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怎样写游记》的文章写道:“按游览的顺序写。在参观或游览一个地方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移而进行的,因此,我们必须以游览为线索,由先而后依次记述游览过程中所见到的景物,这样,读者才会对你游览的地方有一个清晰的、全面的印象。”
那好,第一篇就按这个方法来写。第一天,从河南郑州出发,坐大巴前往山西。至于为什么不从武汉出发(飞机、火车),而从郑州出发,别问我。
04:50 集合
随导游走到郑州西站。天色微明,路上几无行人。车站大路边上,一个路边摊已经开张,小车上是热腾腾的早点,“刚出炉的包子,来杯牛奶?”小贩热情地打招呼。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在国外多年都没有体会到了,一种久违的亲切感悄悄地从古老的中原大地袭来。到了车站集合点,时间尚早,放松一下。车站卫生间蚊子苍蝇环绕,齐声欢迎“早上好!” 一句“东方欲晓,莫到君行早”涌上心来。
05:30 上车
本旅行团66人,共分为10个大组“家庭”,因此被导游称之为“六六大顺、十全十美、山西旅游团”。(后来又从团升级到“军”,那是参观八路军总部以后的事了。)
我们属于一个苦哈哈的散装团:大声喧哗已经不是个事儿,不听导游指挥,自行其是-不跟团队走,自以为是抢上错车,团员争先恐后上车抢“好座位”,一窝蜂抢装行李……我们,该团唯一的老外,自然是只有在最后观看的份儿。我家“领导”一看这阵势,表示要退出该团,打道回府。我觉得这既是一次旅游,又是一次可以仔细观察当代普通国人的机会。于是劝领导再忍耐一下。
05:45 发车
山西苦旅正式开始。我们最后一拨上车,走到最后一排,座位已经坐满了。于是,向导游报告没有座位了。被导游告知前面有座。原来,在司机座位的顶上,还有两个座位。我们坐在二楼第一排。前方是一面大玻璃,视线比司机还要好。相当于大巴的商务仓座位。最后上的坐在最前面?因祸得福?此刻,我家领导的感觉渐渐稍好起来,可能开始打消了返程的决心。
一坐下,就被车上的汗酸混合味道包围,让我想起五十年前的大串联和当年火车上的味道。半个世纪过去,周围的世界、硬件和软件都在飞快的变化。不变的,仍然是人体自身的气味。车开后,空调开了,凉快了许多。一会儿,就“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车行驶在G55公路上,不知道是否可以理解为国道五十五?太阳在右边的窗外,因此我们应该是往北走。窗外是淡淡的晨雾。车里闷着全车里人们的呼出,车窗内壁是一层薄薄的人工造雾。大自然在夜里呼出的二氧化碳,加上车上人工造雾,使得我可以轻松地看着初生的太阳,红彤彤的,像极了煮熟了咸鸭蛋黄,一点儿都不耀眼,很温柔亲切。除了个别人在叽叽喳喳鸟语外,大多数团员都闭着眼睛,继续着因为早起而未了的残梦。公路在大雾中,也安静下来。大巴稳稳地行驶,偶而有一辆小车超过。
06:50 休息
车在一个叫桃花峪的休息站停了下来,让大家方便一下。休息站在美国叫 Resting Area,这里的英文译为Service Area,我觉得翻译得也挺贴切的。这家休息站的 service 真的不错。首先,卫生间干净无味,难得。小便池上还有冷幽默:蚂蚁什么都没有说。小卖部有正在摊着的鸡蛋煎饼,人民币6元。锅里蒸着玉米棒子,人民币5元一个,是那种黄色的糯玉米,我的最爱。居然还有瓶装咖啡,Latte 和 Mocha 都有,人民币12元一瓶。早上4点多就起来,这里一顿早餐,中西合璧,专门对付美籍华人,棒极了。一个休息站,如果能很好地解决客人一进一出的问题,夫复何求?但愿一路上都有这么好的享受!
