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江南多芳草 解构主义反主流

一到二月,就想起唐人贺知章的《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个比喻颇为新奇,剪刀裁细叶。不过,我总是想象不出当风和日丽,和煦的春风拂面时,如果换成一把剪刀在脸上划过,将是何等感觉?也许,这个时刻,宋人的“江南二月多芳草,春在蒙蒙细雨中。”更为妥当?

当然,此时的阳历二月,仍然还是农历的腊月。虽然户外阳光明媚,鸟语花香,一派春色,可是早上气温还是在40℉之间,算得上是佛罗里达的严冬了。真正的二月,还有一些时日呢,尽管耳边响着当年革命样板戏舞剧中的一段“万泉河水”的音乐,仿佛南国泉水叮咚流淌的场景。

看到微信群里推荐的一篇文章【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想看看作者为什么这样说?第一章的标题是“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亦称逻辑中心主义。什么是逻各斯中心主义?且往下看。第一句开头就是“德里达的哲学生涯是从批判胡塞尔的‘自我’哲学开始的。”

对于一个普通老百姓来说,哪怕是对一个非哲学系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甚至是非文科的理工科博士来说,有几个人知道“逻各斯中心主义”,有几个听过“德里达的哲学”,有几个了解“胡塞尔的‘自我’哲学”?就像《隋唐演义》中瓦岗寨的那个程咬金,一上来就挥出三板斧,劈脑袋(德里达)、鬼剔牙(胡塞尔)、掏耳朵(逻各斯)。一看这阵势,恐怕大多数人都尿了,不是被他劈于马下,就是落荒而逃。在下就是这群人里的一个。能够或者敢于接程咬金三板斧的,都是“天下好汉”,对哲学领域颇有研究和造诣的思想家。

落荒而逃到一个僻静处的我,回头一看,追兵不见了,这才坐下来喘口气,回想刚才那三板斧的厉害。

程咬金 (网络图片)

谁是“劈脑袋”的德里达?

雅克·德里达(Jacque Derrida,1930—2004),犹太人,是当代最重要亦最受争议的哲学家之一,当代法国解构主义大师。

那什么又是法国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呢?据维基百科解释:德里达的解构主义首先基本上是一种批判和颠覆传统西方理性主义文化的策略。

传统西方理性主义文化又是什么?指的是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与本体论,特别是以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语言中心主义为基础的形而上学。——有点晕

看到这里,好像程咬金的三板斧又劈了下来。解构主义——批判传统西方理性主义——颠覆逻各斯中心主义以及语言中心主义。——这些能在一下子整明白吗?我是不行的。于是,我又落荒而逃。

再次逃到一个追兵不到之处,歇下来又禁不住回头想想。前面两板斧的“鬼剔牙”(胡塞尔)和“掏耳朵”(逻各斯),到底是个什么招式?

维基百科说,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语音中心主义其实是一体之两面。逻各斯中心主义意即以逻各斯为基础或中心的思想,逻各斯有理性、逻辑、话语、真理和根源的意思;语音中心主义是指语音能够呈现真理或意义的功能。——这么解释,能听懂吗?

柏拉图认为,思想和逻各斯是相同的,不过思想是灵魂内部不发出声音的对话,而将它发出声音来就是逻各斯(说话、判断),思想是灵魂自己的自我对话;柏拉图不但确立了人作为理性的思想主体,也强调了说话的逻各斯的优先地位。——这样讲,是不是明白一些?

从古希腊时代起,希腊人就把他们自己的民族所使用的希腊语当成唯一“正当”的语言,把讲非希腊语的异族,统统称为barbarians,意思是“野蛮人”或“不会说话的人”(说话结结巴巴的人)。——这样讲逻各斯,应该好懂一些吧?

