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靴挠痒读侘寂 言论自由难区分

终于将“日本侘寂”一书的最后一部分读完。之前已经将主要的篇幅读完,剩下的是一些附记之类。

读完后的理解大概有一半。俳谐和茶道追求的侘和寂,是日本特有的文化的特征。这些对外人来说,有些隔靴挠痒,必须生长在日本的环境,从小从各个方面受到日本文化的侵淫海外熏陶,才能悟道。看到最后,在迷蒙之中竟然小睡。不知是否如贾宝玉神游太虚境,一时倦怠,竟然不意间进入“侘寂”的意境?

有感,做汉俳记之。

【侘寂】

户外读闲书
朦胧之中入太虚
侘寂到东瀛

【俳谐】

源自东洋语
遣唐返汉方外侣
归宗已羁旅


昨日提到大学校长对待校园内犹太言行的众院委员会上表示,学校出现叫嚣种族灭绝犹太人一事虽然可恨,但属校方依宪法保障言论自由的范畴。

哈佛大学校长的回答是:“这样的仇恨言论,我个人深深厌恶,也与哈佛价值观不符。我们信守对言论自由的承诺,即便那是令人反感、愤慨和冒犯性的观点。”

宾大校长的回答是:“反犹太主义在宾州大学没有立足之地。我们的言论自由政策以宪法为依归,宪法允许提出强烈观点,我不同意以不同方式对待言论,也无法讨论个别纪律程序。”

但是,第二天就改变立场,称那种言论不可接受,她的立场反复之快,引起一些宪法学者关注,认为适足以代表大学在校内,选择性地使用言论自由原则。

大学校长在众院委员会对待校园内犹太言行进行回答

保护言论自由及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法学系统,在演化230多年后已变得复杂微妙;言论自由在一边,骚扰恫吓在另一边,两者间的界线经常难以区别。

一些学者指出,近年来有好些案例,私立大学、学院的校长像变色龙,碰到某些场合拥抱言论自由,但有时被迫要保护政治不正确的思想或学术,就退缩回来。其实,责任也不在他们,因为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没有一个明确的是非标准。

比如,宾大教授们近些年撰写论文,谈优生学,批评医学院里的平权措施及反种族歧视。一位宾大法学院教授经常公开放话,谈自己喜爱西方文化,反对保护少数族群的平权措施。校方虽然驳斥她的观点,但是承认她有言论自由权,仍留任宾大。而另一位宾大人类学教授在Zoom视频开会时,讽刺地行纳粹举手礼,接下来被迫辞职。这是捍卫还是侵犯教员的“言论自由”?

再比如,麻省理工学院(MIT)本邀请芝加哥大学科学家前来演讲,但教职员工及研究生指责这位科学家批评平权措施令人无法接受,于是MIT校长取消这位科学家的演讲。这是维护学校的“言论自由”还是维护宪法的言论自由?

发表批评平权措施及种族歧视的言论,是否属于“言论自由”?何谓宪法捍卫的“言论自由”?

往时今日

去年今天,习填小词一首【踏莎行 · 瓦蓝雾】。


12/09/2023 周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