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最权威及最有名望的学术期刊之一“自然”(Nature)期刊,近日发表两项具里程碑意义的脑神经科学研究。这些研究标志着人工智能更为深化的发展。

其中,旧金山加州大学(UCSF)神经外科主任张复伦(Edward Chang)带领的研究,结合在大脑表层植入芯片及人工智能算法,让一位近20年无法说话、也不能运用四肢的中风妇女,得以使用“虚拟化身”再次表达心声。
这项研究首度允许患者使用“虚拟化身”进行交流。现年48岁的患者18年中风前,是个健谈的加拿大教师兼排球教练。她选择使用有淡褐色眼睛、棕色头发的女性虚拟头像来传达她的说话;研究人员还以她20年婚礼上的演讲录音,来个性化这个化身的声音。江森在写给纽约时报的消息中说:“这让我觉得自己又是一个完整的人了。”
研究使用的脑机连接接口速度较过去快五倍,也更复杂,是大脑信号控制设备系统的重大进步。系统可根据大脑活动重建患者大脑信号译成文本和声音,以每分钟78个单词速度造句,研究使用约1000个单词词汇集,系统准确率约75%。张复伦表示,“我们现在看到,创造更自然更具体的沟通方式是可能的”。

目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大脑信号控制设备系统功能的实现。患者的大脑表层芯片须以电线连接到电脑,研究团队正在开发无线版本。研究人员希望,失语者最终可通过电脑图像即时交谈,传达语气语调、喜怒哀乐等情绪。也就是说,不管是现有的有线和将来的无线,患者仍然需要一个表达意愿的媒体——目前是电脑屏幕——来表达。我的期待是通过一个小巧的扬声器来解决,相信在解决AI功能的基础上,这些相对而言都是比较容易的。
另一项发表在“自然”杂志的研究,是由史丹福大学神经外科团队进行。对象是一位68岁、无法清晰说话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经过在大脑外层更深处被植入四个传感器和四个月训练后,系统以每分钟约62个单词速度将患者的大脑信号译成文本;系统使用约12万5000个单词的词汇集,准确率达76%。
史丹福大学神经外科教授、研究合著者亨德森(Jaimie Henderson)说:“此研究实现了真正流畅的对话,恢复与他人联系能力。”
不过,这些对人脑的解读的进步,也令人产生一种担忧,当脑机连接系统更能识别出参与者的神经活动时,“读心术”就成为可能,这将引发隐私问题。
设想一下,当一个犯罪嫌疑人被植入这种AI读脑活动装置时,坦诚了犯罪动机和过程,以及证据,似乎是一个好事。对于间谍来说,什么刑法都不需要了,将读脑器一戴上,什么秘密都知道了。可是,如果善良的人们被诈骗团伙植入这种AI读脑活动装置时,就会被迫说出账号、密码等个人隐私信息,那将会对人们造成多大的财产和精神损失?

正如武器的发明,即可以发动战争杀人,又可以保卫自己和家园。电影《奥本海默》揭示了他出于善良的目的,为制止战争而研发原子弹,又为了和平而反对研发原子弹。观众看到一个谜一般的男人是如何陷入一个自相矛盾的困境:为了拯救这个世界,难道必须先毁灭它?
奥本海默的成功与失败,胜利和悲剧的结果,就是人类自相矛盾的结果。难道,人工智能AI的研究也要走这样一条路,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光明美好的时刻,也带来黑暗和毁灭?
往时今日
一晃就是7年了,日子照样是【夏去秋来】。只不过,现在要将”六三余载“改为七十余载,马州山人变成瓦蓝山人了。

08/24/2023 周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