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圣彼得堡(St Petersburg, Russian)(下)
- 涅瓦河
我站在涅瓦河上,遥望着
巨人一般的以撒大教堂;
在寒雾的薄薄的幽暗中,
它高耸的圆顶闪着金光。
白云缓缓地升上夜空,
好像对冬寒也有些畏缩;
夜是凄清的,死一般静,
冻结的河面泛着白色。
我默默地、沉郁地想到
在远方,在热那亚的海湾,
这时太阳该是怎样燃烧,
那景色是多么迷人、绚烂……

圣彼得堡的涅瓦河,被誉为圣彼得堡的母亲河,是圣彼得堡市的灵魂。有无数的俄罗斯诗人、文学巨匠在作品中饱含深情地描述过她,她与圣彼得堡的辉煌历史同在,奔流不息的河水记述着这座古老城市的荣辱兴衰。
涅瓦河在圣彼得堡市内水道纵横,河上桥梁遍布,千姿百态,各不相同。圣彼得堡的名胜古迹、著名建筑像一块块绚丽的宝石镶嵌在涅瓦河这串蔚蓝色的珍珠项链上。在圣彼得堡游览的两天,多数次经过涅瓦河上的桥梁,也曾乘船穿行于城市之间,也曾漫步于美丽的涅瓦河畔。圣彼得堡的恢弘优美和风情万种,被涅瓦河尽收眼底。称其为“北方威尼斯”,一点也不为过。

九月初的涅瓦河上,河风阵阵扑向游艇,让人感到美国北方深秋初冬的气息。也让我联想起【我站在涅瓦河上】的下半部:
哦,北方!魔法师的北方!
是不是我中了你的符咒?
或是我真的被锁在你的
花岗石地带,不能自由?
啊,但原有飘忽的精灵,
在幽暗的夜里轻轻翱翔,
那就把我快快地载去吧,
去到那儿,那温暖的南方!
- 阿芙乐尔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 这里的一声炮响,就是指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炮打冬宫发出进攻的信号。据记载,1917年11月7日阿芙乐尔号的官兵接受布尔什维克党指示,开进涅瓦河。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率先向当时的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开炮。现在,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是一座博物馆,并被授予海军军旗,成为俄海军象征。

涅瓦河,在白云下轻轻唱着忧郁的歌。阿芙乐尔,在蓝色的涅瓦河中静静靠在岸边,供人们瞻仰、参观。罗马神话里的“阿芙乐尔”是司晨女神,它唤醒人们,送来曙光。经历了十月革命炮火洗礼后的圣彼得堡,在前苏联解体后,还会再次给人类带来希望和曙光吗?

- 天鹅湖
在所有古典芭蕾舞剧,乃至在各个时期的芭蕾舞剧中,知名度最高的莫过于《天鹅湖》了。以前曾在多种场合看过《天鹅湖》的片段,其中的音乐也耳熟能详。但是,观看圣彼得堡俄罗斯芭蕾舞剧院原汁原味的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是一生中难得的机遇,也我此行的期待之一。

我们有幸被安排在著名的马林斯基剧院的头一排,紧挨着乐池。不仅清晰地看到演员和他们优雅的表演,也最靠近的聆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圣彼得堡版动人的音乐。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第二幕中的《四小天鹅舞》,舞曲音乐轻松活泼,节奏干净利落,形象地描绘出了小天鹅在湖畔戏嬉漫游的情景,质朴动人的旋律还富于田园般的诗意。当然,第三幕著名的黑天鹅独舞变奏中,黑天鹅要一口气做32个被称作“挥鞭转”的单足立地旋转的绝技,也是令我惊叹无语的一段舞蹈。尤其是那如泣如诉的管乐呜咽、那优美动人的弦乐和华丽明朗的舞曲,就在身边回旋环绕。时而热情奔放,时而细腻婉转,令人身临其景,飘飘然如痴如醉。
《天鹅湖》故事拥有两个不同的结局:第一个版本里王子被幻象所惑,最后与公主双双逝去;但在著名的圣彼得堡版本里,尽管结尾音乐悲戚,却是个爱情战胜邪恶的大团圆结局。美好的故事,美好的音乐,故事有了音乐,变得更扣人心弦;音乐有了故事,变得更耐人想象。
躺在船舱里,思绪渺渺,任海浪摇曳。白色的天鹅舒展翅膀,飞入湛蓝剔透得令人心醉的天空里,留下一抹梦一般的白。耳边复又响起《天鹅湖》美丽的主旋律,忧伤、神秘、美丽而幽雅。
- 土豆牛肉红汤
记得当年中苏大论战时,赫鲁晓夫“共产主义等于土豆烧牛肉”的名句,给我们特深的印象。大块的牛肉和土豆熬得浓浓的,冒着热气香喷喷摆在餐桌上,闻着就撩人胃口,更不要说吃在嘴里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的中国,正是“自然灾害”的时候,寻常老百姓的餐桌上是摆不上这道菜的。虽然后来日子好了,土豆烧牛肉不稀奇了,但是,俄国地道的土豆烧牛肉是什么样的呢?仍然令我十分好奇。

