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中国老话。“两个脑袋瓜总比一个强”(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这句话来自英谚。有人把这句话翻译成“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译的好不好,我不妄加评论。
总之,就是要我们相信,人要谦虚,要低调,要学习别人的长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作协近日有个讲座,关于“退休计划”的,听说讲演者是一家公司做全球退休計划的精算師。我先入为主的以为是一家保险公司开办的一个讲座。
后来发现,这是一位退休的教授,陳正炘先生。曾经任职于美国的雪佛龙股份有限公司(Chevron Corporation),世界最大的跨国能源公司之一。开车走在路上,经常可以看到雪佛龙加油站的招牌。

陳教授已经退休十年,他与大家分享他的退休计划和经验,跟保险公司推荐理财产品毫无关系。
首先他提到的第一个观念,让我有所感。那就是现代人的平均寿命增长了,过去六七十就算老人,现在要到八九十岁。因此,退休计划要做到九十岁后。说实话,我过去认为,活到八十就不错了,八十岁以后基本不用考虑,那是个未知数。现在看来,七十已经过了,感觉还是像六十多。这次到大烟山,一去一天开车十几个小时,回来一口气开了七八个小时,竟然还行。从一个侧面说明,目前我的身体状况尚可。对于八十岁以后的日子,是不是应该开始盘算一下了?

在这个前提下,他认为退休计划的安排需要超越财务的框架,拥有一个健康的心身及适合自己的生活环境更为重要。
我以为,他会重点说说财务计划的安排,谁知道他竟然把健康放在第一。
陳教授认为拥有健康的身心,是成功退休计划的泉源。首先他提到食物,根据“食物科学”(food science)所讲,饮食著重于低糖、低盐、高疍白、高纤维、高钙、高维生素C食物。这基本上已经是常识了,但是,能不能这样做,或者说做不做得到,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会努力去做,多吃素食,大肉少吃,少吃糖。至少我现在已经像个小白兔,爱吃萝卜和青菜。
其二是有充分的运动及嗜好,以维持身心的健康。以他个人为例:他对骑脚踏车及音乐有相当的热情,这种融合运动与爱好于一体的乐趣,让他心身愉悦。他很同意一位医生写的书“明年更年轻”(Younger next year),认为一个人退休后身体状况的走向有三种曲线:第一种是不锻鍊或消极,由于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很快走下坡和消亡。第二种是只做少量的调整及运动,下降的曲线比较缓慢。第三种是身心经常处于积极状态,不断努力锻鍊,身心状况甚至会稍微提升一段长时间,随著岁月的增长,才会慢慢下降。

我现在的运动量,大概介乎第二和第三种之间。每天上午会走路四十多分钟,或者到健身房锻炼半个小时,傍晚会游泳或者泡热水浴半个小时。锻炼以身上出微汗,大约活动到七八成就适可为至。距离积极健身的要求,还有些距离。
陳教授还提到一个很有趣的抗老化方式:经常进行一些探险旅游(Adventure travel),走访世界各种地区,探讨各种文化,对自己的身体及脑力进行激荡,以引发自身的抗老能力。这一点我非常赞同,每年我都会至少出国门两次,内地一两次。而且我喜欢事前不做详细计划,这样就会经常出现一点小意外,有些带来惊喜,有些需要及时解决,也有些留下点遗憾。
有一点陳教授没有提到的,就是读闲书和写点随感。看和写是两种不同的脑力劳动,一是让自己更多地了解他人的智慧,二是让自己动脑子,并把这些杂感记录下来。或许对延迟老年痴呆会有些作用。

再有一个就是注意修炼心态。戒生气,去烦恼,凡事看开一些,保持愉悦的心情。我觉得打牌就是一种修炼的方法,一是锻炼思维记忆和应变能力,二还可以练胜不骄败不馁的度量,赢了不张扬,输了不烦躁,但得平常心。我以为后者更为重要。
也就是说,除了保持身体健康,更要积极加强心理健康的建设。中医认为,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本源。据说,身体保养得再好,如果精神经常紧张或者压力太大以及忧愁或亢奋造成心理不健康,往往会导致身体的不健康。因此,我以为,心理健康更甚于身体健康。
陳教授提到的第三点,是要找一个适合自己退休的社区环境,这是一个相当个人化的议题,要考量家庭、合适的天气、喜欢的生活形态、合适的社区群体、及社区能提供的资源等。我非常赞同他的这一点,环境这个外因,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相当的重要。退休后,我们从马州搬到佛州,搬到瓦兰湖社区这一步做得太对了。这是一个非常适合我,既有平静又不乏热闹的社区。

至于财务的安排,他认为首先是中国的一句老话:“儿孙自有儿孙福”,应该以夫妻两人的安排为主。原则上要根据退休时的财产及收入来过生活,由于退休后的支出不同,希望退休后的收入不会影响生活的品质。投资方面,以分散投资来减低风险。
我们很幸运,如果经济上有需要,会有女儿倒贴,不存在贴补儿孙的事情。而且,现在是享受投资成果的时候,对继续投资不感兴趣。既然吃穿住行不愁,何必再冒风险。
剩下的就是感恩,知足。如果可以,尽量多做善事,回馈社会。
06/18/2024 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