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欧洲游(九) 差点死

10月20日 周四

离开葡萄牙,沿大西洋继续南下,就进入了西班牙的领地——“差点死”(Cadiz)。不是我差点死,是这个地名叫”差点死“。

“差点死”跟“辣可如你”一样,国人多不知。原因在于远离中国大陆,除了地方小以外,主要还是没有什么重大历史事件。比如昨天在里斯本参观时,导游说到葡萄牙的航海探险开发时,一提到其广大的殖民地巴西,还有最近才归还中国的澳门,国人都很清楚。尤其对小小的澳门,比巴西甚至了解得更清楚。

“差点死”的正式中文是加的斯,是西班牙西南部的一座滨海城市。早期经过罗马人的统治,然后又被归摩尔(阿拉伯)人统治,历经500余年。今天加的斯的名字实际上是从这个阿拉伯名字引来的。

真正使得加的斯获得振兴的,还是在地理大发现时期中。哥伦布的第二和第四次远征是从加的斯出发的。后来加的斯成为西班牙珍宝船队的母港。

18世纪,这个时期是加的斯的黄金时代,西班牙与美洲之间的贸易有75%是经过加的斯进行的,它成为西班牙最大以及都市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许多国家的商人社团在这里定居,今天老城区里的许多历史建筑是这个时代留下来的。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因此,亦是所谓兵家必争之地,成为西班牙的海上对手的主要攻击目标。

英国和西班牙争夺海上霸权,葡萄牙跟英国结盟,但是英国最后获胜。1587年,英国在加的斯港击溃西班牙舰队。此后,英军曾经多次封锁加的斯海港,并攻陷加的斯。

尽管遭受这么多的灾难,加的斯还是顽强地挺过来了。


清晨6:00醒来。

睡梦中,游轮静悄悄地走入另一个时区。按照时区的更改,加上一个小时,应该是7点钟了。

早餐时,看到我们的船正在进港。夜色下的码头灯火通明。港口里面已经有四艘大船停泊,黑暗中只见船顶上的标识,看不清是什么邮轮。这可是少见的现象,我们从英国的南安普顿港口出发时,也只有两艘船。可见“差点死”的港口真的还是比较繁忙。

8:00(当地时间)船停靠岸。

天色有黑转灰。朦胧中可见岸边灯塔,远处大桥的的灯光。码头上十个集装箱的起落架渐渐在黎明中清晰起来。码头附近街道开始在车灯中划出了轮廓。从沿岸的灯光上看,城市是平坦的,没有高高低低依山而建的房屋。云层很低,岸边的钟楼塔顶都隐没在云雾中。

海鸥们开始出现,划过阴沉的码头,大概闻到了我们早餐的咖啡、蛋饺和培根味道。

码头上干净整洁。港口附近柏油路面的街道,被夜里雨水冲刷的很干净。码头的一端,是排列齐整的集装箱和起吊机。在人们悠闲的旅游中,“差点死”还在创造价值中繁忙。

观光车上的城市

吸取昨日教训,不购买游轮提供的城市游,上岸后,直接找当地的城市观光大巴士,那种随上随下(Hop on/off),一张票坐一天,上下两层的大客车。

在大巴顶层上观看这个城市,视点不一样,感受也不一样。上午天阴但无雨。海风拂面,潮湿但是温润。车子沿海岸而行,一边是大海,一边是城市建筑。转入城区后,空气中渐渐有了汽油的味道。

戴上耳机,听英文解说,还有老贝的交响曲。你会在目不暇接的兴奋中,感到音乐所带来的舒缓,让游客得以从容地欣赏历史和当下。

现代城区。笔直的柏油大马路,两旁沿街的商店,四五层楼不太高的楼房,川流不息的车辆。

海雾开始笼罩城市,海风开始呼呼响起。街心公园、古老的教堂、雄壮的城堡、高大的电视塔,在海雾中若隐若现,由远而近。只有海鸥在头顶展现着清晰的翅膀和羽毛。

索性站起身来,眺望大海。不经感慨:“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脚下的海滨大道为单向行驶、汽车道、自行车道、人行道,各行其事,秩序井然。

我们没有沿途下车,想先走马观花地看看沿途的景点。如果有感兴趣的地方,转回来再下马观花。一个小时之后,我们回到码头起点处。决定不下车,再看第二遍。

城墙。加的斯的城墙始于16世纪,不过许多过去的部分已经消失了。它本来由多层城墙组成,今天只有一层尚存。为了和服现代交通的需要,20世纪里在城墙上开了两个大口,这两个拱门今天是进出老城的主要途径。

圣十字主教座堂(Cádiz Cathedral)。加的斯最著名的建筑,是罗马天主教加的斯教区的主教座堂。建于在1260年,相当于中国建造元大都的时期。后被大火焚毁。这座巴洛克式的大教堂是1776年在的老大教堂的原址上建筑的。