另外,基督教时代一开始,就受到希腊思想的影响,耶稣基督的门徒约翰在《约翰福音》一开头就说:“太初有道(Logos),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个“道”(逻各斯)有说话和真理的意思,和希腊思想一样,它表示真理与话语是一体之两面,一方面是真理与上帝,另一方面是上帝的话语,基督教把Logos翻译为“道”这个汉字亦很贴切,因为汉字“道”亦有说话和真理两方面意思。——用汉字的“道”来说明逻各斯(Logos),中国人会容易理解一些,对吗?“道可道,非常道。”短短六个字,道尽天下大事。又有几人能懂?

德里达由此得出,传统西方理性主义导致西方的种族主义。这种西方种族主义意味着西方文化的优越地位,并以西方文化去同化或“漂白”其他民族的文化。于是德里达要批判和颠覆这种逻各斯中心主义,他讽刺地说,西方的“白种人”具有很强的“漂白能力”。——看到这里,我有些明白了。

解构主义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人说:解构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正统原则和标准批判地加以继承,运用现代主义的语汇,却颠倒、重构各种既有语汇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否定传统的基本设计原则(美学、力学、功能),由此产生新的意义。——看到这里,是不是有对解构主义有了一定的了解?

因此,人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德里达的思想一直以来都有很大争议。由于他的思想和英美哲学主流的分析哲学格格不入,因此他从来不被美国的哲学系所重视,尽管他的思想影响非常广泛,被用作女权运动、同性恋抗争、黑人运动、动物权利等的理论武器。也不难理解他的思想不被许多传统学者所接受,认为他破坏了西方文明。也有人认为他的著作没有什么价值,不过是巴黎产生的时髦而已。

德里达指出,对待解构主义的最好态度不是把它当作教条,而是把它当作一种反观传统和人类文明的意识。解构主义反对权威,反对对理性的崇拜,反对二元对抗的狭隘思维,认为既然差异无处不在,就应该以多元的开放心态去容纳。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解构主义也并非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是一种砸烂一切的学说。恰恰相反,解构主义相信传统是无法砸烂的,后人应该不断地用新的眼光去解读。而且,即使承认世界上没有真理,也并不妨碍每个人按照自己的阐释确定自己的理想

“反对权威和对理性的崇拜,以多元的开放心态去容纳差异,每个人按照自己的阐释确定自己的理想”,他的这些观点我都赞同,虽然我今天才刚刚认识德里达。

雅克·德里达(Jacque Derrida)

尼采宣称“上帝死了”,并且要求“重新估价一切价值”。其叛逆思想对西方甚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种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思潮,我们可看到解构主义的思想根源有来自尼采哲学的影子。

德里达死后,法国总统希拉克在一份声明中说:“因为他,法国向世界传递了一种当代最伟大的哲学思想,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公民’。”

碰巧,看到一篇德里达的文章《关于翻译的思考》。其中德里达谈到:“一个人怎么敢在你面前谈论翻译,因为你对巨大的利害关系——不仅是文学的命运——保持警惕,把这项崇高而不可能的任务当成你的愿望、你的焦虑、你的辛劳、你的知识和你的识字能力?”

“文学不可译”——我们的看法在这里相遇,而且相同。翻译是一项“崇高而不可能的任务”,虽然,因此,我佩服那些将这项“不可能的任务”当成“愿望”、并为此“焦虑”和“辛劳”的人们。

至于另一板斧的“鬼剔牙”(胡塞尔),我想,今天大概没有必要花时间去了解他了。

哲学的思维,可以把一个人清醒的头脑搅得像浆糊,也可以预防和治疗老年痴呆。

往时今日

两年前的今日是壬寅虎年伊始,习填词牌【苏幕遮】记之。

【苏幕遮·壬寅新年】

水云天,芳草地,烟荡湖波,十里春光媚。
风起枝头轻引臂,花影疏离,鸥鸟争相戏。
楚山遥,催客思,微信频频,系念添春醉。
元日凭栏人快意,好借长风,遂我烟霞志。


02/01/2024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