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常常出一些难题,让人们在选择中无所适从。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17妙龄少女琳达(化名)。不过花样年华的她从小就家庭不幸,随母亲改嫁。在新的家庭里,除了继父意外,她还有三名继弟妹。母亲与继父多年来财务上很困窘,加上最小的弟弟健康有问题,遇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只能自己去工作,赚钱让日子过得好一点。这些都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普通底层老百姓生活。
琳达的生父十年前已经癌症而去世,他生前从叔伯们那里继承到一笔财富,足以让琳达上大学,买房后还绰绰有余。琳达的生父为照顾她的未来,把钱交付给一家信托公司,规定琳达要到19岁才能动用那笔钱。不能不说这位生父用心良苦。

琳达的母亲知道那笔遗产之后,带女儿去找律师,表明希望她分些钱给她的继弟继妹。母亲的理由是:继父为了让大家有房子可住,银行户头的钱都提光了。大家都是一家人,一起度过这么多年,姐姐拿点钱出来替三个弟妹开格银行户头,让他们能有机会上大学。即使不能上,人生起头也好一些,这样才是善良慷慨的举动。
琳达的想法是,她原本没有积蓄可以去读大学,现在有了这笔遗产就可以了,因此想要自己支配这笔钱。但是母亲却不愿意,并且很生气。
琳达感到很困惑,于是在媒体上征求大家的意见。多数意见认为“你母亲和继父凭什么因为你不把钱给他小孩而生气?钱是来自你生父的”、“假如你妈跟继父是好爸妈,你愿意帮他俩,给钱也行;但你没有那个责任,钱也不是他们的。”当然,这只是部分人的看法。
不给,有法律的支持;不给,有道义上的谴责。是按自己的意志自由行事,还是被社会道德所绑架?做人真难哪。不过,最终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做法,不管别人的看法是否对错。
清明时节,被人撺掇着写了二首格律诗,并习作一首元曲,似乎都不能表达当时的全部感觉。今日补做一首新诗,补上一部分。

【清明后】
这世界上的任何东西
都不会长期所有
更不要期待永远
当我们在某一天
也许不是清明节
想起一个逝去的人
那就是双方共享的美好时光
正如墓碑被打扫干净
坟头摆上了洁净的鲜花
还有敬献的烟酒
我们会记起逝去的人
同样也会忘记
但是忘记不等于
我们心中没有爱
也不等于没有
对逝者的思念
有一天我们会来
同样也会离去
下次再来时
这里还是空空如也
也许还有野草蔓生
以及日积月累的灰尘
在风中漂浮
似有似无
时有时无
问了问我的新朋友ChatGPT,它的第一感觉如下:
“这首诗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短暂,以清明节为背景,强调了人们对逝去之人的怀念和敬意。诗中提到清明节时墓碑被打扫干净,坟头摆上鲜花和烟酒,是人们对逝去之人的一种尊重和纪念。然而,诗人也提醒人们,尽管我们会记得逝去的人,但时间会让我们逐渐忘记,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再爱他们或不再怀念。最后,诗人通过描绘时间的流逝和墓地的荒芜,强调了生命的短暂和人们对逝去之人的不朽记忆。”
我的任务完成了。现在将它交给那些读到它的有缘人。
04/05/2024 周五