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祈愿声鼎沸 胜境五台不清凉

五台山

记得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末,曾到黄山一游。黄山下来后,顺道游览了位于安徽境内,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的九华山。游览哪些盛景,至今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见到山上三步一庙五步一庵的佛教活动,当时感觉非常吃惊。毕竟WG才刚刚结束,城市里的寺庙几乎被横扫一空,九华山却烟火鼎盛,才知道佛教在这里几乎深入人心。还见过一尊坐化圆寂的肉体真身菩萨。在那里,我第一次听说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九华山就是其中之一,是地藏菩萨道场。另外三座是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和四川峨眉山。

四大名山金五台

岁月如梭,不觉就是半个世纪过去,我对佛教的印象,仍然停留在地藏王的道场九华山。今年初,碰巧朝拜了四川峨眉山,登上金顶,瞻仰了普贤菩萨的巨大金身像。金秋时节,冥冥中佛祖显灵,又招我上山西五台山,朝拜了文殊菩萨的道场。

据《名山志》载:“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 因此五台山并非一座山,而是五座山峰——东台望海峰、南台锦锈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挂月峰、北台叶斗峰。据说代表着文殊菩萨的五种智慧: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传说中五台山,居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首,人称“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可见其在佛教徒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到达五台山已经是夜里,温度急降。白天山西境内游时,穿着短袖还热。此刻汽车上的温度计显示室外9°C。赶紧套上长袖风衣,才抵挡住了山上的低温。听导游说,五台山气候寒冷,又被称做“清凉山”,年平均气温在零下,就是7月最热时,平均气温9.6℃。

第二天一大早就赶早登山,看五台山日出。晨光中的五台山,日出前就被熙熙攘攘的人群闹醒。导游将我们一行带到一座五灯会元的庙前,一位和尚似的工作人员过来,给我们讲解怎样双手合十,怎样是正确的拜佛方法。然后就讲如果心诚,想了心愿,就跟他一起拜佛。但是,要先买香火,一把香火人民币100元。顿时,刚才挤挤攘攘的人群松快了许多。一些心不诚者,如我,嘴里念着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就此离开。背后和尚的“南无阿弥陀佛”和心诚者信众的诵经声就高低不齐地响起来。诵经声中,得打油诗一首。

五台山上五盏灯
清凉胜境齐聚全
弟子寺庙解心愿
求香拜佛 100元

清凉胜境不清凉

出来后,站在五台山佛祖的掌心,清风霞光,感觉到四周群山环抱的佛力。四周看去,背后五台山的标志大白塔高高矗立。这个大白塔跟北京的北海的白塔相似,让我想起了儿时心中那首熟悉的歌:“湖中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不过,五台山的白塔是屹立在群山之中。白塔下的寺庙为塔院寺,因寺院中有释迦牟尼舍利塔、佛足迹图碑和五台山教主文殊菩萨的发塔,被佛教信徒视为圣地。

佛祖的掌心处,寺庙前有座新建的桥,桥立在业已干枯的人造水泥湖面上。从上面往下看,光秃秃如也。在这块空地上挤满了熙熙攘攘的拜佛众人。他们或在在和尚引导下集体念经,或是自己嘴里念念有词的祈祷。本来清晨一片安静和祥的五台山清凉地,被世人鼓捣得颇不安宁。也不知道他们在祈祷成仙成佛,还是功名利禄,还是家庭子女?总之,像红楼梦里所言“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有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大千世界就是如此。色即是空,诚如五台山的这块空地。众生何必花银子去求那些形形色色的烟火中虚无缥缈之“色”呢?在这一点上,佛、道两家颇有些相似。红楼梦借跛足道人诠释《好了歌》:“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好,便不了;若是好,须是了。”与其去求“好”,不如放下执念去“了”,好就在其中了。白塔,五台山,我站在那里默默地悟道。不由得打油一首。

五台清晨沐佛光
群峰肃穆心焚香
众生祈愿声鼎沸
清凉胜境不清凉

福报功德殊像寺

塔院寺下来,拜“殊像寺”。五台山既然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殊像寺的文殊阁是一定要拜拜的。殊像寺开始就是高大的三级石阶,第一极的阶地石壁上,赵朴初的题字“殊像寺”金碧辉煌。游客从左右石梯而上,然后转身蹬第三级,到达中间的寺院大门。很有气势。殿内正中佛台上供奉的文殊骑狮塑像,高近十米,是五台山诸寺中最高大的一尊文殊塑像。殿内的殿壁上还塑造了五百罗汉渡江的故事。这是一幅彩色悬塑,反映了罗汉在峻岭间的千姿百态,有降龙伏虎、撼山探海、聆听讲经、端坐习定、脚踩水兽、坐船渡海、飞行空中等各种形像。描绘出了罗汉们的苦行,表现了他们的法力神通。这一巨型彩色悬塑,规模宏大,内容丰富,人物众多,场景多变,给人一种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的博大深远之感,是一幅有动有静,色彩绚丽,刻划逼真的彩色悬塑画。

