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侨民大战在即 乌克兰山雨欲来

俄乌危机持续升温,感觉很不好。美国拒绝在北约问题上妥协,中国冬奥已经开幕,俄国坦克的履带声隐隐传来。

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展开为期10天军演。(欧新社)

美国国务院10日在旅行警告中表示,俄罗斯随时可能采取军事行动,提醒民众不要前往乌克兰旅行。接着美国总统拜登同日接受NBC采访时也呼吁,美国公民应立即离开乌克兰,称如果战争爆发,美国不会冒着与俄罗斯发生冲突的风险而派兵营救美国人。拜登表示,“我们正与全球规模最庞大的军队之一打交道,这是一个非常不同的情况。情势可能很快就会失控。”

英国外交部11日发布声明说,俄罗斯在乌克兰的任何军事行动都将严重影响英国驻基辅大使馆提供领事协助的能力。在此情况下,英国公民不应期望从获得更多领事支持或协助他们撤离。建议滞留在乌克兰的英国公民在民航机还能运作的状况下,尽早离开乌克兰,并建议公民不要前往该国。

此外,包括荷兰、拉脱维亚、挪威和日本也都呼吁本国公民近快离境。以色列目前还没建议公民离开,但11日表示,计划撤离驻乌克兰的外交官和其家属。


一年对车保养维修一次。到时候一开车,屏幕就提醒你,该做一级保养了,或者要做二级包养了。一个电话,约在今天9点半。

开车四十分钟,到达专门维修点。然后在候车大厅,可以舒适地坐在沙发上看看电视节目,跟柜台后的服务小姐点一杯喜欢的咖啡和要几个小点心,这些都是免费的。也可以在其它的休息室里等待,这些休息室带有桌椅,顾客可以带着电脑远距离“办公”,也可以在网上消闲浏览。

和往常一样,我一般先到明亮的展厅去看看今年的新款式,各种不同的车型,还有车窗上各项功能设备的介绍,以及价格。然后,步出大厅,到外面去看各种新车和二手车。跟我同款型的新车,外表和基本性能依旧,内部装置又有更新,当然,价格也随之翻新。看完了,时间还未到,维修预计2个小时,回去看看电视,喝点什么,或者找个人少但是阳光明媚的地方,看看手机微信。

十来年一直开着日本车,得心应手。尤其是在马州,冬日冰天雪地时,挂上前后轮驱动,车子在路上不打滑;夏天雷阵雨时,狂风暴雨打得前面玻璃睁不开眼睛,车子仍然稳稳前行。到了佛州,退休后不必在恶劣天气下赶着上下班,就把那匹老马给了女儿,换了一辆德国车。

换车后,第一映像就是车子里的高科技多了好多。第一天买车回家,就碰上了大雨。正准备打开雨刷器,没有想到人家自动就工作了。而且,会随着雨的大小而跟着改变雨刷的速度节奏。这种自动化,好是好,我觉得没有多大的必要。

但是,有些自动安全设置,倒是很必要的。比如,有个轮胎的气压跟其它的轮胎不一样,相差几个气压,屏幕上就会有黄色提示。充气后,一切正常。一段时间后,这个提示又会出现。虽然打气后,压力恢复正常,但是,给人一种感觉,这只轮胎有些轻微的漏气。于是送去检查维修,解决了这个安全的隐患。如果没有这个自动提醒,光凭肉眼观察和开车的感觉,很难注意到的。

高科技是属于年轻一代的。他们进入社会后,开始的挑战就是学习和适应。对于老一代,则是放弃已经熟悉和适应后的舒适,去开始新不适应和的学习。记得第一次加油,竟然找不到油箱盖的开关在哪里,到处摸索找不到,最后还是拿出那本厚厚的汽车手册,带着老花镜,翻来翻去才找到如何打开油箱盖。对于车上那些自动的玩意儿和仪表盘上的新功能,更是要翻书查找一阵子。总之,世界似乎越来越方便,其实是越来越复杂。偷懒吃老本,是不行的,必须继续学习,不断适应。

记得多年前,经济上还是处于只能买旧车的水准。在一起打工时,有个很有品味的上海人,似乎对车很了解。大家聊天时,谈到心目中的梦想之车(dream car),有些人喜欢美国的大林肯和凯迪拉克,上海工友说,美国车舒服大气,总有小毛病,不灵光。有些人,比如我,喜欢德国的奔驰、宝马,上海工友说,侬就算买得起,侬也养不起,这话让我有些不解。最好的选择,是日本车,价钱适当,基本没有小毛病,经济实惠,侬晓得吧。

那时,咱对小汽车是啥也不懂,也不知道这位上海阿哥咋就晓得这么多?况且,他本人没有车,还是我开着我家第一辆旧本田雅阁(Honda Accord)载着他上班。不过,后来几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他是对的。我买过两辆美国新车,都没有开过十万英里,还不到“七年之痒”就淘汰了。后来买了几辆全是日本车,开起来十几年基本没有毛病。最后因为退休搬家,不上班用不着两辆车,才将太座那辆雷克萨斯(Lexus)恋恋不舍地处理了。

德国车,新车状况是不错,但是,果然保养维修费用高,不由得让我想起几十年前那位上海阿哥精确的评论。日本车一年小保养两次,主要是换机油、滤清器、倒换轮胎,各项例行检查,花费不过几十元。德国车的一级保养(Service A)一年一次,跟日本车的小保养类似,车子一进一出,荷包里几百美金就没了。当然,也包括那些“免费”的咖啡和点心以及舒适的服务,羊毛出在羊身上,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