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看到华府作协工坊的另外一篇报导文章,有关刘荒田老师的讲座“独立苍茫⋯谈海外母语写作的优势与短板”。因为出门在外,兼邮轮上网络时有不畅,很遗憾没有听到讲座。

刘荒田的大名,早在中国大陆就听说过,之后读过他的一些散文。其实他是从写诗进入文艺创作园地的,可惜我没有读过他的诗歌。虽然他住在美国西岸,可是在东岸的文人圈子里,他也是很有名的,尤其是他在报刊杂志上刊登的散文随笔。得益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无远弗届,我们还同在一个微信群里。
在谈到海外作家的短板时,他认为有两点,一是读者较少。我以为这是相对而言的,如果文章写的好,作者有名气,读者都不会少。不论海外和大陆的读者,都会去读他/她的书。如前段时间来华府做讲座的严歌苓,她的书在大陆是很畅销的,还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当然,由于政治原因,她的书最近被大陆禁了。不过,这也禁止不了好书和好作品的传播。很多持不同政见作家的书,后来都重新开禁而被大众所赏识,就是很好的例子。正因为如此,我还特地买了她的一本新著“米拉蒂”。
另一个例子就是我熟悉的华府女作家韩秀老师,每天创作不止,近来差不多每年都有几本新书发表。她的读者群也由海外渐渐延伸到中国大陆。因而,读者的多寡,在乎于作者的作品质量。即使在中国大陆,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市场,那些不好的作品即使出版了,也未必有人问津。
再说了,一本书的读者少,并不是评判一本书是否好坏的唯一标准。弗朗茨·卡夫卡的书,如《变形记》,T·S·艾略特的诗歌,如《荒原》,中国当代作家残雪的作品《残雪文集》等等阳春白雪的文章,有几个人认真读过,并且真正地欣赏?当然,这是另外的话题了。

第二点,在美国发表的园地较少。这是事实,因为这不是一个以中文为主要语言的国家。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看。一方面是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有的人写作的目的之一就是发表,在期刊杂志和报刊上,或者出书,让大家看到他/她的作品。
如果是想发表自己的作品,得到他人的认可,那么面对海外特定的中文读者,可以在当地报刊杂志上发表,纸质和网络。有些付费的报刊要求比较严格,我们作协的许多文友就是这么发表文章的,一个月至少有几十篇文章发表在各种付费的报刊。当然,也有一些免费的报纸,要求不太严格,发表文章的几率大得多。而且,不一定局限于美国本土,我们也可以在海外其它中文媒体上发表。有的文友的目标是,先在比较正规的媒体上发表文章,待到一定数量和时机,然后合集成书。如果想出书,在亚马逊网站上也可以自费出书,纸质与电子版均可。当然,这些文章和书籍到底有多少读者,就不得而知了。
另一个方面,有些作者写作的目的并不主要是为了发表,而是一种爱好,如我,或是有其它方面的考量,那么,读者和发表方面的考虑就不再是短板。其实想想,这世上每天发表的文章有多少,用多如牛毛来形容一点不为过。而你的那篇文章即使发表后,又有几人会看?回顾世间能留下大名的诗人及文人,你知道、熟悉并且喜欢的又有几个?
对此,老师建议,海外作家应该换另一种思维写作,不必热衷于发表,只求满足对写作的兴趣,达到“自娱”的目的,便是成功。
在这一点上,我尤其同意刘荒田老师的建议。私下以为,写作,或者做其它事情,我们都要有一个平静和淡泊的心态。譬如我,写随记随感、填写诗词、做些新诗,就是随兴而为。放到网站上与几个好友共享而已。若在写作上能做到随心所欲,随遇而安,写出具有自己真性情的文章,便也不辜负平生所学、平生所得。
05/08/2024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