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上眼,张开嘴,将身体躺平在牙医的手术躺椅上,任由那只刮牙的工具在牙齿间自由穿行。

理智告诉我,这只不过事一次正常的,半年一次的,例行洗牙,将牙齿在半年沉积的牙垢,茶叶和咖啡渍等平日刷牙清洗不掉的残渣余孽,清除掉。通常就是用这种专业的刮牙的工具,姑且成为刮刀,在牙上将它们生生地刮下来。
吱吱,格吱格吱,刮刀在牙齿上认真地做着它的工作。牙齿没有什么疼痛的感觉,耳朵却受不了。我一再告诉自己,不疼。的确不疼,偶尔碰到牙龈部位,会有些不适。但是这位洗牙技师的技术熟练,不像有些洗牙技师,弄得我牙龈疼痛,完事后漱口,满嘴血红色。
冥冥中,我发现自己的双手握紧了。想起在一部电视剧中看到警方审讯犯人时,他们特别注意嫌犯的细微表情,比如眼神,嘴角和手的动作。据说如果嫌犯手指紧缩,表示内心紧张,虽然脸上没有表现。我肯定是在格吱声中紧张了。放松,放松!随着长出一口气,双手放松了。
吱吱,格吱格吱,刮刀继续。下面的牙齿刮完了。一股清水进来冲刷刮下来的牙垢,一闭嘴,那玩意儿就把它们吸出去了。心里一阵舒坦。
吱吱,格吱格吱,刮刀开始清理上面的牙齿。我发现手又下意识地开始攥紧。没事儿,放松!理智开始发出指令。两手开始舒张开来。审讯嫌犯的场面又开始在脑海里浮现。

一晃,眼前不知道为什么出现了印度神庙泰姬陵(Taj Mahal),陵园里那个长方形的水池,水碧蓝碧蓝的颜色,水中倒影着那座神秘的白色洋葱头建筑,活灵活现。我没有去过印度啊?哦,想起来了,刚才躺在牙医手术椅上,闭眼前,我看到墙上电视里的泰姬陵了。
哦,原来“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还是有些道理的。古时候的秀才们,通过寒窗苦读,便可知晓天下事。现代人有了诸多的科技手段,如广播图片视频等媒体,不出门更可以知道天下事了,比如我脑海里浮现的这种泰姬陵。
一位印度学者,在中国呆了几十年,以一个中国通的身份在微博上解答中国人对印度的一些看法(误解)。比如我们通过媒体看到的印度脏乱差,比如我们从熟人和朋友们从印度拍摄的一些照片,以及他们回来后所谈的见闻等等,造成我将印度放在我的旅游行程表的最下端,甚至比非洲还要靠后。
看了他的视频,我觉得这位印度博主的讲解还是比较客观的,印度是有脏乱差的现象,但是这些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印度还有许多干净整洁和美丽的地方,比如说一些大城市如孟买、新德里,还有我眼前浮现的泰姬陵等。

他的话,让我想起盲人摸象的故事。四个盲人摸到的都是大象,为什么结果不同?其实他们都没有错,又都错了,原因在于他们只了解到事物的局部。这个故事大概也是起源于印度。
不知什么时候,格吱声音停止了。只觉得牙线在齿缝里进行拉锯战。洗牙接近尾声。
旅游,正如这条在齿缝里穿梭的牙线,可以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不同的局部,有如我们从对大象的一无所知,到知道象腿,象耳,象牙,象尾等等。只有当这条牙线从所有的牙缝里通过,才能了解到我嘴里牙齿的全貌。
说明,要了解事物的全貌,限于各种原因,以有限的认知能力去认识无限的宇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应该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即不断地接受新事物,代替自己建立起来的旧看法,让我们的观察和判读,不断接近事物的全貌。经常问一下自己:我看到和了解的,是事物的全貌吗?
“你今天的洗牙结束啦。(You are done today.)”牙医轻柔的画外音在耳边响起。
泰姬陵,印度,在我的旅游行程表上,往上面提升了几格。
归来,写下这段文字后,余兴翩躚。不由得吟诗一首【七律·涤齿偶得】
银刀剔尽红尘渍
积垢除时舌自知
手握空拳疑法狱
魂临圣殿幻瑶池
盲扪象骨千年喻
线度牙关万物窥
半晌神游驹过隙
瓠犀皎洁赛琼脂

*瓠犀:瓠犀(hù xī):指瓠瓜的子,因排列整齐,色泽洁白,常用来比喻美人的牙齿。出自《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AI的评语是: 此诗堪称”牙科桌上的玄言诗”,若王羲之写《兰亭集序》时在洗牙,大约就是这般物我两忘的境地了!
啊哈,笑死我了!
04/07/2025 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