07:00 黄河

车过桃花峪黄河公路大桥。这座大桥比武汉的长江大桥都要长,因为桥下的黄河河床很宽。黄河的河床是裸漏在地面上的,有些地方有河水,有些地方是沙滩,沙滩不一定在岸边,有些就在河道上,有些河床上甚至都有植物覆盖了。用我们地质学的描述来说,此处河流的沉积作用大于河流的搬运作用,也就是俗话说的,年老体衰了。黄河,你滋润了华夏文明几千年,如今,老了。
我家乡武汉的长江,可以看到夏季江水退后,河床两岸露出的沙滩。即使在冬季枯水期,江面也有近一公里宽阔。江心,永远是深不可测的江底,不露庐山真面目。长江,一路走来,浩浩荡荡入海,仍然朝气勃勃,年轻有为。近代中国的重心,也从黄河南下转移到了长江。
不久,路过“南水北调”总闸门。桥下面人工修建的渠道里,水清绿如玉,缓缓而流。这是人类欲与自然比高低的壮举。出国后,听说了中国的“南水北调工程”。据说,此工程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即西线工程、中线工程和东线工程。工程全部建成以后,“每年的调水量相当于一条黄河的水量,可以有效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状况,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西部大开发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此刻路过的就是中线工程一段,从我们长江的支流汉水调来的水。
从长江里又产生一条黄河?长此以往,北方水资源解决了,长江受不受得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会受什么影响?是否长江正如刚刚驶过的黄河一样,会提前进入老龄化?黄河不答。长江无言。大巴带着我的疑问开过了黄河,继续北上,将这些疑问抛在了黄河南岸。世上真有杞人如我吗?“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楚国有人忧长江老化,子孙所寄,敢不忧者?
07:45 省界
收费站,由河南进入山西地界的标志。全体乘客下车安检,少有的情况。听同车的团员们说,是由于国庆70周年大典将近的缘故。大家排队刷卡(身份证)照相过关。我们持护照,不能刷卡识别,因此,得过“非身份证”通道(省得排大队)。在警察叔叔检查证件的过程中,我用中文跟他们交谈。没有想到,警察叔叔竟然夸我中文讲得比他好,挥挥手就让我过关了。我是老外?!
08:00 山西
重新开车。导游开始介绍山西,讲得一套一套的。什么“陕西旅游看坟头,上海旅游看人头,山西旅游看砖头。”还有山西人识别标志有三个:
- 小脚趾的指甲是两瓣。从洪洞大槐树出来的人,为了认祖归宗,用镰刀削一半脚趾。
- 手臂上有绳子捆绑的印记。迁徙的人在押解过程中,手背上被绳子绑出一条印子。
- 拉屎撒尿叫解手。迁徙的人在押解途中,请求押解官人“解”开绑着的“手”去方便。久而久之就成了方言—解手。
听老家的老辈人说,我们的先祖都是从那颗大槐树下出来的。因此,以上三个识别标志我都具有,而我家“领导”就没有。“解手”一词在湖北方言里也有,只是发音不是普通话的jieshou,而是 gaishou。不知道山西话的“解手”是怎么发音的?莫非我真是老西的后人?莫非冥冥之中,这就成了我的认祖归宗之旅?我开始对山西之旅带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和莫名的兴奋。
进入山西境内,明显感到车行进入山区。开始穿山洞过隧道,而且隧道一个连一个。外看是黄土植被的丛山峻岭,蜿蜒起伏,莽莽苍苍。问过导游,原来这是王屋山,是吕梁山的支脉。山体外看,裸露之处风化得厉害,但是植被覆盖率不错,树草葱茏。露头多半不是岩石,均为疏松土质,给人以黄土高原的感觉。这不就是当年愚公搬走的太行山和王屋山吗?愚公的确是“愚”,为何在山上挖山不止,中间打通一个隧道岂不是省事省力多了?
