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茉莉花和白兰花盛开的时节,白色的花朵布满了庭前油亮的绿叶,朵朵饱满、芬芳。早上出门采摘几朵,或放在屋里,或搁置案头,整天都是它们的清香。面对一个满是晨光和香气的小院,案头放着茶盏与笔墨,花香弥漫,人心静好。得小诗一首【七绝·案头花事】

黛绿深深白花扬
香魂渺渺引幽芳
晨光悄拭指尖露
好作清吟伴昼长
有人对微信里的同学群、战友群、亲戚朋友等等群,慢慢都会鸦雀无声,变成死群。据说原因是没有实际利益的事,人是坚持不了多久的。这些群一开始可以提供情绪价值,但是情绪价值是依照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越往后,人们会觉得越没有意思。随着年纪变大,所有的热情都会熄灭。
接着就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人本质上都是一个人活着,孤独本是人生常态。不过,如果人介意了,那就是孤独,如果你享受了,那就是自由。
在我参加的一些群里,的确有这些现象。但是,也并不是全是这样。我的同学群(大、中、小学)基本上每天都有活动发生,一些文学群里更是每天热热闹闹的。多少年过去,这些群并不依照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
由此看来,递减规律只是一种趋势或倾向,并非铁律。目前仍然有些群热闹如初,甚至越老越活跃——比如文学群,大家喜欢写作、阅读,有持续的话题,有共同的“生产力”输出,就更容易持续。又比如老同学群,彼此经历了人生早期的重要阶段,这种关系更像是“情感储蓄账户”,随时能支取一点温情。另外,如果一个群里有个“带头大哥”,背后有人在默默组织、点火、维系,那么这个群就能够持续活跃。
这说明,有些群已经超越了情绪消费,而进入了功能性、共同体性或者精神契合的阶段。
人的连接和分离,都是一体两面。微信群沉默,未必代表人情冷漠,也可能是一种“尊重彼此安静”的默契。活跃的群让人感到热闹和被理解,沉默的群也未必没有价值——它可能像一本翻旧的同学录,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安慰。哪怕群里一句话都没有,头像还在,那也是一种“备胎式的陪伴”。
一个群,就像一个“虚拟小社会”,它的活跃与否,其实是一个“能量场”的体现。若是所在的群能持续活跃,说明这群人之间的精神频率还对得上,价值共鸣也还在延续。这其实是一种福气,是值得群里的诸位相互珍惜的。当然,能坦然面对沉默群,也是一种成熟的体现。
往时今日
三年前的此刻,正是疫情中测得“阳性”,居家“隔离”一周,转为阴性之时。曾作【七絶·出關】四首记之。不是脸书提醒,几乎已经忘却这段经历。
總道新冠泰岳重
今知感冒羨身輕
塞翁失馬福依禍
鎧甲多層抵萬兵
五日山中靜閉關
柴扉盡享野雲閑
抽絲剝繭如風過
濁酒新詩逐日還
何須小恙待清零
禁足居家勝典刑
魍魎山妖騷上帝
一聲號角遁無形
瓦藍湖畔曉光濃
悵惘神州暮色封
欲問人寰瘟疫事
相期玉宇早從容
两年前,闻纽约晚春突降冰雹,曾作【七绝·谷雨冰雹】记之。
岭南暮日横墟落
朔北残鳞急矢飞
谷雨萍生鸠拂羽
何须冰雹送春归
04/23/2025 周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