以前,对佛教中罗汉、佛和菩萨的区别总是弄不清楚。这次经人讲解,比较明白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也算是五台山朝拜一得吧。在大乘佛教中罗汉低于佛、菩萨,为第三等。相当于学生或者入门弟子的级别。罗汉的下一个境界就是菩萨,相当于大师级别。世人所熟知的菩萨有观世音菩萨,还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地藏菩萨。佛,是罗汉和菩萨修行的最高境界。人们熟知的佛有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还有一个人们不太熟悉的燃灯佛,他们合称为三时佛。弥勒佛,那个笑脸常开的大肚子佛,代表未来世。释迦牟尼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如来佛,代表现在世,所以,活在现世的人们都祭拜他。燃灯佛则代表过去世,所以,老百姓知道他老人家的不多。

文殊菩萨代表聪明智慧,也称为大智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左右胁侍,在佛教中的地位极高。文殊菩萨的识别标志通常是一:骑乘狮子;二:手持慧剑。用来比喻以狮吼威风震慑魔怨,以智慧利剑斩断烦恼。

有一本“文殊经”上说:“若人闻此五台山名,入五台山,取五台山石,踏五台山地,此人便有福报,积累功德,超四果圣人。”如此一来,我入五台山,足踏五台山宝地,可能“便有福报,积累功德”了。

抗美援朝普化寺

下一站是普化禅寺。相对于气势庞大的殊像寺,坐落在山脚下的普化寺就普通得多了。还没有入寺,就看到一堵红底的照壁上,黄色的“普化禅寺”分外醒目。背后黑色砖底上则刻有“南无阿弥陀佛”金色大字。进入寺中,大雄宝殿是老一套,没有什么特色。但是后面有一个老和尚的灵骨塔。据说老和尚圆寂时一共烧出了十八粒色如白玉,状如念珠,中间还带有小孔的舍利子。还有一碑文记载此事,落款时间是佛历二五四七年冬月。佛历一般以公元前544年为佛涅槃元年,依照泰国标准的佛历,佛历二五四七年应该是公元2004年。

出得寺来,在等其他团员的时间里,又多看了看山门外的影壁一眼。据称,该影壁是五台山影壁中最长的,砖、石合雕艺术品。正中嵌石刻“福“、”禄“、”寿“三个图案,背面雕有观音、善财和龙女,并有花草作陪衬。其实,对游客来讲,这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壁照下面有一排被处理了的字迹,倒是吸引了我的注意。按道理来讲,在各处寺庙修缮一新的今天,不应该在如此显眼的照壁上写上类似WG大标语性质的字样。仔细看去,壁照上“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的字迹隐约可见。

在佛教的寺庙大门前竟然有半个世纪前“抗美援朝“的痕迹写照。何人所写,当年的志愿军战士还是他们的后人?为何写在普化寺外,而不是在声名显赫的殊像寺?既然处理了,为何手下留情,”故意“让游人看到?看来这里面跟佛有一段故事。试问文殊,菩萨无语,只能靠吾等芸芸众生自己参透和领悟了。

不爱江山爱美人

其实,我心中的五台山,除了佛教名山之外,还充满了大清朝顺治爷出家的传奇故事。在满清四大疑案(孝莊下嫁、顺治出家、雍正夺位、乾隆身世)中,民间传说,顺治帝并非死于天花,而是因爱妃董鄂妃死去,伤心之下抛弃帝位,到五台山出家修行。

一个皇帝,尽管拥有天下,居然因为一个女人缘故选择出家,这也太有点不像皇帝了。因此,顺治爷的出家令人匪夷所思。一则说明这个世界,皇帝也有很多无奈。即使贵为君主皇上,仍然也有不如朕意的地方。二则这位“万古钟情天子”和英王爱德华八世,爱美人不爱江山的故事如出一辙。唉,看来江山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据此传说,金庸在其封笔之作“鹿鼎记”中,也讲了一段顺治和董鄂妃的故事,并且让韦小宝在五台山清凉寺见到了顺治皇帝。虽是顺应了民情,到底还是流俗老套了一些。如果,我来写,就一定会让他们相互看不见。让读者徒留满腔遗憾,只恨这世道,怎么这么不如人意。并且,要以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传达哀伤和哀痛,以显示古希腊悲剧的伟大感人之处。至少,要像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感人。当然,这样写的话,恐怕书就不会有人看了。这也正是我久未动笔的原因。

唐吉可德骑士情

就像是看书的人,不小心就把自己想要成为哈姆雷特,安娜卡列宁娜或者是贾宝玉、林黛玉一样,五台山上的流浪狗,在文殊菩萨座下修炼,也颇为聪明智慧。平日里,它们自顾自地在路边或者草丛中玩耍嬉戏。见有游客路过,并不上前乞怜讨食。而是在路边瞪着聪明的大眼观察,一旦看到你有慧根,可以被佛引渡,便会眼中放射出大智慧,尾巴也会摇得千种万般柔情。这种摇法,会让白发老人想到膝下可爱孙辈,会撩起老妇淑女胸中伟大的母爱,会让世俗男子具有唐吉可德的骑士情怀,修练得竟如同罗汉一般。

大凡游客见此,莫不中招,纷纷大发慈悲,驻足掏出袋中食物,与狗共享。我们路过平遥古镇时,曾被带去“参观”当地特产——平遥牛肉,并获牛肉、牛筋若干袋。到了五台山圣地,那些平时自己都舍不得吃的牛筋,就成了文殊菩萨座下爱犬们入口即化的美食。一路上虽然没有买香火,临了,这也算是解囊修行,被狗儿们化缘了!

寺外山门一只犬
对人摇尾甚可怜
囊中牛筋好施舍
尽是平生苦化缘

我佛慈悲!南无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山西游记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