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吐槽谈福利 旧友相逢观社区

上午带朋友和家人,了解我们社区的概况。先逛逛社区的俱乐部(Club House),看到我们社区老年人的日常活动。

比较感兴趣的是社区提供的各种服务和社区的活动,其中看到匹克球在社区的盛行、艺术班在制作陶瓷作品的过程、闲置的台球室,顺便挥杆打上几球,然后参观各种各类型的住房和社区其他设施,如游泳池、各种球场、菜地、小公园、房车停车场等等,直到午餐时间。

中午聚餐,各家准备几道菜,喝点小酒。

这一聚,对我来说,大概有十来年了。上次还是疫情前回国在宜昌相聚。岁月至此,每一次相聚,中美两地,都感觉到缘分的不易。

下午游泳。不出所料,朋友的小孙女很喜欢。当然,游泳池也是我家小丫头的喜好之一。

饭后聊天,因为朋友来自深圳,话题就聊到香港人到内地的好市多购物,为什么好市多和山姆这样的连锁店不在香港开店,据说是香港的地皮太贵。


后来在网上看到一个香港老兄吐槽。人们都说香港的福利很高,他说其它的福利,例如医疗和住房等,他本人基本享受不到,大概只有护照的“福利”,免签170多个国家可以享受。但是,财务上的自由又达不到跟男朋友分手后,就去伦敦放个鸽子;或者上班不开心,就去卢浮宫看个画展;又或者一有事不开心了,就去日本散散心。

这里涉及到一个对福利的看法和定义,是一种“硬福利”和“软福利”之间的关系。香港的“硬福利”(如低税率、免签)更利于资本和精英阶层,而普通市民需要的“软福利”(保障性住房、医疗教育公平、心理健康支持)则长期不足。相比之下,内地近年来在精准扶贫、基层医疗覆盖等“普惠型福利”上进步显著,但国际化便利性仍落后。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社会的发展优先级。

同时,也涉及到福利制度的意识形态。香港的福利体系延续新自由主义逻辑(小政府、低干预),强调个人奋斗而非社会兜底;内地则更倾向发展型福利(国家主导资源分配)。前者可能加剧贫富分化,后者可能抑制个体活力。

但是,吐槽者认为港人的人与人相处,没有内地人那么累。在人间关系方面,港人的“边界感”人际关系可能源于其殖民历史下的法治传统与市民社会发育,强调规则而非人情。但这也导致社会原子化,人与人之间缺乏深层次的情感联结(如社区互助文化的薄弱)。相比之下,内地的人际关系虽累,却可能因传统儒家文化保留更多集体归属感。

当然,将香港与内地的“人际关系累与否”简单对立,可能忽略了两地内部的多样性。这种对比应该看做是一种个人体验的投射,谈不上是客观的社会分析。不过,吐槽者的矛盾心态,正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张力的缩影。


02/02/2025 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