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网上文章),看报(电子邮报),一为了解世界,拓宽视野;二是提升格局,借用当下一个时髦的词汇。

一篇文章从巴洛克艺术的特点,来了解艺术发展,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宗教、哲学、人文、经济的发展历史。宛如国画晕染的一个点滴,落在浸透各式颜料的画纸上,有规律又有起个性的在纸张特有的毛细血管扩张、沉淀、变异。我看到希腊-罗马文化的源头地中海文化怎样逐渐西移向大西洋,古典走向文艺复兴,理性的宁静和谐如何转变为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简约的垂直和水平与奢华和浮夸风格相互替代和融合,平面二维走向空间和立体,宗教色彩和世俗平庸的综合性。有人说,叙述历史往往是一件带有许多不同意见争论的事情。其实,我们的人生、人性就是一种共性和个性的相容,又通过个性来体现共性。
一个异见“抽象”的介绍,从另一个视角,让我进一步了解到艺术的本质,“初心可见的自由基因是人类永恒的神喻”。这决看起来故弄虚玄的表达,在我看来,其实就是一句俗话,人对世界感知的“自由”表达。表现在绘画上,就是各种不同的画派,各种不同的画法,其中一个就是抽象派。其特点就是不循规蹈矩,突出一个“异”字。

因为,“异”是一个具有很大学术含量的字眼,无论是从哲学、美学的范畴还是从心理学、社会学的意义来认识,“异”的外延和内涵都是极其深远和丰富的。“太阳底下无新事”,这个世界,历史、遗传的基因链将社会和人禁锢,人们求同易,立异难。求同合乎稳定,符合当代主流。立异挑战现行,面临非难,生死难料。不过,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在一些标新立异中发展。所以,真正给社会带来福祉的还是求异和变革。洞察异见,坚持异行,通常有死的可能,偶尔也有生的希望。
上述巴洛克艺术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在“异”的旗帜下,人们以异号、异视、异形、异符、异界、异曲、异境为名,进行“异”的探索和突破。
在其煽动和鼓舞下,我觉得应该创造一个类似艺术的新词“异术”,来涵盖这类先锋派的艺术,不仅仅在绘画和与其相关的摄影和雕塑,更应该包括所有的艺术门类,乃至文学。当然,不管有没有“异术”这个词,这个概念当下已经深入到文学和艺术之中了。相信有无数““异术”探索者正在各自的领域里独自奋力前行。
至于我,也应该脑洞大开,沿着七十“从心所欲”的轨迹,冲破“不逾矩”的藩篱,进入随心“抽象”去探索“异术”的领域。
【异术】
从心所欲的年龄不逾矩
容易爱上夕阳无限好
谁会想让看不够的晚霞
就这样轻易地消散
与其躲进小楼成一统
关上门避开世俗的挑剔
独自重温逝去的小青睐
不如放纵一下那颗
曾经狂妄自大骄傲的童心
走进前不见古人的荒蛮之地
一个个的黑色脑洞在宇宙敞开
点燃一把野火刺破混沌的光
或者让黑洞一口把自己吞噬
无所畏惧——来自临终的底气
深藏心中的字库打开了
一行飞蛾脱茧而出
——为异术而异术
接着又读到跟“广陵散”有关的嵇康,当然还有同时被称为魏晋风骨的“竹林七贤”。嵇康就是一个在政治态度上与当权者不合作的“异数”,最后因此得罪当权者,被处死。临刑前弹奏的《广陵散》,是中国音乐史上著名的十大琴曲之一。据载,嵇康死后,《广陵散》成为绝响。

与前几日谈到的遇罗克、张志新和王申酉相比,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坚持信念,固守人格,不屈于高压和强权的“异人”。他们用生命告诫世人,若为自由故,生命诚可抛。同时,他们还告诉世人,想要真实而自由地活出自己,代价有多大,实行有多难!
不过,后人还是记载了“广陵散”的琴曲。经过整理,我们可以听到今人演奏的“广陵散”琴曲。据说,“广陵散”被放到《旅行者金唱片》中,先后由美国航天器“旅行者2号”和“旅行者1号”送上太空,代表人类向未知的太空智能生物致敬。嵇康天上有知,当笑慰!
感之,在油管上听了一段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用古琴演奏的《广陵散》。有人说,这是一首关于战国名士聂政刺韩的故事,古曲中少有的具有杀伐味道的琴曲。
不过,进入我的耳朵,琴声中有竹林七贤的飘逸潇洒,放酒纵歌,肆意酣畅;也有与当权者不容,不能直抒胸臆,不得不隐晦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曲折和压抑;更有嵇康“不独立,毋宁死”沉重悲壮的低音回响,曲中最感人,最黑暗的部分,不愧为千古绝唱。
12/18/2023 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