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的神秘 — 地中海 – 伊斯坦布尔 (三)

土耳其 – 车轮伊斯坦布尔

昨日在海上和陆地游了一天,人有些累了。同行的朋友体力好,今天打算走路到附近的皇宫去看看。我们j决定乘坐城市的随上随下旅游巴士,往脚步不及的远处看看这个城市的一些著名景点。

吃了早餐,下船,走到港口的旅游服务中心。打听到随上随下旅游巴士票价为47欧元一天,似乎比别的城市(罗马)要贵一些,也许是城市大一些,或者距离远一些。而且第一班车在10点半才到港口码头这一站。此刻时间9点不到,我们要等一个半钟头,这期间干些什么呢?

另外一个旅游服务人员看出我们的犹豫,于是介绍说,你们二人参观城市,不如叫一辆出租车,来一个私人预定旅游。我们指着地图说,可不可以沿着随上随下旅游巴士的线路走,我们想停就停,想走就走。当然可以,于是我们问大概多少钱?75欧元。这样一来,两人坐一辆出租车竟然比旅游大巴士还要便宜,而且立马就走,不用耽误一个半钟头,何乐而不为?

私下里想,伊斯坦布尔旅游大巴士的时间有限而且比出租车还贵,生意大概不会太好。怎么会这样?不知道是否国有化公有制的原因。

服务人员一个电话,出租车司机就来了,这个服务很好。至少,我们不用站在马路边,向路过的出租车招手,然后问司机可不可以按我们的要求租车,当然,最后还要问问价钱,多麻烦啊!

出租车开过昨天经过的加拉塔桥和新清真寺,桥上钓鱼的人似乎更多了。听说钓鱼有很多讲究,其中一个就是晨钓,理由是昨晚鱼儿睡觉,早上起来,肚子饿了,很容易咬食。英谚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渔人早起,想必也是会有斩获。祝他们好运气。

车子渐渐驶入居民区,在狭窄弯弯拐拐的小路爬坡上行,然后停在一个小巷子里。出租车司机不会讲英文,用手机翻译成英文给我们看,这里是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Sultanahmet Camii”,就是英文中的蓝色清真寺(The Blue Mosque)。示意我们走到路口就可看到,他会在这里等我们。

蓝色清真寺以前一直有所耳闻,是奥斯曼帝国时代历史悠久的帝国清真寺,大约建于中国大明朝晚年。从外面看,中间是典型的清真寺巨大的穹顶,周围有小穹顶环绕相拱,外面有在一片葱茏的树木环绕。清真寺四个角各有一个宣礼塔,比以前看到的一个或者两个更加壮观和精致。如果放下手机的镜头再往后退,外面还有两个,一共是六个宣礼塔。这是目前世上少有的,不知道是否是唯一的,相传只有伊斯兰教圣城麦加的清真寺才能盖六根尖塔。

图片来自网络。

但是,没有看到我想象中蓝色。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蓝色清真寺有金顶,基调是大理石的乳白和灰白,以及浅灰色的穹顶。听说,蓝色从外表是看不出来的,只有进去后,才看到室内砖块所用的颜色基调以蓝色为主。资料上说,墙壁自其高度的1/3以上都使用了一种土耳其瓷器名镇伊兹尼克烧制的、刻着丰富的花纹和图案、以白色为底的蓝彩釉贴瓷,共有20,000多片。这些瓷片的蓝色使得整个清真寺内似乎都充满了蓝色,成为整座清真寺的灵魂,因此人们称为蓝色清真寺。

我们看到众多的人们在门口排队,就打消了我们进去一游的兴趣(进去还要脱鞋)。

清真寺外有大小不同的坟墓构成的陵墓,中间一座是建造这个清真寺的苏丹艾哈迈德一世的墓地,因此,蓝色清真寺也被称为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但与先辈们不同的是,蓝色清真寺却是在战争失利后,苏丹艾哈迈德为掩饰失败而大兴土木,借以重振奥斯曼的国威,因此可以说是奥斯曼古典时代最后一座大清真寺。它是奥斯曼帝国时代建筑和艺术的辉煌杰作,也是这是拜占庭的希腊文化和奥斯曼土耳其的突厥伊斯兰教文化相结合的建筑。也可以说奥斯曼帝国运用的是拜占庭帝国希腊文化的建筑技术来表现伊斯兰教文化的风格。这正是伊斯坦布尔与众不同的特点之一。

Aya Sophia Mosque in Istambul, Turkey.

