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在闲聊时,谈到马英九先生在北大座谈会的一段发言,顺便发了一番关于“英”字区别的随感。后来,一位老同学看过马英九先生那段讲话的视频,发现马的发言是讲“英”字的最后一笔,“不是一捺,而是一点。”我仔细看了一遍视频,果真如此。
为什么我却认为是指“英”字开头的几笔,“草字头”由最初的两颗象形小草(艸),演化成一个扁担挑起两颗草(艹)的现象?
于是我回头去看当时的新闻报道,结果发现,那篇报道上的引用马的原话:“我這個名字,只有你們‘英’字是寫對的,因為那個不是‘橫’,是‘點’。”

这才导致我以为是“英”上面的“横”,而不是下面的“捺”。别人我不知道,但是我写英字时,最后的那一笔也是“点”,而不是“捺”。怎么会这样?也许是当年临摹柳公权《玄秘塔》的缘故吧。如果不是马英九这么一提,我甚至没有注意到这个差别。
这个小插曲,让我又想到盲人摸象这个人类认识论的故事。马先生的原话首先被粗心的记者弄错了,我相信记者的这段报道不是故意而为,多半是因为疏忽,抑或是学养的问题。结果到了我这里,没有仔细核对原来视频,就在记者疏忽的“误导”下,由“英”字的一字之差,自以为是地做了一番“散发性”的思维。幸而我“散发”的范围不大,否则就会贻误更多的读者,以至于由此贻笑大方更多的人。
好在这不是做学问,“随感”不那么严谨。不过,倒是一个提醒,听说的不如亲耳听到的。即使亲耳听到的,看到的,或者如瞎子摸到的,也未必就是事情全部的真相。记得军训时,班长让我们排成一列纵队,让我们从头到尾悄声传达一个口令。结果,不是从开头的“长江”变成后尾的“长枪”,就是“黄河”变成“黄鹅”,把大伙儿笑得够呛。但是,亲身体验的,总比二手或者不知道过了几手的信息要牢靠得多,这是无疑的。
教训是,新闻不可全信。闲话不可乱说。
回过头去看前天的闲聊,又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英”字的最后一笔,“不是一捺,而是一点”的这个现象上,碰巧日本的“英”又跟大陆的“英”相同,韩国的“英”又与港台的“英”相同。
不过,上次文中最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提法,终归是不错的。算是歪打正着吧。

小林,目前是一位漫画家。立志做摄影界书法最美的段子手,漫画界文笔最好的美食家,然而小林毕业于临床医学系。
他的画和话,自然是有感而发。当然也是对的,反映了一种真实的感觉。犹如门前女儿送的一株月季,经过“耐心”地浇灌和剪枝修理,此刻在树荫华盖下亭亭玉立,白黄双色的月季花在风中摇晃着阳关照射的通透。
但是,自然界也有“无心插柳柳成荫”之说。譬如前院的茉莉花,我并不怎么管它,每天都盛开几十朵。待早上散步回来路过,摘花摘到手软。
花儿们不需要微笑,它们只是收获微笑。
04/12/2024 周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