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碰到两个女人,都很特别。一个当今无人不晓,一个以前鲜为人知。

先说鲜有人知的那一位,柳如是。我知道柳如是的名字,还是从陳寅恪的那段不堪故事开始。一位文友近来写了一篇【柳如是别传】读后感,今天偶读,方才知道柳如是的详细。
据考證,柳如是本姓杨名爱,改姓柳名隐,又号河东君。她是浙江嘉兴人,因特别喜欢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一句诗,故自号“如是”。她很早就学会做诗,诗风清新别致,才华横溢,时人评为“闲情澹致,风度天然,尽洗铅华,独标素质。”
虽说是才貌双全,却是命中八字不好。柳如是自幼被卖与官宦人家,身世曲折飘零,后沦落青楼。所幸明末东林党领袖钱谦益钦佩她的才华相貌,迎娶了柳如是。夫妻二人琴瑟和鸣,写诗填词,书画生香。可惜好景不长,崇祯十七年,明亡。清兵大军临城,柳如是劝钱谦益投水殉节,钱以水太冷为由不敢往下跳。柳如是则纵身跳水,以身殉明,后被救起。
陈寅恪对柳如是如此壮烈之举,钦佩不已。认为在柳如是身上,集侠气、才气和骨气三者合一。遂著【柳如是别传】,历经坎坷,十年成书,流芳后世。
正所谓“巾帼不让须眉”。我以为,柳如是乃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奇女子,奇在之身世和气节之难得,在之独立自由之精神和思想难得。做小诗记之。
【七绝·读柳如是】
别传读来耳目新
青山妩媚落风尘
一腔翻作须眉泪
气节长留巾帼身

另外,陈寅恪晚年因撰写【柳如是别传】受到不少时人讥讽。当年,陳寅恪因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被时局所容。他以“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回答。友人评论:“寅恪研究‘红妆’之身世与著作,盖籍以察出当时政治(夷夏)道德(气节)之真实情况,盖有深意存焉。绝非消闲风流之行事。”
今人评此书,陈寅恪先生撰写此书乃以诗证史,以史解诗。私下以为,先生是托言红妆而使书可传世,其深意却在以史言志。不知当否?
掩卷回首,斯人已逝,惜之叹之,呜呼哀哉!思想长存,感之赞之,唏嘘不已。

另一位是赛珍珠。下午华府作协线上举办讲座,介绍赛珍珠和她的作品【母亲】一书。在我的青少年时期,从当时的社会对她的评价中,对赛珍珠抱有一种负面的印象,比如丑化污蔑中国劳动人们等等。通过这次讲座,从许多以前不知的事实中得知,赛珍珠不仅在文学上获得美国普利策小说奖,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此外她还积极参与美国人权和女权活动,其中包括发对“排华法案”等不平等现象。
对中国和海外华人而言,更为重要的是,赛珍珠一生致力于在美国和中国之间搭建相互沟通的桥梁。除了在文学上让美国和西方人了解中国以外,她还创办沟通中西方文化的“东西方协会”。抗战期间,应美国之音、英国BBC电台之邀,用汉语广播向中国介绍美国人民如何理解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1972年尼克松总统宣布访华后,赛珍珠不顾年迈,同意主持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专题节目“重新看中国”,积极准备重新访华。据说由于江青的阻挠,未能成行。1973年,她带着种种疑惑和遗憾离开了她的两个世界。赛珍珠给一位朋友信中曾写道:“我想我比其他任何人都做得多,我帮助美国人民了解和热爱中国人民。尽管我们目前和中国大陆互不往来,美国人民还是一如既往地关注着中国人民。”
当人们拂去历史的尘埃,重新审视过往,摒弃偏见,就比较容易从各个方面真实地还原和接近历史,比较客观地去了解一件事,一个人,如柳如是,如赛珍珠。
2023年2月11日 周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