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时,看到一篇文章,提到一个不太熟悉的文人,端木蕻良。

我知道端木,得自于一部【萧红】的影片。从中得知端木在抗战期间,于武汉跟萧红结婚。其时萧红已经还有身孕,而且这个孩子据说是萧红的前夫萧军的。不论对萧红和端木来说,或者是对国人而言,这都是一段令人产生各种遐想的感情和婚姻。于是,便记住了端木这个名字。
后来,又有两次端木离萧红而去的事情发生,一次是在武汉离开怀孕的萧红,另一个是在香港离开生病的萧红。虽然这两次离开,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和揣测,但是历史对于我们相对久远,并且端木本人至死都没有对此辩白,致使这段公案至今仍在历史迷雾中,给世人留下无尽的想象。
端木这个复姓,在我印象中见得不多。因为端木蕻良是满人,以为是满人的一个姓氏,就像爱新觉罗。其实不然,“端木”为汉族复姓,相当古老,据说自东周时期便有此姓。有资料说,端木为中国第三大复姓。真的吗?我严重怀疑。后来看到,“端木”后来大多改姓为端姓、木姓、沐姓,故今日已不多见。这个解释还差不多。
端木蕻良的“蕻”字,颇为生疏。查字典得知是蔬菜雪里蕻的“蕻”(hóng)字,雪里蕻在我们武汉叫雪里红,是一种常见的腌菜。腌好后颜色深绿,可以切成小段生吃,也可用来炒肉和辣椒等做法。
不过,端木蕻良是笔名,就像鲁迅先生一样。他的原名是曹汉文,不知道跟曹雪芹有没有关系。1970年末开始,端木蕻良开始创作三卷本长篇小说《曹雪芹》。据未经证实的学界传言,端木蕻良家族与曹雪芹有着血缘关系,其实有无血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情感上的认同。只不过《曹雪芹》只完成了前两卷,端木蕻良就被病魔夺走了生命,可惜了的。就像曹雪芹本人也没有完成自己的作品一样,成为一个巨大的文学损失。我有些期待,当代文人中,有没有可能出现一个“高鹗”,出来续写曹汉文未尽的三分之一。
这个笔名的来源,据坊间传说,起因于曹汉文在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鴜鹭湖的忧郁》时,为了避免遭到当局的迫害,给自己取了这样一个既不被人猜疑,又让人难以模仿的笔名“端木”。同时把他印象很深的东北红高粱“红粱”移作名字。但囿于当时局势,主编认为“红”字在当时惹眼犯忌,建议换成一个较生僻的“蕻”字。后觉“蕻梁”二字组合起亦不理想,便又改为“蕻良”。此说言之有理,姑且信之。
端木蕻良和萧红的故事,可以是一段佳话,也可以是一段不堪。常言道,婚姻就是鞋子和脚的关系,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外人不是那只脚,只能以想象揣度之。鞋子不合脚,谁都没有错。最好的解决方式当然是鞋子和脚的分离,各得其所。我想知道的不是鞋子和脚的恩怨,而是作为一个文人的端木蕻良。
听说端木蕻良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原来并不有名,或者说未曾受到应有的重视。这里不免提到夏志清先生。夏志清先生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名著——《中国现代小说史》发表后,发现漏掉了端木蕻良,后来专门撰文写了端木蕻良和萧红的文章。向世界再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东北流亡作家。这样,中国现代小说里便把端木蕻良应有的文学地位补上了。
这有点像“墙内开花墙外香”。不仅仅是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夏志清教授研究端木蕻良,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对他的评价也是“一位有才气、有个性的中国现代作家,但是长时期以来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为此,我读了他的《鴜鹭湖的忧郁》,以今人的眼光来看,也不失为一篇很好的小说。可惜,一时间看不到他其它的长篇,如成名作《科尔沁旗草原》。不过,作为一个文人的形象,端木蕻良,还是在我心目中站立起来了。
08/13/2024 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