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由“Z”而敏感 古时不因人废言

今年3月,俄罗斯体操选手伊万.库利亚克(Ivan Kuliak)在受奖时就因穿着胸前印有“Z”字符号的服装,遭到国际体操联合会纪律处分调查。

我不懂俄文,但是看到有人解释,“Z”在俄语代表“Za pobedy”,意即“为了胜利”。值此俄乌战争期间,在俄罗斯,“Z”被拿来象征“俄军胜利”,不仅出现在军用车辆上,也可以在城市内的公车亭、广告看板上看到“Z”字符号,也有战争拥护者将“Z”印在T恤上,表达自己支持入侵乌克兰的态度。

此刻,俄国运动员在衣服上印有“Z”字符号,不能不让人感到,这是明显宣示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胜利。由这个“Z”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卐”,让人一看到它便会想起当年的纳粹德国,想起希特勒。试想,如果今天,一个运动员在颁奖仪式上带着“卐”字符号,是不是应该遭到世人的谴责,以及国际体联的处分?!

听说德国政府日前下令,禁止公开展示“Z”字符号,否则可能被视为犯罪行为,面临3年有期徒刑或罚款。我想,德国对此是有切肤之恨的,因此政府对此是十分敏感的,而且惩罚也是非常严厉的。美国,相对而言,在这一点上就比较宽松自由。我看到过美国的极右翼人士上街游行时,打着“卐”的旗帜,戴着“卐”的袖标,竟然警察在旁边并不干涉。好像只要游行按要求正常进行,人群没有骚乱,没有破坏社会治安,警察就不会干预。美国并不取缔这些极右组织,还允许这种游行。我个人觉得,应该这样,因为民众有宪法允许的结社自由,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力,哪怕这种思想是反对政府的。不管是极右,或者说极左,只要言论不变成行动就行。当然,像去年一月那场由游行导致占领国会的骚乱,美国也是严惩不贷的。

记得当年办理美国签证填表时,上面有入境者是否为纳粹成员或者是共产党员的栏目,印象很深,说明美国对这两种人的入境是有限制的。可是,到美国来后,我首先在马里兰大学看到了合法的美国共产党以及他们的组织活动。然后,又看到合法的白人极右组织和纳粹“卐”的符号招摇过市。真是令我大跌眼镜。当然,也看到一些报道披露,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有专门的部门时常监视这些组织的活动,还有卧底在里面。不过,至少,美国在表面上不会禁止他们的活动,只要他们没有颠覆政府扰乱社会治安,就允许他们的合法存在。美国走到今天这种宽容的地步,也是从黑暗中经过斗争一步步走过来的。美国历史上也曾经有过麦卡锡主义,造成排共和打击左派的黑色恐怖。说实在话,我还是很佩服美国的这个度量,允许少数人说话,允许不同政见的人士表达观点的自由。

所以,当我看到一则报道,我不禁产生一种当年“文革”才有的感觉。电影《芙蓉镇》结尾的镜头又仿佛出现。拨乱反正后,专吃“运动饭”的王秋赦人疯了,只有他还在敲打那面破锣,伴随着他无力地叫喊:“运动了!运动了!”似乎意味着,事情还没用完。

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视野的开阔,我渐渐发现,芙蓉镇中王秋赦的描写,其实是人类的一种共性。这些人位于社会的底层,他们希望通过社会秩序的动乱,使得他们在破坏现存社会的活动中,将财产再分配,并获得社会地位。这种人不仅产生于文化大革命,或者以前的历次政治运动,也不仅在中国。他们代表着一种狭隘的眼界和观念,一种没有包容、只有仇恨和破坏的心理。

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世界名著《双城记》,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所写成的长篇历史小说。小说里描写了统治阶级(贵族)如何道德败坏、欺压残害百姓,人民心中积压的仇恨终于爆发,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法国大革命,以及随后革命党人对前贵族采取的残暴行为。狄更斯笔下有许多这类人物的描写。不过,其中最感人的还是那个为了爱而自我牺牲的卡顿。

为什么伟大的作家总是要写“爱”,我的狭隘理解,因为世上的恨太多了。扯远了,回到正题。

三星折叠手机系列Galaxy Z Fold 3、Galaxy Z Flip3

这个报导说,三星的热门折叠手机系列Galaxy Z Fold 3、Galaxy Z Flip3在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国的官网上,已悄悄被改为“Galaxy Fold 3”、“Galaxy Flip 3”。自2020年发表折叠机时就开始使用的“Z”字因不明原因被撤下,但在其他国家、地区的同款商品名称并未改变。我不知道当初为什么韩国人要用“Z”字母,但是,三星的厂商当时肯定不知道2022年俄乌会有一场战争。是不是受到汉语的影响,“Z”代表折叠(zhé dié)?这样的话,中国人应该比较容易接受。

于是,有人认为,三星拿掉“Z”与乌俄战争有关。但是,目前还无法确定摘除“Z”字符号是否与乌俄战争有关,希望这是一种误解和谣传。不过,既然有人这么“认为”,那就说明还是有人会这样联想。很明显,这些韩国三星手机在市场上的出现,应该早于俄乌战争。而且,韩国政府现在是谴责俄罗斯的。如果上述推测是真的,那就是有些人出自对俄国的仇恨,导致对“Z”(为了胜利)字敏感。这跟美国自由的宽容度相比,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或者是不是反应得太过了,又或者,是不是狭隘偏激得有些可怜?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大兴“文字狱”的朝代,统治者用文字来严厉镇压不同政见者。现代中国不也曾经发生过反右运动,把一大批对国家政策有不同看法,对政府官员有意见的人们,统统打成右派,撤职流放的惨痛教训吗?记得“文革”中有人无意中坐在旧报纸上,结果发现报纸上有“伟大领袖”的照片,轻则被批判为“玷污”领袖,重则打成反革命。那些荒谬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应该吸取过去的教训,要允许人们说话,不要搞一言堂,干什么都要跟“中央”一致。

林则徐有一句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这个道理。不要吹个口哨就要人家检查,写个日记就大张旗鼓地讨伐,说句当下不要再继续封城清零的话,就把人家撸了。我们的国家要听老百信说话,我们的领导不要怕不同的意见,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强大。

如果这些话倒回去60多年,也有可能会被打成右派言论。我在想,今天的中国还会这样吗?


2022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