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听韩秀老师讲座,想到萧红有些作品,介乎于虚构(小说)和非虚构(散文)之间。
有人说她的小说,如【呼兰河传】,不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近乎散文。也有人说,萧红的散文集【商市街】从文体上看,它更接近小说。
我读过【呼兰河传】,其结构的确不像一般的小说,有些章节更像散文的叙述方式。因为它的角色并不是任何一个人物,也没有情节。它真的就像书名所讲,它就是为呼兰整个地方立个传。
至于【商市街】,以前没有读过,今天找来看看。果然,猛一看,就像小说的写法,其中有故事、有情节、有人物——我(女主人公萧红)和他,朗华(男主人公萧军);既有化名(虚构)又有写实;尤其是其中人物对话的表达方式。
萧红似乎在她的作品中模糊了文体之间的区别和边界。我仿佛是在小说的故事中欣赏者散文,又或者在散文中听她讲述故事,随着她的意识流在时空中盘旋起伏。这种小说元素和散文的机理融合,可能就是人们提到的”萧红体”。
一口气读完41篇,发现这是根据她与萧军在哈尔滨生活的一段“不折不扣的生活记录”,我觉得应该将其看成是自传体的一种小说式散文。
啊哈!原来散文也可以这样来写。
其实,散文也罢,小说也罢,归到哪一类文体又有什么关系呢?读者看的是作品,是作者叙述的故事和叙述中流露的思想和情感。
用第一人称写散文的女作家,除了萧红以外,还有张爱玲。跟萧红的自然天成的风格不一样,张爱玲的语言是十里洋场的,也是一针见血,冰冷刺骨的。
还有一位散文写得好的女作家,三毛。我对她的作品读的较少,记得的有【撒哈拉的故事】。三毛也是第一人称的主观书写,但是,异国风情的题材较多。以后有空也多看看。
张爱玲觉得”通篇’我我我’的文学是要挨骂的。”所以,在一种自觉的意识下,她用第三人称的写作更多。
而三毛则说:”有一次我试着写第三人称的文章,我就想:我不是’他’,怎么会知道’他’在想什么?所以我又回过头来,还是写’我’。”
只要文章写好了,又管它用什么角度和人称去写呢?有我无我真我假我又如何?
03/07/2023 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