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柔弱皆玫瑰 主观客观孰为先

看到最近一期的郎郎讲画《铿锵玫瑰》。又联想到以前的一个老问题,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郎郎说:“画面上不是柔弱的玫瑰,因为作者不认为玫瑰是一种柔弱的花卉。它不仅光彩夺目,而且独立、坚强。”

据此,同样时一朵玫瑰花,可以被人视为柔弱或者坚强。那麽玫瑰到底具备什么特质呢?

作者在表达时,因着他内心对玫瑰的感觉,将其塑造成独立和坚强的象征。虽然在画面上看不到玫瑰枝上的利刺,但这丛玫瑰的怒发,蕴含着内在绵绵不绝的力量。

画面的重点在花。一共六朵,三红、两粉、一黄。以红粉为主,均为暖色调。从作者的色彩运用中,人们可以感到玫瑰那“绵绵不绝”的“怒发”,和如火如荼的生命绽放之力量。三种颜色的玫瑰及绿叶,仿佛是音乐中多重的和声,既有高亢婉转也有低沉浑厚,而非一花独放的女高音,清高自赏。

花朵的背景,上面是一片绿色。以万绿丛中的生机盎然作为玫瑰的陪衬。亦是春天从幼嫩孕育勃发怒放的象征。

这张画中玫瑰不是插在花瓶里,而是在一个坚实的瓷罐中。为什么不在玻璃花瓶中?窃以为瓷罐坚实厚重,更能衬托出这丛多彩玫瑰的桀骜不驯。一旦玫瑰进入玻璃花瓶,就显得阳春白雪,娇嫩高贵。而就没有瓷罐那样接地气。另外,作者在瓷罐上画有外光的反射,这样瓷罐就显得沾有些许灵气,不再那么土实和笨拙。

至于下面的深蓝色,更是用一种深沉厚重的冷色调,来衬托花朵的多彩暖调。

仔细看去,花瓣周围的绿底上,有一些黑色线条如同碳棒抹出,仿佛是小孩子画画,画错了用橡皮涂抹,又没有涂抹干净留下的“败笔”。

错!这是作者有意为之。从中可以欣赏到的“草图美”亦可被称为“原稿美”,能够看到创作者探求、落笔的心路历程。

以上是我从该画和作者的意图中胡乱领悟到的,也不知道是否符合作者创作的真实意图。

不过,有人说,当一件艺术作品完成后,作者的工作就到此为止。剩下的理解和欣赏,就跟作者无关,是读者和观众的事儿了。


郎郎在画中有意将刺隐去,大概是让世人更容易接受玫瑰。也是作者对事物一种主观和片面展现。有时候,是我们对事物认识的不全面,如盲人摸象。更多的时候,是个人主观意识有意无意地彰显和隐弥事物的一些真相。例如:唐朝诗人眼中的《玫瑰》,是柔弱无力、多愁善感的。

麝炷腾清燎,鲛纱覆绿蒙。
宫妆临晓日,锦段落东风。
无力春烟里,多愁暮雨中。
不知何事意,深浅两般红。

——唐彦谦

宋人眼里的《红玫瑰》是风流的国香,香味浓烈得可以将“诗人熏入水沉中”。

非关月季姓名同,不与蔷薇谱谍通。
接叶连枝千万绿,一花两色浅深红。
风流各自燕支格,雨露何私造化功。
别有国香收不得,诗人熏入水沉中。

——杨万里

而在明代诗人眼中,《玫瑰花》是红玛瑙和紫珊瑚,香如春酝,足以醉倒神仙麻姑。

庭际玫瑰树,含芳当坐隅。
春盘红玛瑙,晓帐紫珊瑚。
风信翻霞锦,天香缀露珠。
仙壶春酝好,留著醉麻姑。

——杨慎

到了清代,咏玫瑰者更多。有形容玫瑰“弱质徘徊不自持”,叶申芗所作《怨王孙·玫瑰》:

天教深浅染燕支。
开向东风锦段披。
弱质徘徊不自持。
惜芳菲。
收取香苞事事宜。

也有陆震的《忆江南·咏玫瑰》,将玫瑰品味得“伴糖津咽胜红蕤”:

春来卉。
堪爱独玫瑰。
簪鬓放娇怜紫艳,
伴糖津咽胜红蕤。
枯润总香飞。

众人心目中的玫瑰可以是柔弱“无力春烟里”,也可以是光彩夺目和独立坚强;既可以香味浓烈将诗人熏入水底,又可以香如春酝醉倒麻姑;你眼里的“弱质徘徊不自持”,我口中却是“伴糖津咽胜红蕤”。总之,千人眼里得玫瑰,便有千种不同的感觉。

我心目中的玫瑰花,浓香艳美,但是却有带刺。只可以远看观赏,不可拿在手上把玩。是一种敬而远之美。

书到此处,前面的问题便也有了答案。


11月22日 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