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有千人之诺诺 不如一士之谔谔

读到一位同龄人大哥一篇文章,谈及与顾准、遇罗克、韦君宜、黄万里相关的出版往事。

顾准,曾经读过有关他的文章。30年代参加革命,50年代、60年代两次被打成右派。在计划经济被当成金科玉律的年代,他最早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他全面质疑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超越了国家意识形态体系,对革命作出追根溯源的反思。

可惜,顾准1974年底去世,只活了59岁,死在改革开放的前夜。可喜,他的精神遗产,在转型时代大放异彩,学界公认他是当代中国最卓越的思想家。

遇罗克,我们当年都知道他。文革初期,面对血统论,24岁的他完成了《出身论》。主张人生而平等,废除中国普遍存在因为家庭出身带来的人权歧视。有人评论,他在人权领域的历史贡献,可以与马丁.路德.金并论。

可悲。1970年3月5日,他被判死刑,还不足28岁。

文章中,提到一个不熟悉的名字,王申酉,同代人中的另一个杰出思想家。1945年出生在上海的一个工人家庭,17岁考入华东师范学院物理系。文革前,他就开始独立思考,反思三面红旗,批评人迷信,为右派分子鸣冤。1976年写了长篇“供词”,全面地反思极左思想的恶果,提出了尊重价值规律,打破闭关锁国,实行对外开放等主张。

可叹。因为思想超前,他于1977年被判处死刑,年仅31岁。

拨乱反正的年代,王申酉得到平反昭雪。《人民日报》准备大张旗鼓地宣传,派记者采访,写成长篇报道。有关领导人说报道写得很好,却要求“藏之名山,传之后世。”这里面的“玄机”想必我们这代人都理解,又难以相信。后来编成《王申酉文集》,几次尝试在国内出版,接连碰壁,只好在香港出版。不过,那是以前,现在,恐怕在香港也不能出版了。

韦君宜,出版家,长期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她的名字比王申酉要耳熟的多。1976年她开始动笔撰写《思痛录》,主题是反思自己经历的历次政治运动。她最痛心的是,当初放弃留学机会,从清华投奔延安。留学美国的同学,成了世界知名的学者。她则遭遇抢救运动,不得不违背良心,说假话才能过关。

黄万里,30年代的留美博士。一个曾经被掩盖和淹没的名字。50年代,中国让苏联专家设计三门峡水库,中央请70个专家论证,只有黄万里一个人反对建坝。他被打成了右派。三门峡水库第一年蓄水,第二年泥沙淤积,渭河流域遭遇水灾,威胁到西安。

他们当中,有些人在政治社会领域和自然科学,提出了都提出了不同于时代或者超越时代的独立见解。有些人是在经历了时代的磨难后,终于大彻大悟并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一个信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时代,宝贵之处就在“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他们坚守良知,实践了古人所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们因而敬佩他们高尚的人格和风骨,

一个以身殉道的先知,他们的精神遗产,比肉体生命更长久。那些妄图扑灭他们思想火花的人,肉体虽然苟活,但是在人们的心中,已经死了,或者,像秦桧一样,遗臭万年。

往事今日

去年今日习填小令一首,【生查子·楚夢】。

楚天雲夢長
親友音容少
何以敍相思
微信情難了

湖上秋草生
故舊陽關道
陶令菊籬歸
山翁瓦藍老


12/14/2023 周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