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当我们翻开未曾打开的一页,虽然早就发生过了,有时却会有些新鲜的感觉。
19世纪末的1898年,大清朝开始戊戌变法,经光绪皇帝下诏,成立京师大学堂,也就是后来的北京大学。

今天,国人考上北京大学,是光宗耀祖的大事,如有家人或朋友在北大上学,都与有荣焉。但是,当年却有个人因为上了京师大学堂而自杀。
当年,有个叫做王长益的学子,科举考试几番落第,颇不得意。因为家贫如洗,听说就读京师大学堂每月都有生活津贴,将来毕业后还能谋得一个实缺,于是到京师大学堂报了名。不曾想,他的这一举动却惹来了其它旧式学子们的讥讽和嘲笑。
一天晚上,那群学子们在店中饮酒作对,一时兴起,竟然在王长益的床头贴了副对联。上联是:孝悌忠信礼义谦;下联是:一二三四五六七。今人未必看得出这付对联的意思。不过,当时的人一看就知。这副对联的上联缺了一个“耻”字,下联少了一个“八”。意思是骂王长益无“耻”,是个王八(忘八)。
那个时代的读书人名节观念甚重,王长益的面子又比较薄,再加上心胸不够开阔,受了这些天无数的气,心里郁结难遣。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辗转难眠,想到科举失意,就读京师大学堂又招致如此的侮辱,一时气愤之下,竟然用床单在房间里面悬梁自尽了。
光绪皇帝在京师大学堂成立时,发表了一篇演讲,其中就提到了王长益之死。光绪说:“朕一直在想,他为什么会死呢?又是谁把他逼死的呢?朕想到了几百年前,也有一个姓王的人,叫王阳明,这个人大家都是知道的,他曾经说过一句话,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所以朕以为,王长益之死,就是死于心中之贼!而这个贼,不仅在他心中,也在我们每个人心中,要论清世间的大道,首先就要破除这心中之贼。”
然而这个“心中之贼”究竟是什么呢?光绪认为这第一个贼就是“伪善”!
平常大家学习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可是翻翻我们的历史,历朝历代,靠圣人之学,仁义道德当真就能够治国平天下了?满口仁义道德是无法挽救一个国家的危亡的,想想,所学的四书五经、苦苦研习的八股文,能够抵抗洋人的坚船利炮吗?能够改变贪腐横行,土地兼并,流民千里,国家积弊丛生的局面吗?重名节而轻实务,这里面隐藏着的其实就是虚伪和虚弱。
王长益就是死在这个“心贼”,死在这个仁义道德的“耻”上。
第二个贼,就是守旧。
世间没有一成不变的道理,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光绪皇帝废科举而就新学,才有京师大学堂。王长益可怜、可悲又可惜,正当新学伊始之际,却死在这个“守旧”的势力之下。

在结尾时,光绪说到:“朕为什么坚持要开办这个京师大学堂,就是希望在座诸君,能够破除我们心中之贼,以国家强盛为己任,不骄狂,不自卑,正视现实,发愤图强。”
不幸的是,光绪皇帝自身也是死在时人的“心中之贼”之下。虽然“变法”破贼事未成,但是光绪至少身体力行地努力过了。今天看来,他的努力没有白费。
一百多年之后,北大的学生们,又或者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是否做到了破除“心中之贼”,“不骄狂,不自卑,正视现实,发愤图强”呢?
又——今日九一八,国人难忘的日子。东北沈阳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残历碑广场”举行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警钟长鸣,勿忘国耻。警钟声中,又发生一起国耻,南方深圳市,光天化日之下,又有国人刺杀日本在华学童。
看来,国人“心中之贼”并非光绪所说的那两个:“伪善”和“守旧”,还有更多。
“要论清世间的大道,首先就要破除这心中之贼。”
09/18/2024 周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