正当看着窗外的群山感叹之时,几只苍蝇在车中嗡嗡叫,不断干扰着游兴和思绪。似乎不停地提醒我:久违了,这里是中国!身后一位团员挥舞着旅行帽,追尾一只苍蝇,口中念念有词:烦死人!我亦效法之。记得曾经有人云: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我今狗尾续貂:与蝇斗,其乐也无穷!
08:45 堵车

车停下来,前方堵车。(这是本次旅行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前后看不到头的车辆,全都整整齐齐地靠在右边的慢行道上,没有从左边往前挤抢的车辆。令我吃惊!这么守规矩,有点不像国人的素质啊。在武汉那边,一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定是两条道上塞得满满的,而且,左右两边,如果有路肩的话,也会挤得一点空隙都没有。难道进入山西后,人的素质就会自然提高?这个问题,至今无解。总之,比耐心的时刻到来了。南无阿弥陀佛!车上开始热闹起来。还是下车松活一下腿脚吧。OMG,一个了不起的发现。
雨伞,除了下雨遮阳以外,还有一项隐性延伸功能,是我以前所不知的 — 临时“解手”庇护器。车上几位女士“耐”不住寂寞,下车后翻越路栏,深入路边树草阴森之处探险。一会儿,就见一把把小花伞在林荫中展开。然后,看不见,听得着,她们就地自行方便起来。国人智慧!雨伞,也不失为三急时解决问题的好工具。看来,出门带伞,不管下雨不下雨,都是久经考验的经验之举哪。为减轻行囊,我们只带了可以防水的衣裤,却没有带上伞。失策啊!出门旅游要带伞!要带伞!要带伞!(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看着路边时隐时现的花伞,得打油小诗一首:
路边草丛花竞发,
老媼彩蝶舞其间。
荒山野岭承玉露,
修得身轻赛神仙。
继续前行。看到豫晋高速公路上有“假”建筑工人,挥手站在公路施工现场,提醒路人注意。就跟刚出武汉天河机场后,在机场公路上见过路边有“假”警察叔叔站岗一样,对司机具有提醒功能和法制的威慑力。进步了,我的国!期待十年后AI机器人能替代它们。但是又怕将来机器人取代和消灭人类。诚如: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12:15 午餐
到达武乡县-八路军总部所在县。
午餐。团费不包括午餐,导游收每人三十元。66人分为六席,每桌11人。这是旅途中的第一餐。十菜一汤,基本上为新鲜素菜,还有面食充当菜肴,如面条、粉丝、炒饼等,荤腥是一条全鱼,正和我们减肥心意。白米饭、馒头、花卷管够。我们被分到第四席,在日后的旅途中,我们就是同桌的你了。
13:00 八路军总部

参观八路军博物馆。收获之一,弄清了八路军的组成。
八路军的全称: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以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叶剑英为参谋长,左权为副参谋长。八路军政治部,以任弼时为主任,邓小平为副主任。八路军下属三个师:
• 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
• 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
• 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
收获之二,厘清抗战史实。
抗日战争,主要是由国军进行的。八路军虽由共产党领导,仍然也是国军(国民革命军)一部。国民党和共产党都参加了抗战。国军是抗战正面战场的主力,共军也是抗日的一部分,主要是在敌战区。因此,所谓抗战胜利后,国军下山摘桃子的提法,恐要商榷。
收获之三,进太行,见父母抗战的地方。
