而且用行动迫使他人赞同自己的看法。这些行动就包括打人、行凶、暴力、枪杀,甚至最终到战争。

想到这里,有些悲观。自己再怎么“克制自己纠正别人的欲望”,别人却为此大打出手,比如拉古纳伍兹枪击案和今天的俄乌战争,我又能怎么办?是像上帝和佛祖那样修生养性、与人为善,还是以恶制恶、用战争制止战争?


2022年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