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旅行?其实生活就是一种旅行。开着我们身体或命运的汽车,探头看窗外的风景,每天都有相似和不同。
没有到过羚羊谷之前,其实已经看到过摄影社的朋友和网上无数的照片。虽然激起我一定要到此一游的欲望,但是视觉上几乎已经没有新鲜感。我的期待只是亲自踏上那神奇的谷中,用身心去感觉一下谷中的气味、光线和体会身陷其中的立体感,在时光隧道里回味一把岁月之沧桑。

没有定位的定位
很感谢组织我们这次旅游的朋友,把我们的驻地安排在亚利桑那州的佩吉市(Page),这里不仅离马蹄湾不远,而且,离羚羊谷更近。佩吉是一个比两天前的驻地卡纳布明显要大得多的城市。我们一行人住在小城里的一个民宅,旁边就是佩吉市的小机场。机场虽小,每天都有飞机起落,大概是周边景点,尤其是羚羊谷,的缘故。从驻地出发,上到98号公路,到羚羊谷只要10来分钟,简直太方便了。
不过,为了在GPS上定位到上羚羊谷(Upper Antelope Canyon)旅游点具体的方位,却让我们费了好大的劲儿也没有确定下来。因为旅游网站和联络人给的方位既没有具体的地址,也没有经纬度的标识。在地图上查看,似乎有几个不同的地点。最后我们按照旅行社提供的方位走,走到那个旅游点后,却被告知,我们走错了。正确的地方是调转头,从刚才来的路上往回走2英里。
回去的路上,我们仔细地看。果然在公路边上看到不起眼的标记,顺着标记走,就看到一些围栏、车辆和人群,还有几个凉篷和一排活动房。原来这里的确没有固定的建筑,当然也就没有地址了。眼前的这些,大概就是当地印第安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吧。我们这些所谓的文明人,早已经忘记茹毛饮血的祖先们,如同当今的游牧民族那样,是如何追逐水草居无定所的生存历史了。那就让我们骑着铁马,在这黄沙滚滚的沙漠荒原上,体验一把人类祖先的生活方式吧。

梦幻的天使之光
我们参加的是纳瓦霍旅游团(NAVAJO TOURS)的普通团队。参观时间是上午11:40,这是参观上羚羊谷的黄金时段,因为每天只有此时,才有正午头顶那一束神奇的阳光( Light Beams)从洞顶上射入。而其它时间段是没有的,因而参观费用只需100美金。为此我们每人要多付20美金,不过,太值得了。这还是我们很早就事前预订的。
如果想看光柱(太阳在峡谷缝隙正上方时产生)那必须:
– 在 4月中到9月去上羚羊谷,夏季更好。
– 参加 10am – 12am 之间的团队,其中11:30左右的团队最好。当然,不同的月份,阳光最佳点在时间上也会有些许不同。
听说以前还有摄影师团队(更贵,可带三脚架,人少,且导游会清场2-3分钟让大家拍片)。不过疫情开始后,就没有摄影团了。其实上羚羊谷的各个角度,时间段和部位都已经被无数个专业或者非专业的摄影者拍过无数遍了,一般的摄影师恐怕也很难拍出什么大片来。就拿我过时手机来拍照,也可以得到一般人认为是风光大片的效果。不过,通过此行,真的感到我的手机(iPhone 6 Plus)拍摄效果落后了,下一个目标,iPhone 14!
上午11:40,准时出发。我们被安排在此行的第一辆车。这是一种敞篷的大轮子越野吉普车,开在没有路的沙漠上,一路上车后黄烟滚滚。幸亏我们是第一辆,后面汽车上的旅游者就吃老鼻子的黄沙了。好在纳瓦霍的印第安人有规定,游客必须戴口罩,从一进入旅游区的候车地点开始,全程佩戴,一直到旅游结束离开旅游区。
旅游车在路上开了十分钟不到,就停在谷口前,一座不太高的小土丘裂开了一条缝。我们的印第安导游从车上拿下一把铁锹,这一点我开始一直没有想明白。难道是准备念完咒语“芝麻芝麻开门后”,就进去挖掘地下埃及法老们暗藏的稀世珍宝?没有想到那把铁锹原来是导游为了增加光影效果扬沙用的。
上羚羊峡谷在纳瓦霍语中意为“有水通过的岩石”。峡谷的谷口仅有一人多宽。同其它狭缝型峡谷一样,是柔软的砂岩经过百万年的侵蚀力所形成。主要是经暴洪的侵蚀与风蚀而成。季风季节里此地常出现暴洪流入峡谷中,突然暴增的雨量造成暴洪的流速加快,山洪从这里会以惊人的力量喷涌而出。由于狭窄的通道将河道缩小,垂直侵蚀力也相对变大,形成了羚羊峡谷底部的走廊,以及谷壁上坚硬光滑、如同流水般的边缘。这里的光线也千变万化,只有在正午很短的一段时间里阳光才能透过几处间隙照到谷底,带来视觉的奇观。
进入谷中,四周已经没有任何光源,周围的一切都暗了下来。走不远,就有光线从顶上呈光柱状射了进来,周围的墙壁也被光柱的散光映耀的明亮起来。这时眼睛开始适应谷中的光线,石壁是红色的基调,夹杂着一叠叠浅白或浅灰的岩层,在红色的壁毯上像一条条细白的金丝线穿插其间。