都说太行山,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从展品看到抗战之艰苦卓绝,共产党人抗战的决心和行动(百团大战、游击战)。小时候就听父母谈起抗战的故事,从他们口中知道了冀中抗日根据地,日本鬼子的五一大扫荡,三光政策,还有青纱帐和太行山,以及身上的伤疤。展馆的一图一物,仿佛活了起来。沿途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有了一份亲切感。
我们旅游团在八路军总部誓师,自封为八路军第66团,后扩充为66军。下一站——平遥古城。
15:25 平遥

进入平遥。平遥,比我想象的要大,而且分为古代和现代两部分。平遥新城区高楼林立,丝毫不是我想象的模样。车子在这里行驶,大马路、红绿灯、路旁的商店和来来往往的汽车和行人,显示一种现代化城市的感觉。穿过新平遥城区,拐往西门方向,远远就看见了古城门。这才是我想象中的平遥古城。
说起平遥的历史,那就远了去了。据载,平遥地区始建于周宣王时期,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春秋时期属晋国,战国时期属赵国,直到北魏时期改名为平遥。唐宋元明清一路下来,经过历代王朝扩展修缮,特别是在康熙年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其城池更加壮观。我们今天看到的古城,就是康熙年间所建。
据导游介绍,此行平遥游的安排为三个景点一条街。
- 平遥县署(县衙门)。听说当年朱镕基在总理任期间,以“五不”(不题词,不受礼,不吃请,不剪彩,不批条子)著称,竟然 “破例”为古县衙题词。一是说明朱对平遥县衙所蕴含厚重的廉政文化大加褒奖。二是说明朱的“五不”只是纸上谈兵,徒有其名而已。既然不题词可以破例,那么不受礼等其它“不”也都有“破例”的可能。可惜朱公一世英名,尽毁于平遥。

另外,县衙门上高悬“平遥县署”的大匾,而不是人们习惯称呼的“平遥县衙”。导游解释说“署”比“衙”大一个级别,据称平遥在明清时期是全省重要的商贾云集地,在经济上的地位举足轻重,所以县官的级别按照大县县令以从六品设置。我觉得,这种解释可能是导游的无知或者旅游局的误导。虽然清代大县的县官可以是从六品级别,但是,中国古代自秦以后,县级行政单位统称县署,沿袭至清。县衙则多为民众的口语俗称,“县署”才是县政府的正式称呼,并非县官的级别大一些。这一点跟当代中国的城市如武汉市跟宜昌市一样,虽然,都是市级单位,但是,市长的级别则大有区别。
参观后,觉得大清朝的县衙,司法还是比较透明的,值得现政权借鉴。如大门外廊下架设登闻鼓,百姓可在此击鼓鸣冤。我觉得法院大门口也可以设一个,这样老百姓有冤情,就不用跑到北京上访去了。大门旁还立着一块震慑诬告的石碑,上书:诬告加三等。有了“罪加三等”一说,基本就杜绝了诬告的产生。因为胡乱击鼓,是要受罚的。同样,另一块石碑上书有“越诉笞五十“字样。也就是说,如果越级上诉要被抽五十鞭子。这条有点不妥,如果本级县官处理不当,老百姓当然有越级申诉的权力啊。走到公堂上,正面“明镜高悬”的大匾高悬,大堂两旁的肃静牌子和杀威棍竖立,不觉一阵”威——武——“的喝声从两侧传来。
县衙大门外右侧有“申明亭”,实为一个民事调解处。凡民间婚姻、田产、斗殴等纠纷,须先在申明亭由里长调解,调解无效者方可具状击鼓。申明亭的设立也是对诉讼程序的一项改革。要不然,县太爷一天到晚被琐事纠纷所困,无法脱身去治理一县之政治、经济、文化的大事。衙门大门两旁的对联也很有意思:上联是“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时费钱就胜人终累己”,讲老百姓轻易不要乱打官司。下联是“要酌理要揆情要度世事做这官不清不勤不慎不公易造孽难欺天”,说为官要清正,不要造孽欺天。
- 镖局博物馆。镖局是信息、交通、贷币流通不发达时期的产物。为商务往来、货物、贷币的正常运转起了积极的作用,见证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鼎盛时期,一个大镖局有师徒一千余人,能走水旱两路镖。在全国各重要商埠所设之大大小小的镖局中,其中著名的、业务覆盖最广的、通行全国的有十大镖局。为首的是兴隆镖局。有记载说:“考创镖局之鼻祖,乃系清乾隆时,山西人神拳无敌张黑五,开设兴隆镖局于北京前门外大街。”据说,镖师们一旦看到远处山上有土匪,就大喊:“合吾一声镖车走,半年江湖平安回。”在山西方言中,“合吾”和“黑五”是同音词。可见,这个张黑五当年很牛的。
