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后,天气终于凉了下来。当北国天寒地冻冰天雪地之时,佛罗里达也北风瑟瑟凉意阵阵。一般的长袖衣已经抵挡不住北风,人们开始穿着厚厚的绒衣或是薄薄的羽绒背心在大风中行走。相比与几日前佛州的夏日和近日北方的冰雪,我更喜欢此刻的佛州天气。不冷中带点早晚的寒意,不热中包含阳光下的暖意。午间温度75°F,早晚50多°F,舒服。
继续关注西安。西安因疫情持续封城,今日已经是第13天。陕西官方表示,西安社区传播趋势已获控制,当地防疫进入“社会面清零“的总攻阶段,城中村、大中专院校仍是防疫重点。
4日上午,西安启动新一轮的核酸检测,但西安一码通出现故障。这是10天内西安一码通第二次故障,中国工信部已紧急派人前往协助。
武汉封城,封出了个“方方日记”。本来也就是通过日记,让“围城”外面的人们可以了解倒里面人们的声音。官方的报道,只是政府的声音,人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开始有人奋力围剿日记,而且在围剿中,又闻到了偃旗息鼓多年的文革味道,人们不得不从日记本身跳出来,回到如何对待不同声音的问题上来。
一片讨伐声中,方方没有被剿灭。即使她的声音在中国被禁止,却没有在互联网上消声,也不可能在这个星球上灭迹。这么一闹,反而使得方方的声音传得越来越远,被更多的人们知道。不知道方方是否暗自窃喜或者从中获得些许安慰。这大概是那些围剿大军始料未及的吧。
应该说,社会是进步了,中国不能,也不可以再回到过去了。这事儿如果发生在上个世纪,或者五十年代的反右时期,又或者是六七十年代的文革时期,十个方方恐怕也没有了脑袋。
此刻,电视机中正放映着《长津湖》的电影。我的脑海却在想,那位指挥这场战争“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不就是因为说了几句真话,就被认为是定为“反党集团”吗?曾几何时,人们呐,教训和良知都到哪里去了?
西安封城,如果民心未泯人性尚存,似乎也应该有古都日记来记载吧。果然,近来网上看见一篇“我的封城十日志”,一位中国独立记者江雪记录的西安“封城十日”。严格的说,这不是一篇日记,而是封城十天的一个小结,是围在城里的声音。作者分为六个部分记载:
- 封城当日
- 残存的市场
- 管控升级
- 人们的自救
- 我们的建议
- 西安只能胜利
封城以来,西安发生一些“买菜难”,“就医难”等乱象,引发关注。江雪在文中说到“买菜难”是人为灾难。原本执行的“两天出门买一次菜”,在12月27日的“管控升级”后,已经作废,任何人都不能进出小区。她说,在西安,不存在物资匮乏,只是物资难以送到最需要它们的人手里。1300万人的大城市,靠基层工作人员、志工短期内送菜上门,“可能吗”?若所有的人都不能出门,外面物资再丰富,宣传再好,“其实也和普通人没了关系”。

12月29日政府新闻发布会的直播,评论区被“买菜难”攻陷,结果干脆关闭了评论。
在微信上看到一些老百姓因为饥饿出去买东西吃,被基层工作人员殴打的视频。还有一些工作人员在街道上排队人工接力输送食品,甚至马队驮着食品送往西安城的照片。从两个方面证实西安封城后,的确有“买菜难”问题。
看到一些网上文章,有一篇说:“我们有天猫、京东等那么强大的物流系统,政府为什么不用?非要自认为聪明地自己去送菜上门?”
我不知道,武汉当年封城后,是怎么解决老百姓吃喝的基本问题的。印象中记得,大家都在网上预定、团购食品,还在微信中晒每天吃些什么的照片。没怎么听说 “买菜难” 的问题。
看到文中讲,网上说很多小区,邻居之间开始“以物易物”,拿方便面换香烟,大蒜换土豆等。作者说:“哑然失笑,但我相信,这当然是真的。”我却从中感到一些邻里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温馨。
文中提到另外一些平时大家注意不到的弱势人群,城市的流浪者们。虽然有朋友热心慈善公益,在封城后,仍然坚持为西安街头流浪的赤贫者提供食物。但是他们一方面被驱赶,另外,因为街道上没人,不管乞讨还是拾破烂,都没了条件。对他们来说,这注定是一个极为艰难的冬天。