圣彼得堡行满足了我的这份好奇。导游安排我们中午在圣彼得堡一家餐馆吃了一顿俄式午餐。头道是俄国面包,分黑白两种,黑色的面包味道有些象我们吃“忆苦饭”的麦麸子窝窝头,但是入口要细腻一些。接着是“甜菜红汤”。汤的颜色通红,有点象北京“心里美”红心萝卜加奶油做成的。主菜是土豆牛肉。跟我想象的不一样,牛肉是片状的,象中餐的葱爆牛状,浇有汤汁。土豆既不是块状也不是片状,而是土豆泥。吃起来味道还是不错的。结束为一道俄罗斯的甜点,跟小时候我家附近的那家俄国点心店“邦克”做的哈斗一样味道。
- 圣彼得堡人——导游
我们的导游丽达,在我们这群老“知青”眼里,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丽达是地道的圣彼得堡人,艺术专业毕业,曾经留学中国,在大连外院学习中文一年。中文讲得不错,就是带一点口音,不知道是大连腔还是俄国味。
导游的旅游景点解说和安排都很到位,沿途还为我们介绍圣彼得堡当下的生活情况。比如圣彼得堡人均月收入$500,几乎每家都有汽车,住房每平方米$1000左右。她这一代人支持普金的国外政策,认为普金的国内政策要改善。而作为导游母亲的这一代人,仍然留恋前苏联。认为那个年代虽然较为贫苦,但是老百姓生活有吃穿有住房,温饱无虞。这一点,跟中国的老百姓差不多。导游在车上教过我们几句俄语,如 “再见”,中文译音是“打死位大娘”;俄语的“我爱你”用英文听起来是 “yellow blue bus”,中文为:黄蓝色的汽车;俄语的“谢谢”听起来是“死吧死吧”!
在导游眼里,圣彼得堡好过莫斯科。导游说,圣彼得堡人最不买莫斯科人的账。如果莫斯科人说:“我们有克里姆林宫。”圣彼得堡人就会说:“我们有冬宫。”莫斯科人说:“我们有莫斯科大剧院。”圣彼得堡人就会说:“我们有马林斯基剧院。”莫斯科人说:“我们有莫斯科大学。”圣彼得堡人就会说:“我们有圣彼得堡大学。”莫斯科人说:“我们钱比你们多。”圣彼得堡人就会说:“但是文化在我们这里。”莫斯科人认为圣彼得堡人土里土气,但圣彼得堡人却认为圣彼得堡人素质比莫斯科人高,治安也比莫斯科好。
我没有到过莫斯科,无法比较这两个城市,希望有机会能到莫斯科一游。但是,到了圣彼得堡后,眼中的城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看到的人们不是忙忙碌碌,而是闲情逸致的。我同意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战争与和平》中,用彼埃尔的话来评价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两者之间的最大不同,就是前者的忙忙碌碌和后者的闲情逸致,莫斯科人总是脚步匆匆地奔走在各个地铁站之间,圣彼得堡人则有着更多的时间和心情在涅瓦河畔不紧不慢地散步”。
分手的时刻到了,大家“yellow blue bus!”“死吧死吧!”一阵喧嚣。

我默默的呼喊:圣彼得堡 ——“打死位大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