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尔茨堡王宫壮 橱窗灯下乞讨人

巴黎布拉格内河游

呱呱呱!路边尖塔顶上一只乌鸦在叫。

清晨,一个氤氲的时刻。一个人独自在德国一个小镇的路上。昨晚应该下过雨,地上还是湿的。满地的落叶铺盖在草地上,马路已经被早起的清洁工打扫干净了。

不知什么时候,我们的游船停在美因河边,一个叫做卡尔施塔特(Karlstadt)的地方。

8点钟左右。码头不远处是个停车场,通往岸上的大门开着,没有人管理,便信步上了岸。

停车场上一溜停着两排车辆。对面为石头砌起来的墙壁,上面爬满了常青藤之类的植物。两头有碉堡状的尖塔,像卫士在保护着小镇。一排居民住家的房子在墙后露出二楼的阳台。

河对岸有一个废弃的城堡,通过城堡曾经的窗框,人们可以想像当年的繁荣。

渐渐的有车从后面驶来,将车停在这里。应该是德国人已经来上班了。问题是,人一下车就消失了,只留下码头安安静静的停车场,任我一个人天马行空,悠闲地随着美因河淌漾。这种情形,很容易让人天马行空或者走火入魔。

这样的一个早晨,一种特殊的宁静,带着一丁点点空虚,在过去和今天,像一个“幽灵”,在美因河畔漫无目的地游荡。

邮轮进入第8天。

今天上午,第一次游轮没有安排全体活动。只有少数人参加了一个罗滕堡的自费团活动,早早就出发了。大多数的游客,由于都没有活动,于是起来得晚。我们去餐厅用早餐,竟然是全船的第一个。

自费团走后,我们的船也开拔了,目标就是维尔茨堡。

哦,我明白了,在这个小地方停船,是为了让参观罗滕堡的自费团登陆。


无知堡的百座教堂 (Würzburg)

内河航运的行驶相对平稳安静。窗外的白桦树在缓缓移动,时间和距离的消失,由它们来证实和演示。

维尔茨堡,海峡两岸的翻译略有不同,台湾音译为“乌兹堡”或“乌茨堡”;中国大陆及香港则将其音译为“维尔茨堡”。按我的译法,不如改为“无知堡”或者“物质堡”,这样更容易让国人记住。而且维尔茨堡的确是非常的“物质”,也显露了我对 Würzburg 的“无知”。

维尔茨堡位于美因河谷的中游。市区位于美因河两岸。市中心四周群山环绕。人口十几万,一路游览下来,也算是个不小的城市了。

维尔茨堡首次记录在文献中是在704年。自约650年起,维尔茨堡就是法兰克王国的领地了。大概是唐朝武则天的时代。

不用说,这块宝地,像莱茵河流域的其它城镇,在历史上一定经历过多次战争。最近的一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二战空袭中,维尔茨堡因其交通枢纽的作用和摧毁民众精神而成为目标。225架英国轰炸机在17分钟内轰炸了该市约90%的地区。该市的所有教堂、大教堂和其他纪念碑都遭到严重损坏或摧毁。市中心大部分建于中世纪,在一场大火中被摧毁。

不过,在接下来的20年里,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被精心而准确地重建。值得一提的是,战争结束后立即重建这座城市的市民大多是女性-Trümmerfrauen(“废墟妇女”)——因为男人要么死了,要么还是战俘。

经过几十年的重建和改建,今天,整个老城区已成为文化遗产。该市的“100座教堂”中有一些完好无损地幸存了下来。它们的风格从罗马式(维尔茨堡大教堂)、哥特式(圣母教堂)、文艺复兴式(新巴克教堂)、巴洛克式(Stift Haug Kirche)到现代(圣安德烈亚斯)。

难怪我在这里看到各种不同风格的教堂。洋葱头的教堂顶,是东正教的教堂,俄国常见。圆顶的教堂是穆斯林的特色。圆规状的尖顶是德国教堂的典型。除了佛教,差不多的上帝都在这里了。


维尔茨堡宫豪华风情 (Würzburg Residence)

维尔茨堡宫建于1720年至1744年之间,正值大清朝的盛世乾隆年间。

维尔茨堡宫是维尔茨堡主教兼大公的府邸,因而也被称为维尔茨堡主教官邸。这个大公的级别类似于大清朝的王公。北京城里如今还有类似的王府,如前清的恭亲王府。如果你去过恭王府,再看看维尔茨堡的王宫,你就知道它们之间的差别。

这个宫殿呈现了典型巴洛克豪华风情,也是欧洲后期巴洛克具代表性的宫殿建筑。它与维也纳美泉宫、凡尔赛宫具有相同的艺术价值,并于198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维尔茨堡宫它以和谐的对称之美而著称,凡到过这里的人,无不为它气势恢宏的设计所深深地感染和震撼。

宫殿前是一座喷泉,被称为“法兰克人民的爱情纪念碑”和“弗兰肯纪念碑”(Franconia Fountain)。这座喷泉是当年巴伐利亚摄政王 70 岁生日的礼物,揭幕于1894 年。

维尔茨堡的建筑师是巴尔塔萨·诺伊曼 (Balthasar Neumann) 。进入以他命名的大厅,迎面而来的就是红色的地毯,以及宽敞的汉白玉大楼梯,延续着红色的地毯,吸引着游客的眼球。