一位公益机构服务人员称,社区邻里自救非常重要,类似独居老人、孩子等人群的特殊需要,有人没吃没喝等,一些燃眉之急,邻里互助完全可解决。包括在一些重大危机发生的时候,社区内的自助自救都是不可缺少的。但目前的情况是,社区不做这些事,人和人相处如在孤岛。在这块儿,原本公益机构可以做很多事。但这一点,往往又被政府忌讳。
我不明白, 为什么会被政府忌讳。民间和政府即使不能联手,那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目的都是解决封城后老百姓面临的生活困难,岂不是好事一桩?不会是“ 忌讳 ”非政府的组织活动吧?
12月31日,作者和朋友们聊,讨论该怎么办。提到一些建议:必须逐步恢复市场秩序。首先恢复末端物流系统,让菜贩、果蔬店、超市等能进入小区供应,包括让各种救命药品进入居民手中等。并且鼓励社会力量进入救助系统,鼓励民间自救等……打算以市民个人的身份,先把这些建议发出去。最后,他们还是决定不署名,为的是不被贴上“标签”,只让市民的心声能表达出来。
作者写道:“但天知道,我心里是没有恐惧吗?朋友敏涛前两天写了几篇日志,就是呼吁解决‘卖菜难’的,文章发出两天,就找不到了。我熟悉的一家平台,已开始刪掉西安疫情的所有‘负面’…”
提一些建议,心中便有“恐惧”,因为有方方的前车之鉴。老百姓有话不敢公开讲,一讲就是负面,跟上面步调不一致。这才是最令人忧心的。疫情终将过去,恐惧呢?
看到最后,作者提到一个曾经熟悉的朋友留言,大抵是为“社会面清零”叫好。末尾有一句:“西安只能胜利,别无选择,没有退路。”
作者无语。默默地把那个女孩讲述自己失去父亲的遭遇截图发给他。
“说真的,我不想和他产生任何的辩论。但最后,我还是忍不住发去几段话。”
“‘西安只能胜利’,这是正确的大话,套话,也是空话。与之类似的,还有‘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这句话是不错,但具体到每一个普通人,我们可能要想一想,在这里,我们是‘我们’,还是要必须被付出的‘代价’?”
想到两年前,我也从“曾经熟悉的朋友”那里,听到过类似的话,什么正能量,步调一致等等。
作者说:“ 我不打算再见到他。但我想告诉他,这个城市,不管最终如何从宏大叙事去讲述这场苦难,在今晚,我只关心那个失去父亲的女孩;关心那个流着泪,去找一个陌生的防疫人员要卫生巾、一遍遍诉说的年轻母亲。以及那些被羞辱、被伤害、被忽略的人们。他们原本不需要遭受这样的痛苦。
我也想对他说:这世间,没有一个人是一座孤岛,每一个人的死亡就是所有人的死亡。病毒没有在这城市带走生命,但别的,却真有可能。”

而我,只是默默地退出那个微信群,默默地把“朋友”从通讯录中删除。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看法,我同意并尊重别人的看法。终究,“道不同不相为谋”,不相为谋也就不相为友。
灾害来了,一定会有损失和牺牲,以及为克服灾难付出的代价。这些人们都能理解。可是,如果这些代价是由于管理者人为的疏忽和无能所造成,人们不禁会想,付出这些不必要的代价值不值得?造成这些代价的管理人员是否应该“问责”?
人们在期待,期待西安能平安度过封城一个月、两个月,期待西安的最后解封。也期待着对日记作者的围剿!
2022年1月4日 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