导游示意让大家安静下来,各自找好自己的摄影机位,然后从腰背上拔出那把铁锹,从地上铲起一铲沙土,撒到光柱中,顿时形成阳光下无数个细小发光的沙尘微亮点,将透明的光柱变成浑浊的白雾状,不大的山洞里,开始弥漫着沙尘暴的味道。不过,这时大家都顾不得这些了,手中的长枪短跑一阵嘁哩喀喳的拍摄。我也掏出那把快要淘汰的手枪,啪啪一阵连拍,似乎效果还不错。由于沙尘可以捕捉到来自天空的光线,创造出具有独特“光束”外观的照片。这种神奇的环境下,想照不好都难!当然,摄影效果不能跟尼康和佳能的大炮和红镜头相比,更不谈跟专业摄影师的大片比了。
不过,到了晚上,我将手机上的上羚羊谷照片放到朋友圈里时,一片赞扬,那些知道羚羊谷奥秘的朋友们都说:“嗨,你照到光柱了!”此行何止找到了光柱,我还拍摄了光柱的三种不同形态:未洒沙之前的透明光柱,洒沙之后混沌的沙柱,以及沙尘落了一半后,半明半暗的光柱。连续如此拍摄了几个不同地点的光束后,此行人人都收获满满。
总的来说,上羚羊峡谷的路好走,基本上是沙土的平地。没有太多上下坡,更没有狭窄的楼梯,适合于腿脚不便的人参观。
橘红色的魔幻世界
而下羚羊谷(Lower Antelope Canyon),就大不一样了。由于位于地下,下羚羊谷口与地面同高,远看无法辨识,进入后急降约50米,下面的路途很长,不仅在入口处就有两段长长的楼梯,近乎垂直,而且进去后,里面还有上下爬坡和楼梯,因此,在难度比较高的情况下,游客较少。我们家的领导就为此放弃了下羚羊谷的下午游。
事实证明,领导的决策,犹如一贯,总是英明的。当我们在入口处准备下去之前,我们看到一位老者被导游从楼梯带了回来。原来在下楼梯的过程中,这位年长的游客由于紧张和费力,导致呼吸急促,必须拉开口罩才能维持正常氧气的摄入。但这样一来,就违背了纳瓦霍族人的戴口罩规定。当人们面临在生命和游玩之间的选择时,肯定比选择鱼和熊掌来的容易。

如果要我在上、下羚羊谷中选择一个,我会选择上羚羊谷。不过,放弃下羚羊的景色,终究是有点遗憾。鉴于下羚羊谷涉及运动量较大,为安全起见,行动不便者、孕妇以及婴儿不建议参加观光。
到达下羚羊谷的过程中,不需要乘车,走着去就可以了。这段路虽然短暂,但是像进入沙漠,然后走入一个石头里的惊奇幻想世界。因此最好要穿一双鞋帮高一点的舒适型旅游鞋,不然沙子会进入到鞋子里。我们组的另外两名队员中,有一位竟然足蹬一双办公室上班穿的黑色西装硬底皮鞋,而且是一双很新的皮鞋。铮亮的黑色牛皮在午后的阳光下,虽然蒙上一层沙漠中的黄沙,仍然显示着闪亮耀眼的质地。本来应该是在硬木地板上或者水磨石光亮的地面上咯噔作响的皮鞋底,却像踩在厚实密绒的地毯上,被柔软的砂石淹没了声音。有人能想象出这是为什么吗?

下羚羊谷的纳瓦霍语意为“拱状的螺旋岩石”,这里到处可以看到水流过而造成的螺旋形,以及由风沙和流水雕琢形成的抽象自然景观。但是从底部看,人们会觉得自己本身就处于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之中。峡谷的有些地方很狭窄,只允许一人通过。过胖和大肚子的旅游者,不小心说不定就会卡在里面。
用我们地质大学毕业学生的眼光看,羚羊谷主要是砂岩组成,由于富含多种矿物质,尤其是铁一类的矿物,因此呈现出丰富的橘黄、红、紫等色彩。岩石本身就色彩绚丽,加上阳光的作用,更加五彩斑斓,再加上蓝天陪衬,简直就像是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在知更鸟的蓝色背景上缱倦舒展。流线型的砂岩壁,是水流侵蚀岩石后留下的。历史走过这片土地,在岩洞壁上留下它的痕迹。当代游人穿行其间,恍若进入时光隧道,须臾穿越历史。

面对着大自然提供的独特风光摄影室,无论游人是新手小白,还是专职摄影师,不管使用的是一般手机还是专业摄影设备,都会拍摄出令人惊叹的作品。
我们的向导很不错,除了给我们讲解羚羊谷的故事,同时对什么地方,有什么摄影大咖照过什么样的得奖作品等等十分了解,在那些地方还会为我们演示大师们是如何是镜头来体现下羚羊谷风景的,并帮助我们用手机来表现谷中难以实现的镜头。比如,用手机的全景模式(PANO),横着拿手机,镜头从被拍摄者脚下开始往上拉,就会得到一张从谷底到谷顶,甚至包括蓝天,从脚到头的全景照片。在此之前,我用全景模式照风景时,都是直拿相机,水平方向移动。想不到在下羚羊谷还学到一招横拿从下往上的手机拍摄方法,而且在这里非常实用。
出发前,我心目中大峡谷行有几个必看之处,羚羊谷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用全身心去体会过了。人生的愿望清单上又勾掉了一笔,此生又减少了一项遗憾。
05/2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