拾级而上,上面是巨大无支撑的拱形天花板。抬头所见是世界上最大的天花板壁画《四大洲》。这幅巨大的作品由威尼斯画家提埃波罗于创作,甚至描绘了诺伊曼得意地站在大炮上的场景。

尽管我们看过圣彼得堡的冬宫和巴黎凡尔赛宫,不得不说,维尔茨堡王宫的富丽堂皇仍然令人叹为观止。

金碧辉煌的宫殿,不亚于法国王室和俄国沙皇的宫殿。

从维尔茨堡宫出来,左手边通往宫廷花园。

花园里的草地和树木,修剪得整整齐齐,德国工匠精神的典型展示。正个花园有方有圆,正中是一组女性的雕像。中间的女士座下有一头牛,莫不是七仙女下凡碰到了董永?

不过,规划得整齐一致的花园中,也有例外,比如这颗老树,无枝无叶,满身的疤痕,光秃秃地竖立在枝繁叶茂的群树之间,不知何意?


古城浏览与乞讨人

维尔茨堡的城市,沿着美因河两岸都有。这座城市还是一个主要的酿酒中心,拥有德国最古老和最大的葡萄园。

河中间有一座中世纪的老美因桥(Old Main Bridge),桥上雕像林立。

德国和欧洲的许多城镇里,都有这种老式的有轨电车。中国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大城市中还可以看到有轨电车,进入60年代后,开始被淘汰和替换,到了70年代,基本上绝迹,代之以无轨电车和汽车。进入新世纪后,好像带辫子的电车也看不到了。

砖石铺就的地面上,铺着铁轨,上面跑着带辫子的电车,如今现代的中国人只有在表示旧上海的电影和电视节目中才能看到。在有轨电车这一方面,中国和德国至少有半个世纪之差,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天色渐暗,老城区的街道上,靠近美因河边的老美因桥一带,小商贩的夜市已经开始了。颇有些像80年代后的中国武汉,在杨子街和汉正街一带,出现的小商贩集市。

这家商贩的皮货看上去很不错。德国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临,正是皮货好销售的时刻。同行的游客开始问价钱,他们一定来自北方。我们佛罗里达是用不上皮货的。我的皮夹克在衣橱挂了六年,从来没有用过。今年冬天,看有没有机会捞出来穿穿。

路边商店的灯光开始亮起来,橱窗里透出一股温暖。商店前有一个衣着整齐,身穿一身黑衣黑裤黑鞋的白人男子,借着橱窗里温暖的灯光,坐在地上黑色的坐垫认真地读书,身旁有一个商店购物的牛皮纸袋。

如果不是身前有一个不锈钢的杯子,从他一身穿着和灯下看书的气质来看,人们完全不会想到他会是一个乞讨的人。

没有人往他的杯子里扔钱,我也没有。有一阵我怀疑是不是自己搞错了,怕自己太唐突。

因为他让我想起在市区一座教堂前拍摄到的一个铜塑,一个人被捆绑着,坐在路边台阶上,孤零零仰望苍天。导游没有解释。我猜想,一定有个故事,跟宗教的信仰有关。

这是在此次德国旅游中一个少见的乞讨者,难道德国的乞讨者都这样时髦打扮吗?至少跟法国的不一样。美国街头的乞讨者,从衣着打扮一看就知道。

这个不起眼的建筑,一个三四层的褐红色楼房。三扇门,两个关着。门前停着几辆自行车。除了顶部三角形的造型,很像是一个普通的住家公寓。门前有德语“Rathaus”字样。

导游在这里停了下来,问我们这是个什么建筑?查过手机,发现德语“Rathaus”是市政厅的意思。

与大多数德国城市的市政厅不同,该市政厅不是一座文艺复兴风格的豪华建筑。相反,杂乱无章的建筑和侧楼反映了中世纪这座城市一直处于主教的控制之下。主教不允许建造具有代表性的新建筑。市政厅由教堂、塔楼——塔楼上有该镇第一座公共时钟,以及红楼等几个部分组成。

我们看到的是红楼的那部分。怎么看也不像是这个城市的市政大厅。


我们的维尔茨堡到此结束。导游在跟我们说再见之前,告诉我们回家的路很好走。顺着脚下的大街往前,会碰到河边的大桥。我们的邮轮,就在左手方向。

很容易我们就走到桥上。对岸的山坡上,还有一个堡垒似的建筑物。四周的塔楼风格各异,又是一座有历史的古堡。

沿着河边走,一路上可以看到河边的护栏上,上面有许多的锁。我猜,应该是年轻的恋人想将爱情牢牢锁住的浪漫期望。有用吗?

前方,发现一家中餐馆,“中国酒家”,就在一艘游轮上。嗯,维尔茨堡的水上中国餐馆,有意思。

再往前,就是我们的维京号邮轮。

如果不是我们邮轮提供丰盛的晚餐和酒水,说不定,我们就到这个中国酒家去品尝一顿维尔茨堡美因河上的中餐了。


11/06/2024 记于维尔茨堡途中
01/23/2025 修改于佛州瓦蓝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