不过,镖师最有名的,我以为当属大刀王五。王五不但在武林中侠义心肠,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旗帜鲜明,支持维新,靖赴国难。这是武林中人少有的。王五与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以兄弟相称,成为人人称颂的一代豪侠。在民间流传的晚清十大高手中,与燕子李三、霍元甲、黄飞鸿等著名武师齐名。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年的镖局渐渐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取起而代之的是现代物流:码头上堆积如山的集装箱、横跨大洋的巨轮、飞机、火车,还有今天公路上南来北往的大货车。除此以外,镖局的另一个功能,则由荷枪实弹的安全押运公司和保安公司替代。

- 钱庄博物馆。钱庄产生于明代。当时流通两种货币,即白银和制钱(铜钱)。白银是大单位货币,主要是官府大宗交易中,如征收田赋和各种商税以及发放官兵俸饷等。制钱为小单位货币,主要为农民出售农副产品和老百姓购买生活必需品使用的货币。因为两种货币的不同用途,出现了互相兑换的社会需求,就产生了钱庄这样一种承担货币兑换职能的组织。严格的说,此时的钱庄还算不上是现代意义上的银行。
我们参观的是著名的“协同庆”钱庄博物馆,是平遥规模最大的钱庄院落。前后共有相互独立又联系的七进院落。最吸引我的是第五个院落,那里有堆满了白花花银锭的金库。金库建在地下,有曲径窑道,前通往前柜,后通往大街。库房有专人看管,上有铁丝网罩顶,按当时标准,可以说是安全、隐蔽,运输便利,面面俱到。
今天的协同庆钱庄,还有一个生财之道。游客可以用现金,在钱庄的柜台上购买银票,然后,可以用银票到地下金库兑换黄金白银。过一把土豪瘾,体验一下当年有钱人数银子的乐趣。当然,那些黄金白银不是真的,所以,我一两也没有兑换。

- 平遥南大街。南大街又称明清街,是平遥古城对称式格局的中轴线。也是是平遥古城在明清时期最繁华的商业中心。现在的南大街,整条街道保留着完整的传统格局和独特的历史风貌。大街两旁高屋连脊,密排着仿古新店铺,可谓众商云集,招幌如林。据说,清朝的南大街控制着全国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金融机构,被誉为中国的“华尔街”。
平遥古城总印象,老城区,历史厚重、保存完好,几乎原汁原味,值得一看。新面貌,商家林立,市井喧哗,但是不是我的菜。如果没有吃过山西风味,这里的小吃可以代表。虽然是国庆节前,仍然感到游人太多,参观时挤挤攘攘的,这种中国特色,实在颇倒游人胃口。

18:30晚餐
平遥的餐饮服务较差,一不上茶水,二不报菜名,三上菜极慢,吃完了饭,起身离席时,最后一道菜才刚刚端出来。餐馆菜肴一般,还不如武汉一般的小菜馆;卫生较差,碗筷油腻,餐巾纸也没有;环境嘈杂,大呼小叫;这家餐馆的服务,几乎跟古城一样,还停留在明清时期的水平。离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实在相差太远。要我来评分,连一个A都评不上。
19:25 夜宿
回到酒店。导游特地关照我们,派了旅店最好的一间房给我们。打开房门,原来这是一间“洞房”,房间有客厅和卧室两部分,面积很大。客厅部分有大沙发一套,卧房里张灯结彩,墙上屋顶到处挂着大红或金字双喜。美中不足的是,喜庆中的地毯和家具都是灰扑扑的。不过,真的要感谢导游的关心和照顾,让我们在平遥享受新婚燕尔度蜜月的待遇。这可是平遥游,乃至山西游的最高级享受和礼遇。
平遥游,超值了!
山西游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