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听过一个成语“从善如流”,意为一个人听从正确的意见的态度,就如像流水那样(自然)。

今天看到一个类似的成语“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字面上看,就是向好发展(从善)做好事,就像登山一样(艰难);向坏发展(从恶),做坏事,就像山崩一样(迅速)。比喻学好很难,学坏很容易。
正如昨天聊到的那个租客,本来缴租纪录良好,看见邻居租霸不交房租,也有样学样,不仅拒付房租并索讨搬家费。结果房东不得不以三个月未收租和提供5000元搬家费的代价,请走这位“从恶如崩”者。
为什么会这样?大概还是人的本性而至。登山多费劲,山崩多容易,当然人们选择容易的去做。不过,既然是选择,总还是有人选择去登山的。
一位朋友提到美国政治学者格雷厄姆·艾利森,他当年读博士曾经被艾利森教授录取,不过他后来没有去艾利森教授担任创始院长的哈佛肯尼迪学院,而是去了另一所学校。这就是人的选择,“如登”还是“如崩”?
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就是艾利森教授创造的一个术语。

“修昔底德陷阱”说法基于古雅典名将及历史学者修昔底德的一段话。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急剧崛起震惊了陆地强邦斯巴达。双方之间的威胁和反威胁引发竞争,修昔底德认为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终于爆发了伯罗奔尼撒战争,长达30年的战争结束后,两国均遭毁灭。修昔底德总结说,“使得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还有这种力量在斯巴达造成的恐惧”。
艾利森教授认为:“修昔底德陷阱指的是当快速崛起的大国威胁了现有霸主时,便自然会发生不可避免的混乱……当崛起的大国威胁要取代现有霸主地位时,由此产生的结构压力使暴力冲突成为必然。”
为支持这论点,艾利森教授在哈佛大学领导了一项研究。该研究发现,在新兴大国与现有霸主竞争的16件历史实例中,有12件最终以战争告终,其中,中日之间的战争就是一例。日俄战争、普法战争、美国独立战争等都属于这个陷阱的范例。

然而这研究受到了相当大争议,学术界对修昔底德陷阱的理论意见不一。这个术语和围绕它的论点已经在国际媒体以及美国和中国的政治家中产生了影响。
中国的看法是修昔底德陷阱是可以避免的。习大大提出“我们需要共同努力,以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寄希望两国能够如此。
不过,乌克兰和以色列,想不打仗可以吗?战争自有定数,谁又说得准呢?
03/27/2024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