热那亚公园(Parque Genovés)在马路边就可以看到些修整城各种形状的树木和灌木。这是一个细长的沿着海边修建的公园。沿着绿树成荫的小径漫步,还是想找一个安静的长凳在阴凉处放松身心,人们可以从这里暂时逃离城市的喧嚣。

最黄色的建筑。这个建筑独自屹立在街边上,以其独特的五个大叉叉映入我的眼帘。记得早年在华盛顿和纽约街头,偶尔可以看到街边有带叉叉标志的商店,多是色情场馆,一般都不超过三个叉叉。现在已经基本绝迹了。一般来说,三个X代表三个点,没有想到,这个建筑以五个XXXXX的突破,颠覆了我对黄色级别的认知。

维多利亚海滩,是这里最好的海滨沙滩。沙子是浅金色的。海风阵阵,海浪起伏,为旅游和度假者提供了舒适的休闲场所。只是上午的天气时阴时晴,海边的游人不多。

两圈转下来,景点看得差不多了。下车,回船上午餐。今天的午餐有烤乳猪,不知别人喜不喜欢。对于我来说,烤乳猪是一道不常吃的中餐。猪皮烤得焦脆香酥,不错。

脚巴丫下的城市

吃饱喝足了。上岸继续看那些观光巴士没有走过的地方。

港口不远处,有一座纪念碑静静地屹立在那里,碑顶上有1812字样。原来是纪念西班牙1812年宪法100周年的纪念碑。下面得雕塑分别象征着战争,和平,农业和工业,以及加的斯对外国的抵抗。碑前方得人物是赫拉克勒斯,希腊神话最伟大的半神英雄,男性的杰出典范,象征西班牙。

对希腊神话得些许了解,我知道赫拉克勒斯于安泰俄斯摔跤得故事。安泰俄斯是大地女神和海神的儿子,他每次被压制,大地——他的母亲——都会治愈他的伤口,恢复他的力量,使他可以继续战斗。赫剌克勒斯于是将安泰俄斯举到空中,最后把他扼死了。

纪念碑右边,是圣卡洛斯的堡垒和城墙。石级而上,是一个宽大的城墙,有些像西安的城墙。城墙上有炮台和碉楼,还有类似虎门炮台那样的大炮。想当年,这里曾经炮火连天硝烟弥漫,也曾经被插上大英帝国的旗帜。如今大炮早已生锈,炮口仍然坚定地对准海外。走在这旧日的战场,面对大海,真是:“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从城墙上下来,走入市井小巷。路旁的街心公园,绿色婆娑,中间有小喷泉。高大的树荫下,是一排排的红色伞盖。伞盖下是“差点死”的居民们,或者闲坐喝着小酒,或者逗着摇篮里的婴儿,又或者是三三两两的聊天。令游客马上感到这座城市的的安静和悠闲。真想在红色伞盖下坐下来,品一品小城的脉搏。

继续踏着闲散的碎步,淌漾和沉醉在西班牙小城的宁静。一座座西班牙特色的黄色楼房擦肩而过,门楼或屋顶都留有历史的遗迹。继而走进了一条步行商业街道,窄小、细长,横跨小城。一种熟悉的武汉小巷,交通路、花楼街的味道在这里蔓延。两旁是各种小商店,虽然琳琅满目,却不慌不忙地等着游客光临。而不象中国内地的一些旅游景点,一看见游客来,就紧忙上前吆喝,让人们躲让不及。

路边间或有住宅特有的那种铁钉的大门。有点类似北京四合院的大门,不过北京四合院都是平房。这种典型的西班牙风格,其实我首先在南美的一些城市接触到。印象比较深的是古巴哈瓦那港口边,那种老式的小街,就有许多这样带铁钉装饰的大门。现在人们已经不在打开大门进出,而是在大门右侧开了一个小门出入。进门前,先在旁边的门铃或是对讲器输入密码,然后进入,很现代化的。

想起木心先生的一段小诗:

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从小巷中中幽幽出来,面对喧嚣繁华的大街,宽大的人行道,现代化的高楼、旅馆饭店,恍如隔世。粉红色的建筑、街道中心的喷泉、喷泉旁树荫下出来透气的残疾人、街道上的黑白大棋盘、马路中心的现代雕塑,白色的基底上安放着一把黑色大锁,锁头的一头是钢笔尖的造型。不知是想锁住满城溢出的秋色,还是记录下从这座城市匆匆流逝的时光?你会想象出这是一个象征言论自由的纪念碑(Monumento a la Libertad de Expresión)吗?

呼啸而过的汽车,让我又回到现实世界中来。不觉就饶了一圈,又回到起点,一座黑色的现代艺术碑,纪念1812年宪法二百周年。白色的几何形状,像积木一样拼凑出欢迎的姿态。又像欢送,将我这个匆匆而过的不速之客,送回到游轮,那个将载着我继续周游列国的方舟。


11月11日 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