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之争金字塔 飞来宝石卢浮宫

今年秋天,准备到欧洲沿着多瑙河沿岸的几个国家旅游,起点是法国巴黎。近来时逢巴黎奥运会,正好在电视和照片上看看巴黎。

早就听说巴黎的卢浮宫是世界有名的博物馆,这次奥运会的开幕式有许多关于卢浮宫的镜头。于是,有些好事之人便将这些与镜头有关的故事捞了出来,我也等于神游了卢浮宫一趟。

卢浮宫广场的玻璃金字塔

卢浮宫的广场上矗立着一个玻璃的金字塔状建筑,是世界著名华人建筑家贝聿铭的手笔。据资料显示,玻璃的金字塔高21米,方形底座边长34米,底座面积为1,000平方米。它由603个菱形和70个三角形玻璃段组成。侧面相对于底座的角度为51.52度,与古埃及金字塔的角度相似。周边的南北东三面还有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点缀,与七个三角形喷水池汇成平面与立体几何图形的奇特美景。

今天的人们,在赞美“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时,大多人都不知道当年围绕建造这座金字塔背后的故事。

时间回到四十年多年前的1981年。刚刚上任不久的法国总统密特朗,在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卢浮宫改造计划。

在那个年代,巴黎是一个大兴土木的年代。两位前总统,蓬皮杜建了蓬皮杜艺术中心,德斯坦有奥赛博物馆。如果说每位总统在任期内都为自己竖起了纪念碑,那密特朗则为自己竖起了一片纪念碑林。

这一点,跟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有些相似,中国的官员们,也在各地大兴土木,力争在任内留下什么政绩,于是在改造的过程中,各地新建了不少令人瞠目政府大楼,推到了不少历史的建筑,例如武汉市有名的展览馆(前中苏友好宫)就被“改造”得烟消云散了。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西宫之间的小型金字塔

1970年代密特朗访美期间,就因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喜欢上了贝聿铭的设计,而那座博物馆使用的小型玻璃金字塔正是后来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的原型。怪不得我看着这个玻璃金字塔有些眼熟,原来我在华盛顿居住时,经常带着客人参观国家美术馆,曾经多次从地面和地下走过这种金字塔的构造。

长话短说,贝律铭的金字塔的建造引发了法国多年激烈的美学和政治争论。有争论、有不同看法很正常,就如中国北京的现代建筑奥运会的鸟巢、国家大剧院的巨蛋,中央电视台的大裤衩一样。不过,这个漫长的辩论过程,使得玻璃金字塔不再仅仅是巴黎人茶余饭后的话题,而成为一场全国性的讨论。

中央电视台的大裤衩造型

批评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1. 建筑的现代主义风格与卢浮宫的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经典风格和历史不一致。我也有点这样的感觉。不过,将博物馆的现代结构和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并置,创造了一种互补的效果。
  2. 金字塔是古埃及死亡的不合适象征。这提法对我来说,纯属无稽之谈。
  3. 该项目是当时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强加的狂妄愚蠢行为。这纯属跟美术设计无关政治攻击,肮脏的政治。
  4. 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对法国文化不够熟悉,无法承担更新巴黎珍贵地标的任务。这条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但是事实证明,是偏见或者是鼠目寸光。

为此,贝律铭将一个同等比例的金字塔模型放置在卢浮宫中,邀请6万巴黎人前往参观投票表示意见。当时的巴黎市长,著名的反对党领袖,希拉克到金字塔模型观看。围着工地绕了一圈,此时他才意识到它的比例很完美,被贝律铭的设计折服,然后对等候多时的记者们表示:“这样看着还不错。”

贝律铭与卢浮宫的金字塔

结果,奇迹发生了,从那一刻起,大部分人转变了原先的文化习惯,反对之声逐渐减少。贝聿铭后来总结道:“金字塔这一仗持续了约18个月,希拉克对实体模型的接受是关键中的关键,是一个转折点。”

后来,希拉克是继密特朗任期满时的下一位法国总统。

其实,玻璃金字塔后面还有更多的故事,不过,无论如何,当年经历了争议、坚持、泪水、信任、权力、和解的玻璃金字塔,早已融入了巴黎。经过2024巴黎奥运会,再度展现在世人面前。

同时,玻璃金字塔是我今秋探访巴黎的景点之一。当我亲身面对这一尤物时,又会有什么感觉和感想呢?


07/29/2024 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