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还在想着“五一”是中国的一个大节日,今年的五一,由于疫情的关系,各地的假期活动都会收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民众出游的兴致肯定会减小,这样就会影响到跟吃住行有关的商家。

看到一则消息,现任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助理、拥有副教授身分的黄日涵,在新浪微博帐号公布一张照片。显示“乡村教师支持者马云老师”身著白色上衣、黑色长裤及球鞋,与另一名右手持着铁锹的男子,站在似是刚种下的一棵树前。黄日涵在贴文中说,“经过我多方求证,权威消息。5月1日也就是前天,乡村教师支持者马云老师在湖畔创研中心种树”。湖畔创研中心位在杭州西湖边,先前即为马云创办的“湖畔大学”。
连北京也收到很大影响。听说朝阳区民众早在社交平台与媒体收到通知,如果靠近疫情风险区,可能会被“弹窗”,这个“健康宝”消息一出现,就表示该人员隔离未满,或曾到访疫情风险区,或未依规定核酸等。在严格防控下,可想像到,一旦被“弹窗”,会对生活和出行造成多大不便。能去的大多是西城区,是目前少见病例足迹之地。这次北京官方除了禁影厅营业外,也禁餐厅内用。许多咖啡厅、小吃店被迫调整作法,有的餐厅改成外卖,或是预作菜肴摆摊吸引流动客群,但因为人少,店外门可罗雀。不少店家索性在门口粘贴告示,声明五一假期休息。
像正在解封过程中的上海就不用说了,听说十里洋场的上海,连外滩都长草了。而外滩原本是上海最重要的门面,以往每天都有数万人在上头踩踏,节假日甚至高达百万人,加上每天都有人勤于打扫,别说长出大片杂草,一小片纸屑都不会有,整个铺面就像一面镜子的清洁无比。倒是有网友调侃问大家:“为什么外滩长草了”?答案有:王思聪种的;拜登用无人机种的;国外敌对势力撺掇(教唆、怂恿)的。

为什么提到王思聪?经查,原来王思聪是个富二代,原中国首富、万达集团董事长独生子。上海封城期间的4月19日,王思聪在微信朋友圈说“每天早上的核酸检测,检测的不是阳性或阴性,而是你的奴性和血性。今天开始不会再出门做核酸了。”看样子也是个反政府的分子。
看到郑州封城消息。3月至4月以来,郑州已经历两波疫情,五一长假还没过,再度爆发新一波疫情。郑州市当地3日晚间8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从4日零点起到10日24时,进行为期一周的封控管制,在全市主城区实行足不出区,并开展多轮全员核酸检测。封控令启动,郑州市民开始囤货,超市货架很快就被抢购一空,而官方通告,原则上每天每家可派一人,凭24小时核酸阴性证明外出采买。郑州预计用一周的时间,实现社区传播风险阻断,社会面清零。
“用一周的时间,实现社会面清零。”人们可曾对上海这样的预测记忆犹新?
相信这个五一假期,各地的民众也很难忘吧。国内的朋友们,你们五一假期怎么度过的?
以前曾经提到,言论自由的美国也会禁书。看到一个比较详细的报道,根据倡导言论自由“美国笔会”(PEN America)的报告,全美学校图书馆,从2021年7月31日到2022年3月31日,共有1597本书被从学校图书馆中撤下,内容主要涉及两大类,种族主义,以及“性”——男女同志、双性恋、跨性别者和酷儿(LGBTQ)群体。
这个禁书运动以共和党控制的德州最为厉害,仅德州一个州就发出713个禁书令。我们佛州共和党籍州长3月28日签署法案,禁止学校向小学三年级以下学生,教授有关性倾向和性别认同的题材,学校图书馆也自然撤下有关图书。

我对“性”方面的书涉猎较少,是否儿童不宜,恕我无法置评。但是,禁书中竟然不乏经典作品,比如马克·吐温的儿童文学作品《哈克贝利·芬历险记》(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探究了种族和身份问题,我们当年学习美国文学时,大多都读过此书和它的姊妹篇《汤姆·索亚历险记》。
还有美国作家哈珀·李创作,荣获年度普利策奖的《杀死一只知更鸟》(To Kill a Mockingbird)。在二十世纪,该书大概是美国最广为阅读的种族相关书籍,而它的主角阿提克斯·芬奇则塑造了种族正义最不朽的小说形象。
更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约翰·史坦贝克的作品《人鼠之间》(Of Mice and Men)。虽然该书被许多学校定位必读,但是小说曾因“语言亵渎,带攻击性,并有种族主义倾向”被视为禁书。它被美国图书馆协会列为“20世纪最受质疑书目”。
上述三本书都与种族主义有关。美国笔会指出,一些保守派政客在禁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至少41%的禁书令与州官员或议员的指令有关。另外,有评论认为,禁书令已成为各州和全国政治动员最喜欢的工具。
据此,美国也并不是那么言论自由的,尤其是跟种族主义有关的话题。
2022年5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