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丫头庆生四岁 英女王时代终结

九月里的事儿不少。

今天是小丫头的生日。一晃就是个在学前班里服预备役的“准学生”了。从我7岁上小学算起,我跟她这般大时,应该还在幼儿园里上小班。可惜,没有那时的生日照来对比一下历史的变迁。

小丫头四岁生日照(背后桌上是给全班同学的礼物)。

小丫头的生日也好记。她出生那年,正好我们退休后从马里兰搬到佛罗里达。她出生的月份,虽然人类预计她可能八月出生,可是上帝偏偏就把她安排到跟我同月份。本来她也许不在今日出生,如果按上帝的旨意,她应该更晚一些出生。可是人类偏偏又要干预一下人类自己的事情,于是,她就在今天出生了。

一个不完全按照人类预计,不完全按照上帝旨意,最后在人类的干预下诞生的孩子,将会面临一个什么样的命运呢?我们可能还有十年到二十年的时间来观察。

至少,从出生到现在,小丫头是幸福的。她身体健康,尽管两次被Covid-19病毒“阳性”过。她按步就班的进入社会——托儿所、幼儿园、学前班。她生活无忧,吃穿不愁,住房从单间到两间公寓,直至最近搬到三卧三楼的独立屋。尤其是,她有父母双亲的呵护和钟爱,也有她的隔辈长辈“四亲们”的关心爱护。说实话,因着南征北战的缘故,我们从小就没有得到“四亲”长辈们的关爱,不仅从来没有见过他们,甚至连他们的照片也没有见过。从这个意义上看,她比我们更幸福。

全班小同学为小丫头庆生!

今天,小丫头在学校里被全班同学们庆生,这在我们那个年代也是没有的。小时候好像不记得有庆生活动,长大后的庆生活动多半是跟家人一起度过的。此外,这个学校的庆生活动跟我们所习惯的那样也不相同。班级里的庆生活动,小寿星要给所有的同学们各自准备一份礼物。每个参与者都有礼物,而不是每个参与者都送礼物?背后的道理似乎是庆生不仅是个人的,也是大家都有份的活动,这样的活动谁不爱参加?!到底这是一种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的观念呢?


随着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逝世,女王创纪录的统治历史时代终告结束。女王的去世,在世界各地掀起悲伤的涟漪,各国政府首脑都发唁电悼念。而让我记得女王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伊丽莎白二世加冕的那年,正好我赶着出生。

作为君主,伊丽莎白二世既是个人,又代表着制度。作为个人,对于一个生命的消亡,我们应该从人性的角度,对于一个耄耋老者予以尊重和哀悼。作为制度和大英帝国的形象代表,我并不以为有什么值得纪念的地方。

大英帝国从鸦片战争以来,带给中国人民和其它殖民主义国家的就是欺凌和耻辱。在女王统治期间,她见证了几乎整个英国的衰落过程,从曾经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大英帝国,解体成为大约50个独立国家的英联邦,在全球影响力显著降低。但是,英国作为一个国家,始终代表着西方的一种帝国主义势力,在骨子里反对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和壮大。

只是今日的英国,早已不再是中国的对手。记得,我有个学生的名字,就叫“超英”,大概出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就立志要超英。在香港回归之时,我想中国人是实现了这一愿望的。所以,今日的英国,只好紧巴巴地跟在别国的反动势力之后,成为其最忠实的反华盟友。

1953年,伊丽莎白女王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 (ASSOCIATED PRESS)

如果大家还记得,伊丽莎白公主在庆祝她的21岁生日,并发表了一篇被广泛引用的演讲。她在演讲中对时任英国老国王,伊丽莎白的父亲,承诺:“我的一生,无论漫长还是短暂,都将致力于您和我们同在的伟大王室。”终其一生,这位女王作为封建主义和殖民主义的象征,都在为她那“伟大王室”而奋斗。而在当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相互争锋之时,世界潮流在为民主和自由而奋斗的历史中,女王毕其一生的努力,不都是在逆历史潮流而动,像螳臂挡车的唐吉可德那样,显得可笑又可悲吗?

如果有人为了女王毕其一生,为“伟大王室”而奋斗而悼念她,那也无可厚非,因为这个世界总是有人那么不识相,愿意逆历史潮流而动。有人为了英国所代表的西方利益来悼念女王,从根本上讲,也是以资本的利益最大化作为出发点,他们代表着迄今为止的一种社会势力和潮流。但是,若是有的人真的以为他们纪念女王,是为了自由和民主,就像香港的一些纪念者一样,看看上面女王的演讲,那就不免滑天下之大稽了。

回想近年来,公众对英国政权和体制的压力越来越大,要求他们承认帝国、奴隶制和殖民暴力的遗留问题,并且做出补偿。2013年,作为对肯尼亚殖民地酷刑受害者提起的诉讼的回应,英国政府同意向幸存者支付近2000万英镑的赔偿金;2019年,英国又向塞浦路斯的幸存者支付了一笔赔偿金。在英国国内,改革学校课程、移除美化帝国主义的公共纪念碑、改变帝国主义相关历史遗迹呈现方式的工作也正在进行中。

由此让人想到1970年代的中国的一篇元旦社论。其中提到:“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堤坝,一块一块地塌了下来……旧世界风雨飘摇,一座座火山爆发,一顶顶王冠落地。在整个地球上,再也找不到一块帝国主义的‘安定的绿洲’了。”对此,半个世纪以来世界的发展趋势,不是一个极好的证明吗?

女王的落泪成了著名的瞬间。(GETTY IMAGES)

就像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在护送最后一位英国总督离开香港几个月后,由纳税人出资的皇家游艇“大不列颠号”退役,女王的落泪成了著名的瞬间。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曾经预言第二个伊丽莎白时代到来的人,希望伊丽莎白二世能保持英国的伟大;然而不幸,这却成了一个帝国崩溃的时代。人们会记住她对工作孜孜不倦的奉献以及女王个人的魅力,然而,既然女王不在了,她所代表的落后君主制残余也必将结束。这才是世界发展的趋势。正如100多年前,俄国沙皇和大清皇帝的被推翻,苟延残喘的英王和日本天皇所代表的封建主义残余势力,终将被历史所淘汰。

在这个时候,如果还有人还衷心地为女王所代表大英帝国哀悼,他们所代表的也不过是一小撮日落西山的封建主义残渣余孽。最终,他们必将没有市场,在世人眼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淹没在世界奔向自由民主的潮流之中。


2022年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