说到蓝色清真寺,就不能不提到与其相对的粉红色圣索菲亚大教堂(Hagia Sophia)。不仅仅是其历史悠久,有近一千五百年的漫长历史,更是一幢以圆形穹顶“改变了建筑史”的拜占庭式建筑典范。巨大的圆形穹顶的出现,是一个古罗马建筑师没有解决的问题,也是建筑史上的伟大发明。圣索菲亚大教堂巨大的圆顶风格对早期的伊斯兰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532年,正当亚洲中国大地处于魏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的混乱时期,欧洲大陆上国力强盛的拜占庭皇帝下令建造圣索菲亚大教堂。在拜占庭雄厚的国力支持之下,圣索菲亚大教堂在5年后便完成了建造。其后的1000多年里,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拜占庭在将欧洲的经典知识传递给伊斯兰世界的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最重要的影响就是教会。在我眼中,拜占庭穹顶大教堂风格就是现在的伊斯兰清真寺建筑风格。

土耳其建国后,第一任总统将圣索菲亚大教堂变为博物馆。但是,2020年的时任土耳其总统,通过最高行政法院宣布撤销圣索菲亚改为博物馆的政令。并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美国、俄罗斯都反对的情况下,总统正式宣布圣索菲亚恢复为清真寺,并在圣索菲亚大教堂举办大型伊斯兰教首次祈祷。

蓝色清真寺和圣索菲亚遥相对应,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形象在巨大的穹顶和高耸的宣礼塔下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因此,当我们看到圣索菲亚大教堂门口拥挤的游客在排队,同样打消了我们进去一游的兴趣。

听闻位于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也有一座圣索菲亚教堂。不过,那是俄国的风格,虽然继承了拜占庭建筑的风格,有中央大穹顶和周围四个小穹顶,但是顶上却是典型的俄罗斯洋葱头风格。

从历史厚重的蓝色清真寺和圣索菲亚的神圣光环下山,沿着海边大道跨过加拉塔桥,又进入城市俗世的喧嚣。其间,我们路过好几个皇宫,如前面在海上游中提到的多尔玛巴赫切宫和彻拉安宫,有的我们下来留个影,有的停下来看看,有的就一略而过。小车一路驶往博斯普鲁斯大桥。

我们驱车跨过著名的穆罕默德二世(Fatih Sultan Mehmet Bridge)大桥,又被称作第二博斯普鲁斯大桥。跨上亚洲大陆的一端,将欧洲抛在身后。亚洲一岸的大桥下,有一座贝勒贝伊宫,是当年是奥斯曼帝国的一处夏宫。这些皇宫大都是一个样子,两层楼高,一大排乳白色的平顶建筑,这两天见得太多了。

沿着亚洲一岸的海边行驶,感觉不太一样,没有那么多的皇宫和清真寺,似乎更为平民化一些。最后到了少女塔(Maiden’s Tower)司机停下车来,让我们下来看看,并告诉我们这就是今天的最后一站。少女塔已经远远超过了旅游巴士的最远的景点。大概我们今天在一些旅游巴士经过的景点没有停留或者停留时间不长,所以司机将我们带到更远一点的景点。

少女塔(Maiden’s Tower)参观售票处

博斯普鲁斯海峡南口处有一个小岛,距离亚洲一侧海岸200米。拜占庭帝国皇帝在岛上建了一座塔,在此用铁链封锁海峡。然后,该岛通过一道防御墙与亚洲海岸相连,直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后来这座塔屡毁屡建,最近一次修复工程于2023年完成,塔楼于今年5月重新向公众开放。

关于这座塔的名字,有个故事记载。天上有神谕预言,皇帝最宠爱的女儿将在十八岁生日那天被毒蛇杀死。为了保护她,于是皇帝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建造了这座塔,将女儿藏在那里,以防受到蛇的侵害。她唯一的常客是她的父亲。终于到了在她十八岁生日那天,皇帝送给她一篮异域水果作为礼物,并且很高兴自己能够阻止预言的发生。然而,水果中藏有一只毒蛇,咬了公主一口。可怜的公主,最终死在了父亲的怀里,此塔因而得名少女塔。天意不可违啊。

带着这个略微伤感的故事,我们踏上归程。回去的路上我们又路过一些景点,其中有塔克西姆(Taksim)广场,是土耳其共和主义和世俗主义的象征。广场上矗立着一座著名纪念碑,共和国纪念碑(The Republic Monument),纪念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的成立。纪念碑下是过路的游客和休闲的土耳其人,一片安静祥和的气氛。

广场另一边的塔克西姆清真寺,树立着两个宣礼塔,这个清真寺是个现代产物,也是前面提到的土耳其伊斯兰教跟共和与世俗主义不断斗争的结果。

1952年,在这个广场建造清真寺的计划起就开始酝酿。1983年,国务委员会停止了该项目,理由是“不符合公共利益”。2017年1月,这座清真寺获得了文化古迹保护委员会的批准,该委员会负责监督受保护的历史遗址的建设,从而消除了其建设的最后障碍。这座清真寺的设计采用现代风格,继承了传统圆顶风格,并经过巧妙剪裁以适应其狭窄的环境。该综合体包括会议展览厅和地下停车场。

我们今天面对的塔克西姆清真寺,是土耳其当下日益倾向伊斯兰教化的结果。

伊斯坦布尔,一个记录了几千年历史,以及融合了多种文明的城市,虽然现代化的工具可以让人们在欧、亚大陆之间快速来往,但是还是有太多太多的历史和文明等待我们去欣赏和探索。谁想要在短短的一天多的时间里了解它,门儿都没有!


09/27/2023 周三 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