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抗战回忆录,不仅篇幅长,且又是艰难岁月,看得压抑低沉。得换换脑子,读点别的什么。于是今天看叶嘉莹先生《清代名家词选讲》,细嚼慢咽《第一章 清初时期》。
据叶先生讲,清朝的词在中国文学历史上,是词这种文学体式的复兴时代。清之前的元明两代,主要流行的是散曲、杂剧和传奇。大概是时间的关系,叶先生只讲了事实,却没有讲为什么宋词到元明两代消沉了。先留着这个问题,且待下回分解。

清初时期,选讲了同时的代几个不同的词人:李雯,在清军入关时,投降了,而且还为多尔衮写了劝史可法投降的檄文。在这次人生的大考试之中,他交了一个不光明的卷子。虽然他在清朝很受重用,可是他并不是心甘情愿的,所以三年后就借口运灵柩归葬而回了江南,后来再也没有为清朝服务。
吴伟业,号梅村,有长才。崇祯年间曾会试第一,廷试第二。明朝亡后,吴伟业曾经十年不出仕。后来就有人把他推荐给清朝,因为他的父母年老惧怕飞来横祸,所以吴伟业的仕清,实有不得已之情。
另外还提到陈子龙,年少时与李雯、宋徵舆齐名,称“云间三子”。参加了义军抗清,被俘后,投江自尽。
除了降清和抗清词人,还有王夫之,不降不抗。没有投降清朝,一度依附南明桂王。可是他看到这些朝臣如此的败德、淫靡及争权夺利,很是失望,于是退隐到湖南的一个荒山之中。这个荒山叫石船山,后人称他为船山先生。
读词同读诗,先要读人。从人的经历和遭遇,可以了解人的作品。

影响人一生的,一半是由于命运,比如,王鼎钧如果不是生长在抗战时期,而是文革时期,那他的一生,将截然不同。这是他的命。
但是,人生的另一半则取决于人的性格。比如,跟王鼎钧同时代的人,同一个村的人,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的人,人生也不尽相同。有的留在大陆,有的流浪台湾,有的参加共军,有的成为国军,有的活下来,有的死于战争。同样,同在明末清初,同一个家乡,同是文才“云间三子”,却有降清抗清之分,或者隐逸山林。
因而,一个诗人或者词人,他们的成就实在是受时代的背景、个人的性格、生活的遭遇,还有他的才情等各种原因所影响。
如果说,李雯和吴伟业的人生是一个悲剧,可以看成命运造成的。他们本来在明朝的日子过得好好的,可是清军来了,改朝换代了。他们命运(生存的大环境)就改变了。可是,在同样的命运中,你怎样去面对、如何反应更是影响人的一生。倘若李雯和吴伟业挺身反抗或者逃往深山,情况就不一样了。

不过,正是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反应不同,才造成了各自不同的人生,才有我们这个五彩斑斓,泥沙混杂的世界。
当然,我们应该歌颂英雄和赞美伟人,但陈子龙和王夫之等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的是在高压下,各种不得已而苟活着的人,如李雯和吴伟业们。人们要从历史和人性的角度去理解他们,而不是仅仅因为降清,就将他们一棍子打死。
“人世事,几完缺?”世间之事,哪里又那么完美和理想的?多数人残缺遗憾终其一生。
因此,我们读诗、读词,读文学作品,要把历史跟文学都当做有生命的东西来看,不要只把它们看成是书本上死死板板的文字。
一个人,肉体死了,可以通过生前的言行,包括诗词,将一种品格,一种超然于肉身之外的精神遗留下来。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习作诗写词,也可以说是学习在世上如何做人。
往事今日
一年前做小词一首《木蘭花 · 斜陽方照》

一年前习小令一首【靑門引 · 雨後】

附录:
李雯
【风流子·送春】
谁教春去也?人间恨、何处问斜阳?见花褪残红,莺捎浓绿,思量往事,尘海茫茫。芳心谢,锦梭停旧织,麝月懒新妆。杜宇数声,觉余惊梦,碧栏三尺,空倚愁肠。
东君抛人易,回头处、犹是昔日池塘。留下长杨紫陌,付与谁行?想折柳声中,吹来不尽,落花影里,舞去还香。难把一樽轻送,多少暄凉。
王夫之
【蝶恋花·衰柳】
为问西风因底怨?百转千回,苦要情丝断。叶叶飘零都不管,回塘早似天涯远。
阵阵寒鸦飞影乱。总趁斜阳,谁肯还留恋?梦里鹅黄拖锦线,春光难借寒蝉唤。
吴伟业
【贺新郎】
万事催华发!论龚生,天年竟夭,高名难没。吾病难将医药治,耿耿胸中热血。待洒向、西风残月。剖却心肝今置地,问华佗解我肠千结。追往恨,倍凄咽。
故人慷慨多奇节。为当年,沉吟不断,草间偷活。艾灸眉头瓜喷鼻,今日须难决绝。早患苦,重来千叠。脱屣妻孥非易事,竟一钱不值何须说!人世事,几完缺?
05/09/2023 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